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中國飼料工業信息網logo

2022年異常天氣對農產品市場影響幾何?

來源:    作者:    時間: 2022-02-15
拉尼娜現象又出現變動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2月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還在持續發展之中,有77%的可能性會在春季時段發展,也就是3月到5月,而在夏季保持中性的可能性為57%。從歷史數據來追溯,盡管出現異常天氣的年份對全球大豆、玉米、小麥和棉花等農作物造成不可逆轉的減產,但若以年的角度來分析,近3年來天氣對作物的影響越來越小,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物生長的關鍵期依然是市場交易的最不確定因素之一。本文主要探究了拉尼娜現象對全球大豆、菜籽、玉米、小麥等作物產量和價格的影響。由于全球大豆此前預期產量較高,南美地區減產幅度或高于預期,但全球產量同比依然小幅回升;美豆期價未來半年有望測試2021年5月的1667.5美分/蒲式耳的高點,但預計難以企及2012年的高點。油菜籽產區分散,對極端天氣反應相對延后,未來依然延續低庫存,但此前的減產基本反映在全球菜籽和菜油上,需要新的刺激點推升。玉米和小麥在拉尼娜現象發生年份減產明顯,且美盤價格也反映得十分徹底,但對國內市場而言影響甚微。
 
對大豆影響推演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全球最顯著的年際海氣耦合現象,對全球的天氣與氣候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暖的ENSO現象稱為厄爾尼諾現象,冷的ENSO現象稱為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對應的氣候異常基本上為對稱狀態。每次ENSO現象約持續一年,一般始于前一年的冬季,于次年緩慢增長,并在冬季達到最強。它具有區域性強、能量變化大、活動頻繁、有規律但無嚴格周期等特點,平均3—4年發生一次,但有時也僅相隔一年,有時則相隔6—7年。
全球大豆生產主要分布于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中國。過去10年,四國大豆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比重始終在87%以上,集中度非常高。從全球大豆種植面積來看,巴西種植面積自2012年至今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增幅高達45.85%,年平均增速為4.3%,近幾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大豆種植國。而歐盟和印度大豆種植面積最近5年變化不大,增速也一般,主要是靠進口補給為主。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1998年之后比較大的4次拉尼娜現象對美豆單產的影響逐漸減弱,雖然原因尚不十分確定,但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為種植水平的改善和品種的改良。巴西大豆的單產與拉尼娜現象并無必然關系,影響也難以界定。比較確定的是,阿根廷大豆大概率會受到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出現減產,也因此帶來了比較大的行情,但拉尼娜現象的強弱和減產的幅度并不是每次都有非常明確的線性相關性。
 
全球大豆主產國:產量增速明顯回落
從歷史上歷次拉尼娜現象爆發前后數據對比來看,厄爾尼諾現象轉拉尼娜現象階段全球各主產國大豆產量增速明顯放緩,次年會出現回升。從產量來看,1998/1999年度、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產量增速均出現明顯回落。值得一提的是,2015/2016年度雖然是強厄爾尼諾現象,但后面的拉尼娜現象只是中性,因此當年對馬來西亞棕櫚油的影響雖然較大,但從大豆角度來看減產幅度并不明顯。
分國別產量角度來分析可以明顯看出,2010/2011年度的ENSO轉換導致當年大豆主產國全體減產,且減產幅度平均在10%以上,可謂是減產影響最大的一次。1998/1999年度、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阿根廷大豆產量增速同比分別為2.56%、3.85%和-18.16%;巴西大豆產量增速同比分別為-3.69%、3.51%和-11.69%;美國產量增速同比分別為-3.19%、-1.93%和-7.09%;中國產量增速同比分別為-5.68%、-2.32%和-4.04%。而2015/2016年度的拉尼娜現象只是導致阿根廷大豆同比減產3.17%,對其余三國影響并不明顯。
結合各主產國當地大豆種植周期來看,在拉尼娜現象爆發期間,干旱天氣頻發是導致大豆生產水平下降及產量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在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轉換年,南美洲西岸地區受拉尼娜現象影響,氣候以高溫干燥為主,能夠滿足大豆生長所需要的積溫及日照時數,同時也有利于大豆結莢與鼓粒,大豆單產水平由此得到明顯提高;而美國和中國由于拉尼娜現象帶來降水和低溫天氣致使大豆在開花—結莢期積溫不足,出現減產。在拉尼娜現象次年,中國及美國氣候以低溫多雨為主要特征,夏季大豆播種時期發生冰雹等天氣,秋冬季節氣溫低且持續降雨,不能有效滿足大豆生長所需的積溫與日照時長,因此不利于大豆生長。
 
