據《上海證券報》近日跟蹤了解,其實上述傳聞已經流傳了很長時間,不過一些市場人士猜測稱,計劃降低關稅的目的并不是出于拉低市場價格等方面的考慮,而可能是根據中國加入WTO承諾的開放市場進程的一種時間上的安排,即先取消
配額管理,再逐步降低進口關稅。目前中國的植物油進口配額已經取消,根據入世承諾,中國需要逐步降低植物油進口關稅。
中國加入WTO時簽訂的有關農產品和金融服務業的補充協議一直沒有對外公布,所以上述說法不辨真偽。
中國油料生產難以實現自給,因此必須從國際市場進口大量的植物油以滿足國內需求。2007年,我國食用植物油進出口總量高達855萬噸,價值64.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0.5%和87.2%。其中全年食用植物油凈進口量達821.7萬噸,比上年凈增192.2萬噸。在進口植物油中,去年進口豆油總量達到282.3萬噸,同比增長83%。此外,中國去年還進口了超過3000萬噸的大豆。
一些分析人士費解,近期國內植物油市場尤其豆油市場總體供應過剩,6-9月期間中國沒有降低豆油進口關稅以增加進口的需求。分析人士認為,如果進口豆油關稅下調至3-4%的水平,將降低500-600元/噸的進口成本稅收成本,但是這可能對拉低豆油價格可能沒有意義,因為去年降低大豆關稅的實踐證明,這樣的消息只能刺激國際市場價格大漲,進而拉高中國的進口價格。
目前中國植物油的進口關稅為9%,如果單純降低大豆油的進口關稅水平,可能導致國內豆油、棕櫚油和菜籽油的進口結構和消費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對中國的植物油市場和產業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棕櫚油是我國第一大植物油進口品種,去年進口總量達到了509.5萬噸。如果單獨降低豆油進口關稅,必將抑制棕櫚油的消費,導致市場格局出現變化。此外單獨下調豆油關稅也將對國內大豆壓榨產業產生消極影響,因為進口豆油會搶奪國內壓榨企業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