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透露四大糧商大豆價格,這背后實際上是“四大跨國糧商”和國際資本,控制著世界大豆市場的定價權,為壟斷龐大的中國大豆市場利潤靖江糧商,對整個中國大豆產業鏈舉起了屠刀!
在這樣的屠殺下四大糧商,2004年時暴漲暴跌的豆價國際四大糧商,讓號稱“中國大豆軍團”的1000多家中小型和本土內資榨油企業走上了絕路。而2004年后外資“趁火打劫”,開始收購困難重重的本土榨油企業,結果目前仍能開工的90多家國內榨油企業中,64家已變成外資獨資或合資,控制了中國85%的實際加工總量。“這個時候大部分榨油企業都是外資的家當了,所以市場上的豆價就是一直不漲,四大糧商欲借此剿滅中國的大豆種植業大豆異黃酮,和仍在頑抗的少數國內油脂企業。”
中國的大豆市場完全被“四大跨國糧商”操縱,因此對2006年歲末大豆原料突然上漲,業界沒有欣喜,反而是更多的警惕:“中國消費者已離不開各種大豆產品,中國的千千萬萬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也離不開各種大豆產品,如大量的蛋白質生化廠、畜牧養殖場和餐館等。如果四大跨國企業覺得已完全壟斷我們整個大豆產業,可以對大豆、豆油、豆餅等各種產品隨意提價以增加利潤了,中國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每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2006年底的這場漲價風,或許是這樣的苗頭。”
“豆傷”中國,中國大豆不幸成為遭受滅頂之災的第一個本土產業樣本。
“豆傷”中國
“種豆越來越不賺錢,今年還虧本了,我們不種豆了。”老趙鐵青著臉,對兩個兒子說。
老趙被村里戲稱為“農民企業家”。他是黑龍江黑河地區的一個種豆大戶,租了農場40畝豆田,買了農機設備,和兩個兒子一起請了9個幫工種大豆。前幾年靠種大豆賺的錢,兩個兒子都結了婚蓋了房。黑龍江大豆產量占全國1/3,黑河是全省大豆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有數十萬老趙這樣的大豆種植戶。
然而2006年8月,家家戶戶大豆豐收,老趙拿著賣豆錢,心里卻高興不起來:種子、化肥、農藥、地租、人工等生產資料漲價歐美四大糧商,算下來每斤大豆至少要賣到1.3元才不賠本。然而今年,當地豆子收購價跌到了平均每斤1.15元。
老趙把今年收的200多噸大豆,只賣了一半。“去年1.37元一斤,還有點汗水錢。今年白干了還倒賠四大跨國糧商,100噸大豆賠了三四萬。”另外的100多噸大豆被堆到了糧倉里,老趙想等價格好點再賣。
豆價持續三年下跌,老趙看到普通小豆農的日子更慘:村里很多人已持續三年一日三餐就只有米飯、饅頭、咸菜,家里破破爛爛,最值錢的家當就是一臺舊黑白電視。
無奈之下,一些東北豆農改種了小麥、大麥等其他作物。那么在中國另一個大豆主產區——內蒙,因為氣候、緯度等原因,不適合改種其他作物,我們看到很多農戶都是大門緊閉、雜草叢生的景象。很多豆農都選擇了放棄土地,外出打工。
2006年,中國大豆產業上游的3000萬種植戶,遭受“賠錢或積壓”之痛。中國大豆的種植面積,2006年又比2005年預計還將減少25%以上,2007年預計還將減少20%,將僅余940萬公頃。
九三是黑龍江國有農場籌資興建的,每年大豆收購置200萬噸,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一家有能力與外資抗衡的本土企業,被業界稱為“最后的守望者”。
在“洋大豆”的沖擊下,九三也不得不向生存屈服。設在東北地區的5個分廠全線虧損,九三于是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別在大連和天津建立了2個分廠,全部使用“洋大豆”,兩個廠的進口量占到全公司年加工總量的一半以上。
中國大哺養消費大國,世界大豆的發祥地,東北、內蒙和淮海地區世界四大糧商,是世界上最適宜種大豆的黃金地帶。然而“洋大豆”進口量突然開始年年暴增,中國迅速成為了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1/3的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為什么在強勁需求中,守在家門口的中國大豆打不過飄洋過海的“洋大豆”,反而被逼至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