南美地區:高溫干旱天氣導致單產下降
 
巴西是世界大豆第二大生產國和第一大出口國,USDA最新數據顯示,預計2021/2022年度巴西大豆產量為1.34億噸,同比減少2.9%,占全球大豆總產量的38%;大豆出口量9050萬噸,同比增長10.84%,占全球大豆出口總量的55%。2021年,巴西出口至我國的大豆總量為5814.73萬噸,占我國大豆進口總量的62%。
預計2021/2022年度巴西大豆產量較上一年度小幅增長,主要基于以下判斷:一是巴西大豆種植面積增長趨緩,因土地供應趨于飽和。二是由于近期巴西中部和南部部分產區已經出現高溫干旱天氣,使得大豆單產受到影響,預計2021/2022年度巴西大豆單產為3.48噸/公頃,同比增加4.5%,單產的增加抵消了一部分因干旱減產的部分,但最終產量如何還需關注后期天氣變化。
拉尼娜現象對巴西大豆的影響:巴西大豆在2021年10月開始進入播種期,而本輪拉尼娜現象引起的干旱已經對優良率和產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巴西由于地理位置相對遠離太平洋,受拉尼娜現象影響程度有限。近2個月從USDA數據來看,巴西大豆產量已經下滑了1000萬噸,但最后單產究竟如何尚難定論,預計影響有限。
阿根廷是世界大豆第三大生產國和出口國,2021/2022年度預計阿根廷大豆產量為4500萬噸,同比減少2.6%,占全球大豆產量的13%;大豆出口量預計375萬噸,占全球大豆出口總量的3%。與其他大豆主產國相比,阿根廷大豆出口偏少是其最明顯的特點,因阿根廷國內通貨膨脹率高,農戶寧可屯豆也不愿意賣掉,且阿根廷出口豆粕、豆油較多,相比之下出口原糧就較少。2021年,阿根廷出口至我國的大豆總量為374.7萬噸,占據我國大豆總進口量的3.98%。
拉尼娜現象對阿根廷大豆的影響:阿根廷由于地理位置更接近太平洋,因此其受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明顯大于巴西。阿根廷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因此大豆種植較巴西略晚,每年11月左右開始進入播種期。本輪拉尼娜現象已經影響到阿根廷大豆的產量,且會直接減少阿根廷大豆的對外出口,因此預計2021/2022年度阿根廷大豆減產影響或大于巴西。
 
美國:給大豆生產帶來不確定性
美國是世界大豆第一大生產國和第二大出口國,2021/2022年度大豆產量為1.21億噸,同比增加5.5%,占全球大豆總產量的32%;2021年出口量占全球總出口量的33%;出口至我國的總量為3229.6萬噸,占我國大豆總進口量的34.3%。
 
拉尼娜對美國大豆的影響:2021年下半年,拉尼娜現象開始發展,到年末形成,2022年上半年若是海溫維持-0.05℃以下,或繼續影響北美的種植期天氣。但影響會不會持續到下一個年度取決于拉尼娜現象發生的時間和強度,從歷史數據來看,拉尼娜現象一般也就會影響一個市場年度,預計其對美國大豆生產的影響將低于南美地區。
 
