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糧食系統的人士證實,中國已經暫停向外資開放糧食購銷市場,據稱目的在于防止外資控制糧源。而在上周發布的一份文件中,國家發改委業已承諾要改變大豆加工業原料對外依賴度高、內資加工企業市場占有率低的局面。
對外資的猜疑和防范隨著糧價一起抬升。尤其,今年是中國全面開放糧食市場前的最后一個過渡年。
政策收緊
幾天前,在河南,一家外資糧油企業試圖申請《糧食收購許可證》的時候,遭到了當地糧食局的拒絕。該省糧食局官員說,他們接到了國家糧食局的指令,要求他們停止對外資企業發放許可證。
按照國務院2004年頒布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不管外資還是內資企業,只有取得收購許可證才能從事糧食購銷業務。東北某糧食主產省的糧食局官員說,之前許可證的發放和管理是非常寬松的,“只要你有資金有場地,具備收儲條件,基本上你申請我們就給。”
來自東北、華南多個糧食主產省以及江蘇省某市的糧食局相關官員都表示,已經收到來自國家糧食局的相關通知,要求停止向外資發放糧食收購許可證,暫停向外資開放糧食購銷市場。
一位外資糧商的負責人曾試圖向國家糧食局咨詢相關的政策轉變,但是糧食局相關官員并不承認存在相關文件。
不過一位不具名的地方糧食官員說:“根本沒有什么文件,就是口頭通知。”他說,這導致各地對這項新政策的理解和執行不盡一致。
就本報了解的情況,目前,一些地方只是暫停向外資發放糧食收購許可證,另一些地區則干脆叫停外資企業的糧食收購業務。
在河北,一位外資企業負責人說,該企業在河北省廊坊市的一家糧油加工企業被禁止入市收購糧食,盡管這家企業早已取得許可證。
蘇北某市的糧食局官員說:“我們也在納悶兒呢。是不允許再進來,還是已經進來的也要叫停?這個政策持續到什么時候?我們一概不清楚,還得等省里進一步的通知。”
東北某糧食主產省的糧食局官員也對此感到困惑。他說,如果已經取得許可證的企業也要叫停,事情將會很棘手。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已經聚集了大批的外資糧油購銷和加工企業。“尤其是加工企業,投資巨大。人家投了錢你不讓人干了,恐怕沒那么容易。”
然而這位官員說:“外資企業想再進入收購市場肯定是不行了。”
記者采訪的多位地方官員證實,此舉旨在防止外資控制糧源。
國家糧食局人士表示,對于糧食局高層的具體意圖、該項通知的有效期限等等還不明確。“估計還會有進一步的通知。”
已經采取了行動的不僅僅是國家糧食主管部門。上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 《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對內資企業壓榨能力和壓榨量不斷萎縮表示擔憂,并表示要改變內資加工企業市場競爭力不足、市場占有率低的局面。
半個月前,商務部也曾召集幾家比較大的外資糧商座談。據悉,座談的內容之一,就是摸底外資糧商在中國的投資情況,以對外資是否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存在潛在威脅做出恰當的評估。
外資威脅
政策的變動完全符合人們的預期。
“事實上,糧食局內部對于外資一直是很警惕的,這主要是因為限制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WTO保護期即將結束,跨國公司將大規模進入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前述國家糧食局人士說。
在一些糧食專家看來,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最新一輪的糧食危機中獨善其身,主要借力于豐厚的糧源儲備以及嚴格的進出口管制。但是按照當初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將向外資全面開放農產品流通加工購銷進出口等領域。
這讓糧食主管官員擔心,如果外資企業大規模入市收購控制糧源,同時利用削弱的進出口門檻使中國糧食市場卷入國際市場,這無疑將使官方的宏觀調控努力大打折扣。
官方擔心的另一個潛在危險是,跨國糧商將“把他們在南美搞的那套模式拿到中國來”。這套模式的特點是貫穿農產品整個產業鏈條,“比如說,他們自己給農民提供化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自己購買或承包土地,自己收購大豆,自己做國際貿易,然后自己加工成產品。最后你會看到,整個產業鏈條都有他們的影子。”糧食局系統的一位專家說。
中國的一些糧食問題研究者和專家,一直認為外資控制中國糧食產業鏈危險已經迫在眉睫,并且在各個層面進行政策游說。中國社科院專家曹遠海就擔心,外資糧商在中國合法地大舉買賣糧食。
