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對舉辦國的經濟影響到底取決于哪些方面呢?我覺得首先取決于國家的經濟規模。如果是一個小國,奧運的投資增量、消費增量占經濟比重大,它的影響就會很大。其次也取決于這個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是處于成長期還是處于一個穩定期,也取決于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舉例來說,北京去年的GDP是9000億元人民幣,我國去年的GDP接近25萬億元,北京大概占3.6%。1964年東京舉辦奧運會時,占日本GDP的26.3%;墨西哥城1968年舉辦奧運會時,占墨西哥GDP比重的41%。漢城(現稱首爾)占GDP比重的27.7%,巴塞羅那占12.4%,悉尼占24.5%。那么北京占3.6%,對國家整體經濟影響就非常有限。
那么中國經濟,奧運后會不會步入奧運低谷?我個人認為不會。因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內需依然是我們支撐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盡管由于國際環境的變化,外貿出口的下降,外需這部分貢獻歸零,但我們積極擴大內需,投資率依然很高,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依然非常大。我們還可以進一步來推進戰略性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現在要修的京滬高速鐵路,城市間都在籌劃修建城際高速專線。
其次,我國現在還處在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城市化任務遠遠沒有完成,發展的空間還很大。無論是基礎設施,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都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最后,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保持經濟穩定、較快發展的措施。我們正在實施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規劃中有很多基礎設施的投資項目,這對經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最近政府出臺了包括調高出口退稅率、適當增加信貸等支持企業、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的措施,這些措施能夠保持我們的經濟發展,能夠延續過去幾年的發展勢頭。
中國經濟正在出現新的變化,這種變化與奧運沒有直接關聯,這種變化實際上始于去年下半年。什么變化呢?就是增長率在下降,但物價水平在上升。過去5年叫做高增長、低通脹,那么現在是增速回落、通脹水平提高,經濟增速和價格總水平出現逆向調整,所以實際上意味著經濟已從過去5年的上升期,可能步入到了一個下行期。對此我們要做好思想準備。
調整期的長短取決于什么?取決于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也取決于我們解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中國經濟在奧運后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就是要成功完成經濟的轉型,就是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根據內在條件的變化,來提升我們經濟的質量。
而經濟轉型面臨著哪些任務呢?
外部需求下降,我們就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我們要增加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來激勵民眾的消費熱情;在產業領域,要提高服務業和高附加值制造業的比重,這是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要發展服務業,提高高端產業的比重;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加在全球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生產環節的比重;要進一步提高環境標準,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而我們的轉型也面臨著很大挑戰。我們在工業化還沒有完成的同時,就要面臨發達國家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經濟競爭的壓力;在科技進步還不占有主導因素的情況下,就要面臨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的壓力;在收入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就要解決發達國家工業化后期需要解決的諸如人口老齡化、環境治理等問題。
而我們如何利用奧運會留下的精神財富來推進經濟轉型呢?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奧運會的三大口號叫“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這恰恰是我們轉型中最需要具備的理念。
而經濟轉型最為關鍵的還是產業轉型。怎樣由低端向高端,由制造業向服務業推進,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課題。要提高我們的國際產業分工地位,核心就是要向兩端延伸。一端是向上游的環節,向研發、設計、技術、服務方向去延伸;一端是向下游,向營銷、物流、品牌、市場網絡方向去延伸。從國情來看,我個人認為我們可以很好地去拓展我們的服務空間。很多人提出“中國創造”的理念,我覺得也應該提倡“中國服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