中國:對大豆價格影響不大
中國是世界大豆第一進口國和消費國,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為9653.45萬噸,較2020年的10032萬噸減少3.78%。拉尼娜現象對我國大豆的生長雖然有影響,從年度單產角度來看,1998/1999年度、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和2015/2016年度影響單產增速分別為0.37%、-4.9%、3.67%和-0.46%,但對應著四個年度大豆期貨的年漲跌分別為下跌0.968%、下跌8.98%、上漲6.28%和下跌9.8%,即出現了產量減的年度價格跌,產量增的年度價格漲的對應關系,因此產量增加對價格的影響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國產大豆受國家政策影響相對較大,在減產和增產的年度國家會有相應的收儲拋儲調節,因此對價格的影響不如外盤的敏感度高。
 
拉尼娜年份全球豆價大概率走高
回顧往年異常天氣的拉尼娜年份,干旱天氣雖然對產量有影響,但對價格的影響卻是大相徑庭。四次拉尼娜現象爆發期間,大豆價格都隨之大漲大跌。不同的是1998/1999年度大豆價格以下跌為主,其間最大跌幅達48.95%,2010年大豆價格以上漲為主,其間最大漲幅為48.6%。
1998年大豆均價5.98美元/蒲式耳,同比上年下降18.58%;1999年大豆均價4.79美元/蒲式耳,同比上年下降20%。2010年大豆均價10.03美元/蒲式耳,同比上年上漲4.52%;2011年大豆均價13.18美元/蒲式耳,同比上年上漲25.82%。2005年大豆均價6.16美元/蒲式耳,同比上年下降15%;2006年大豆均價6.01美元/蒲式耳,同比上年下降2.4%。2015年大豆均價9.38美元/蒲式耳,同比上年下降22.48%;2016年大豆均價9.85美元/蒲式耳,同比上年上漲5.02%。
拉尼娜現象對大豆價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極端天氣爆發造成產需缺口擴大,引起大豆價格大幅波動。1998—1999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全球商品包括大豆在內均處于價格下降通道,因而價格表現為整體大幅下降。二是極端天氣的爆發會形成產量下降的預期,造成大豆價格短期內出現較大波動,2011年拉尼娜現象推升全球大豆價格即真實反映了當年的供需缺口。
從天氣情況來看,2021年為強厄爾尼諾現象轉拉尼娜現象年份,對比歷史上拉尼娜現象爆發期間的情況,2021/2022年度大豆產量增速減緩的概率較大。但本次拉尼娜現象從持續時間和強度上來看其實都不算很強,至多是中性拉尼娜現象。USDA2月月度供需報告數據顯示,預計2021/2022年度全球大豆產量為3.6386億噸,較上一年度減產0.65%。而本輪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轉換造成南美減產擔憂猶在,但由于今年的整體播種面積和單產均有大幅反彈,預計全球大豆產量下滑幅度有限。價格方面,全球大豆價格重心有望繼續上移,但或難以企及2012年的高位。
 
對菜籽影響推演
2021/2022年度,全球菜籽盡管收獲面積增加,但產量下降十分明顯。庫消比近3年來一直在持續下滑,2021/2022年度或創下近10年的最低比例4.94%。全球菜籽主產國集中度沒有大豆高,歐盟、加拿大、中國三足鼎立,產量占據全球總產量的63%,印度、澳大利亞和烏克蘭緊隨其后,但由于歐盟和中國產不足需尚需進口,因此從出口角度來看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為主。
從菜籽產量角度來分析可以明顯看出,除了2005/2006年度全球和加拿大分別減產7.03%、5.09%之外,1998/1999年度、2010/2011年度和2015/2016年度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在全球和加拿大菜籽產量上體現并不明顯。
從價格角度來分析,2005/2006年度和2010/2011年度爆發拉尼娜現象時,菜籽期價分別上漲了6.37%和25.89%,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不過2010/2011年度全球菜籽其實并沒有明顯減產,只是受到了大豆的帶動。本輪拉尼娜現象,由于此前全球的菜籽減產已經體現在盤面上,且目前進口菜籽壓榨利潤因原料持續上漲而虧損嚴重,因此價格未來向上的空間已經極為有限。
 
