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在9月5日舉行的“大豆期貨新變局和訊研討會”上紛紛表示,《意見》的出臺有利于內資企業的發展,可能會引發大豆行業的重新洗牌,國家應該大力發展和完善大豆期貨市場,鼓勵和引導大豆生產、貿易、加工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套息保值。
《意見》利于內外資公平競爭
“《意見》最實質性的內容就是解決了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的問題,這對民族大豆加工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過去為了吸引外資,國家給予了他們在稅收、貸款等許多方面的政策優惠,促成了他們的迅速發展,占據了我國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另一方面,內資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生存卻日益舉步維艱。”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在會上說。
“外企無論是在產業鏈的縱深長度控制上,還是在利用國內、國際兩個期貨市場鎖定價格風險上,都具有非常先進的經驗,能夠在種植、收儲、運輸、加工、飼料、養殖等多個環節轉移市場風險。而內資企業經驗不足、技不如人,又沒有政策扶持,與外企根本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競爭結果可想而知。”北京中期期貨公司總經理母潤昌表示。
據了解,目前,我國現有90家大型大豆加工企業中,有64家具有外資背景,實際加工能力占國內總加工能力的85%。控制著中國進口80%貨源的國際四大糧商ADM、邦吉集團、嘉吉集團和路易達孚已先后在我國各地布局,搶占市場。
“《意見》的出臺正是為了防止外企在將來壟斷國內大豆加工市場,保護自由競爭,相對也保護國內的民族加工行業。”格林期貨總經理助理于軍禮說。
體制因素制約內資企業發展
雖然《意見》的出臺,給內資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但是,對比外資企業,國內企業利用期貨市場控制經營風險的意識還有待于提高。
常清解釋道,過去國企的管理體制都是按照現貨買賣設計的,沒有利用期市進行保值的概念。即使出現虧損,那也是經營性問題;但是,如果是在期市上因為保值保虧了,即使在現貨上賺了錢,兩者相抵對沖了損失,這也還是一個大問題,至少在會計科目上國企就不知該如何下賬了,因此導致很多國企根本不愿意參與期市交易。常清因此建議,除《意見》規定了方向性、總則性的要求外,國家還應出臺相關的細則,比如在國企會計下賬方面,在考核機制方面、在經營機制方面都應有進一步的詳細規定,這才能使國企免除后顧之憂,也能大大加強內資企業在大豆加工行業的競爭力。
對此,許多專家和期貨業人士均表示贊同,北京期貨商會執行會長王化棟在會上說:“國企目前在參與套保交易上,還是不夠積極。比如對比山東和廣東、浙江三省企業參與期市交易的程度,可以發現前者遠遠遜色于后兩者,原因就在于山東多國企,而廣東和浙江的外資及民營資本比較發達。國家應該盡快出臺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企業參與套期保值交易的相關政策,這樣才有利于他們放開手腳,做大做強。”
外企有所擔心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意見》旨在確保國家食用油安全,限制外資企業對我國大豆產銷環節的控制,必將促使中國大豆產業面臨重新洗牌的變局,外資企業可能受到沖擊。
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政府事務及業務發展總監黃菊輝在會上表示,《意見》對于加強行業整合、提高行業的生產效率有積極的作用。不過出乎意料的是,繼去年頒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后,短短幾個月發改委又出臺新政。且《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已對外商做了很多限制,《意見》又進一步加強限制,措施來得非常密集。這將進一步縮小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的空間。他們對未來能否在中國內地繼續建廠等問題,需再觀望后續政策。雖然理論上講還有擴展空間,但當前尚不清楚未來外資大豆油脂加工企業的規模擴張上限是全中國產能的15%,還是從現在起外資就不能再擴建了。
對此,母潤昌表示,《意見》的出臺,是出于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的考慮,往后外資再想收購其他油脂企業恐怕會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