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補貼農業,我無從反對。糧食安全對國家舉足輕重,為鼓勵農民種糧,政府提供補貼在情在理,沒有錯。而且我說過,糧食安全是公共產品,政府補貼糧食生產其實是從農民那里買糧食安全。這樣看,政府補貼農業不全是惠農,而更多是公平交易。平等買賣,我們怎能反對呢?
我不反對政府補貼,但卻認為此法大可商榷。暑期到南方幾個省調研,想不到從縣上官員到鄉下農民,也大多對糧補不以為然。他們說,政府與其補貼種糧,還不如放開糧價。云南麗江一位糧食局長給我算過賬,當下政府給農民綜合糧補每畝不過50元,若糧價放開,每斤漲五毛錢,按畝產千斤算,農民增收則是500元。
這淺顯不過的道理,政府當然會懂。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明明放開糧價對農民有利,可政府何不放開糧價而轉用補貼呢?不敢以己之心度政府,我想到的理由,是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糧價不管住,政府擔心會有人餓肚子。可管住了糧價,谷賤傷農,又勢必危及國家糧食安全。不得已,所以政府只好為農民提供補貼。
是的,糧食要靠農民種出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歸根到底就是要讓農民種糧能致富。否則種糧不賺錢,誰也不會多種糧食。30年前我在湖南鄉下種過地,當年稻谷一年種兩季,不久前回老家,卻發現已統統改種一季。何以如此?想來想去恐怕還是糧價低。種糧不劃算,耕地勢必要變相撂荒。雖然政府對種糧有補貼,每年600億,可分攤到農民頭上,卻杯水車薪。種糧富不了,農民自然不肯在土地上下力氣。
我理解,政府所以強調糧食安全,無非是說目前國內糧食供應有缺口。經濟學邏輯講,供應不足的商品,價格必上漲;只要糧價不管制,價格會刺激供給,長期看糧食安全不會有問題。可大致匡算,全國每年糧食需求約1萬億斤,而現有耕地18億畝,若平均畝產600斤,也是1.08萬億斤。即是說,只要耕地不撂荒;平均畝產不降低,糧食自給則綽綽有余。不過這兩點能否做到,最終要看糧價的高低。
有現成的例子。1998年,國家推行“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之后幾年糧食產量大增,最高達1.24萬億斤;后來糧食多了,倉庫裝不下,政府取消了保護價,于是糧價走低,糧食也跟著減產,最低只有8600萬億斤。別誤會,我不是要為“保護價”唱贊歌,這里所說的是糧價與糧供的關系。糧價越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越高;糧食供應越充足,國家的糧食就越安全。
其實,糧食作為商品,價格原本就應隨行就市。若糧食過剩,政府堅持高價收購不可取,也不可持續;可取的法門是補貼休耕,只有減少供應,糧價方能穩得住。反過來,若糧食短缺,政府則應放開價格,讓價格拉動供給。不然,價格被管制,農民種地無利可圖,耕地撂荒糧食也就不安全。我不懷疑政府管制糧價的初衷是想照顧窮人,可結果呢?適得其反,致使糧食出現短缺。
除了以上原因,我主張放開糧價,再一個理由是限制糧價我認為對農民不公平。想想吧,過去糧食多了,糧價下跌農民吃虧;現在糧食少了價格卻不讓漲,還是農民吃虧,試問天下哪有這種道理?再往深處想,管制糧價,其實是政府讓農民補貼市民。糧價上漲,給城里窮人補貼是對的,但大可不必補富人。即使補窮人,那也得由政府補,限制糧價讓農民補不合理,而讓農民補富人則更不合理。
換個角度,即站在政府的立場,也可以算一筆賬。目前國家每年提供的糧食生產補貼600億,如果放開糧價,而將這些錢用于補貼窮人買米,如何呢?至少有一點可肯定,相比給農民的綜合糧補,補貼窮人買米的開支要少得多。按財政支出600億算,每人一年補300元,則可補兩億人。城市有多少窮人我不知,但不管怎么說,買不起米的總沒有一億吧?就是按一億補,政府開支也僅是現在的一半。
另要指出的是,糧食安全是我們大家的安全。放開糧價,不過是讓大家一起為糧食安全買單。這種見人有份的事,政府何必一家獨攬呢?說到這里,有個誤會要澄清,很多人擔心放開糧價會引發通脹,其實這看法是錯的。舉個例,假定全社會只有200元,100元可買50斤大米,另100元可買一件襯衣。現在大米漲價了,50斤大米需120元,那襯衣必降20元。大米漲價而襯衣降價,價格總水平怎會變?如若襯衣價不減,那僅有一個可能,就是人們手里的貨幣多了。
曾多次說過,通脹只是貨幣現象,是流動性過剩的結果。而壓通脹,也只需收緊銀根一招,無需其他。只要控制好流動性,糧價漲物價整體水平不會漲。懂得了這層道理,那么我們就不難明白,用控糧價來防通脹其實是頭痛醫腳,錯開了藥方。亡羊補牢,眼前最要緊的是說服政府,政府不點頭,這個局面還會拖下去。
天降大任,學界豈能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