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此舉對農產品初加工企業雖然能起到提振作用,但是仍然無法根本改變農產品初加工利潤空間壓縮的現狀。
確定免稅覆蓋范圍
農產品的初加工是指對農產品一次性的不涉及農產品內在成分改變的加工。
雖然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供應的結構性過剩問題仍比較突出,農產品加工轉化工業發展滯后,造成農產品出路少,產品增值低,農產品缺乏穩定的產業轉化基礎,這也直接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
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十六條進一步規定,企業從事農產品初加工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
此次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享受范圍》,正是對《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相關規定的具體細化。
此次公布的《享受范圍》共分為種植業類、畜牧業類和漁業類三大門類。具體包括糧食、林木產品、園藝植物、油料植物、糖料植物、茶葉、藥用植物、纖維植物、熱帶及南亞熱帶作物、畜禽類、飼料類、牧草類、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等諸多農產品初加工種類。
財政部和國稅總局在《享受范圍》中表示,各地應當將施行情況進行反饋,今后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時對該范圍內的項目進行調整和修訂。
加工企業利潤空間收窄
中華糧網的研究員焦善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此舉對農產品的初加工企業雖然會有所提振,但是農產品初加工企業整體上仍難以擺脫困境。
據了解,目前中國的農產品初加工企業以大中型企業為主,正面臨原材料價格上升和產品價格下降以及需求不振的局面。
中國連續第五年出現糧食豐收之際,農民的賣糧問題再次受到關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1日在合肥介紹,預計200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將達到5250億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
焦善偉表示,雖然今年又出現了糧食豐收的情況,但是糧食價格并未出現下跌,主要原因是國家采取了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的措施,對農民產生了較大的心里支撐作用,很多農民存在惜售的現象。
此前國務院提出十條促進內需的措施中明確提出,要大幅度地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
在糧食初加工企業的銷售段,成品糧市場需求則一直保持平穩和略有下降的趨勢,而成品糧價格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原糧和成品糧的價格出現了倒掛。
“往年這個時候是零售商從東北地區大量訂貨為年底銷售準備的時間,但是今年則沒有出現這種現象。”焦善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