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支持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對嚴重產能過剩的行業進行貸款、發債、資本市場融資作了限制,徹底堵死了產能過剩行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途徑。
堵住過剩產能行業融資
根據一行三會發布的《指導意見》,要求保證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資金供給,禁止對嚴重產能過剩的產業中的企業和項目盲目發放貸款。對屬于產能過剩的產業項目,要從嚴審查和審批貸款,并將嚴格發債、資本市場融資審核程序,禁止不符合規劃和產能過剩行業和企業融資。
不符合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國家已經明確為產能過剩的行業,禁止通過新發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可轉換債、股票或增資擴股等方式融資。
此前國務院曾經發布了《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六大行業為產能過剩行業。此外,電解鋁、造船、大豆壓榨等行業被指產能過剩矛盾也十分突出。
市場人士指出,這次四部委聯合發的《指導意見》其實把這些行業在資本市場中的再融資行為給堵住了,明年將不能再從股票市場上“抽血”.
鼓勵新興行業融資、消費信貸
在限制產能過剩行業擴大融資的同時,《指導意見》還對相關新興產業進行了鼓勵。其中,要對輕工、紡織、裝備制造、物流等重點產業,以及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網絡、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融資服務研究。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專項擔保基金,促進成長型的中小電子信息企業以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探索發展創投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組成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此外,還鼓勵消費信貸,發展消費信貸,住房、汽車等消費信貸保險,加強保險企業與銀行的合作,促進消費增長。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