還有人擔心,“由于地方糧庫警惕性不高,隨便一個微服私訪就能打開糧庫,也使得外資的耳目有可能比某些中國相關部門更了解中國的儲糧實況,這種情況使得覬覦的外資更容易作局中國糧食。”
被批評者廣為引用的是大豆的案例。他們認為,中國在入世談判時錯誤地開放大豆市場,使得外資糧商先是以低價打開國內市場,然后操縱市場使得中國的大豆壓榨企業成批死亡,外資企業壟斷了中國的大豆壓榨業;同時來自美洲的大豆大量涌入中國市場,使中國豆農利益受損。
此后,糧食協會等四個行業協會給國務院寫報告,建議對外商今后投資新建、改擴建食油加工項目和并購內資食油企業,應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內,從市場準入等產業政策上有所節制。
這已經部分為官方接受。上周三國家發改委公布的 《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增強我國大豆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的主導權”,即被業界視為一場內資保衛戰的開始。
一位外資壓榨企業的負責人看完這份文件后說:“外資企業想在這個領域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已經不可能了。”
除了大豆,針對玉米加工業的外資政策也可能進一步調整。去年11月公布的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修訂版)》將玉米深加工列入限制類目錄。根據這項規定,外資進入非乙醇類玉米加工業或擴大產能,須經國家發改委核準。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資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說:“事實上,所有項目報上去之后都沒有了下文。”
危機公關
政策調整正在改變外資的行為方式。
全球最大的跨國糧商之一嘉吉集團公共事務總監黃菊輝說,嘉吉原來確實對中國糧食購銷業務感興趣。借此,“我們可以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糧食生產收購模式帶到中國來,而這恰恰是中國所欠缺的。”他說,這種模式使得農民可以根據訂單、期貨安排生產,有效避免來自市場的風險。
“但是現在我們不得不擔心,萬一我們投資以后的政策變動帶來的風險,不得不重新考慮投資計劃。”黃菊輝說。
在前述商務部召集的外資企業座談會上,外資糧商開始反擊對他們的批評。一位外資糧油企業負責人抱怨說:“當初是你們政府請我們來投資的,現在你們又在批評我們投資太多。”
在商務部座談會結束后,外資糧商陸續向商務部呈交報告,在匯報投資情況的基本信息的同時,對于輿論的質疑和批評也做了回應。一家企業在呈交商務部的報告中說:“中國的歷史經驗證明,對農業的外國投資加強而不是削弱了糧食安全。”
這家企業的報告以大豆為例說明,原來作為稀缺商品的豆油開始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費品。這種變化恰恰發生在外資進入之后,因為外資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降低了生產成本,最終使消費者受益。
因此,這份報告認為,排除食品加工業外國投資只會使少數企業受益,而大部分的普通民眾和整個產業則會為此付出代價。“農業領域的外資在全部外資總額中只占不到3%,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下降,遠沒達到壟斷的程度。”
據悉,商務部在掌握相關信息后將對外資糧油企業的潛在威脅做出評估,作為內部參考信息呈供決策層。不過組織會議的商務部人士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如果中國真的限制外資在糧食購銷領域的行為,不能排除外資在WTO框架下發動外部反擊的可能性。中國農科院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小和說:“如果無法通過內部協商的方式解決相關爭端,外資企業極有可能從外部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
劉小和認為,“一種可能是他們向WTO申訴,要求中國消除投資壁壘。另一種可能則是雙方都不愿看到的,那就是報復與反報復。他們可能限制來自中國的投資,或者用貿易手段報復我們。”
不過就記者調查的幾家外資企業來看,還沒有誰打算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