對玉米與小麥影響推演
在厄爾尼諾現象轉拉尼娜現象年份,全球玉米和小麥等谷物作物產量有所下降,價格受供應收縮及減產預期推動相應上升。
 
玉米:全球產量影響有限
在全球玉米主產國中,美國、中國和巴西位列前三,其后有歐盟、阿根廷、烏克蘭和墨西哥。美國為全球玉米最大出口國,2020/2021年度玉米出口量為7049萬噸,占其總產量的19.57%,占全球總出口量的39.5%。
拉尼娜現象對全球玉米產量的影響分兩方面來看:一是從產量來看,1998/1999年度、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和2015/2016年度,全球玉米產量分別增加0.25%、2.04%、6.5%和15.55%,基本沒有減少,但美國玉米減產幅度十分明顯,前三個年度分別減產3.36%、5.25%與0.71%。二是從價格來看,四個年度美國玉米的價格漲跌幅分別為下降11.21%、上漲26.24%、上漲58.91%和下降4.92%。
在2005/2006和2010/2011這兩個美國玉米減產的年度,CBOT玉米價格的確有大幅上漲,不過價格跟全球玉米產量的相關性相對較小。對我國而言,由于國內玉米基本自給自足,且有政策調節,因此國際玉米產量和價格的變化對國內的影響不如大豆、菜籽等油料作物那么大。而這四個年度,國內玉米只有2015/2016年度減產了0.52%,但當年的玉米期貨價格卻下跌了21.71%。
 
小麥:美國減產幅度較大
小麥為世界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歐盟、中國和印度只占據了一半的產量,俄羅斯、美國和澳大利亞也是主產國,由于自然條件和國土面積等原因限制,各地區小麥種植面積和單產差異較大。小麥類型和品種繁多、分布廣,對土壤、氣候條件適應性強,耐寒、耐旱、穩產、高產,但是遇到極端天氣時,小麥的生產與價格依然會受到影響。
從產量來看,1998/1999年度、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和2015/2016年度,全球小麥產量變化分別為下降0.45%、下降4.13%、增加7.7%和增加2.88%,但美國小麥減產幅度更為明顯,四個年度產量變化分別為下降9.75%、下降14.07%、下降9.41%和增加11.96%。價格方面,四個年度美國小麥的價格漲跌幅分別為下跌10.97%、上漲26.22%、上漲21.76%和下跌14.11%。顯然,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拉尼娜現象對美國小麥的影響更大,尤其是2005/2006年度是全球和美國小麥一起減產,因此價格升幅更大。
而國內的小麥在這四個年度的產量增幅為3.78%、11.31%、1.93%和2.37%,對應價格漲跌為下跌5.3%、下跌2.65%、上漲9.18%和下跌1.95%,產量基本沒有減少的跡象,因此價格上就沒有體現出來。
拉尼娜現象爆發期間,小麥在大幅減產時,其價格基本走勢仍能與正常年份大致相當,主要為供求關系是決定小麥價格的根本,且和拉尼娜強度的相關性不算高,對其后的影響并未表現得特別明顯。綜合來看,預計本次拉尼娜現象對玉米影響大于小麥。
 
結論和策略
本輪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轉換,利空單產,未來太平洋海溫越低,持續時間越久,則單產越低,因此預計全球農產品產量價格如下:
表為四次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油料作物和谷物產量價格影響(單位:%)注:帶☆的是價格漲跌幅,不帶☆的是產量增減預計在美豆天氣炒作驅動影響之下,國內豆粕今年維持振蕩偏強走勢,菜油、菜粕亦會持續走強;大豆價格高企是政策導向,天氣影響偏小;玉米走勢或強于小麥。
 上一篇 | Safras:截至2月11日,巴西大豆收獲進度為25.6%
 下一篇 |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