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日本集約農業的模式與啟示

來源:    作者:    時間: 2003-01-01
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主要有兩個發展模式:地多人少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實行規模農業經濟,或者說粗放經濟,主要著眼降低單位土地面積的生產成本;地少人多國家如日本、荷蘭、丹麥、以色列,則實行集約農業。

  集約農業的特點就是通過向有限土地的高投入獲得高產出的一種經營方式。日本與中國的農業發展條件有不少相似之處:歷史上都是長期的封建小農經濟;在氣候上兩國都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農作物品種類似;都是人多地少的國家。耕地中糧食作物特別是水稻占較大的比例。然而不同的是,兩國的農業產值有較大差距:1994年日本農戶平均收入為709萬日元(約49萬元人民幣),其中農業收入為159萬日元(約11萬人民幣)。扣除兩國價格因素也至少是中國同期農戶收入的10倍。

  一、日本集約農業的特點

  1.因地制宜的品種改良

  日本在農作物的品種改良上下了很大工夫。不僅下大氣力改造本國固有品種,而且對原產于外國的農產品,也加以馴化改良,提高品質。許多這樣的優良品種又反過來被原產國引進。如富士蘋果、久保桃、20世紀梨、巨峰葡萄等。從中國溫帶半干旱地區引進的柿子,經過改進,適應了日本多雨的氣候,而且甜度高不脫澀可直接食用,品質和價值遠超過中國的傳統柿子。日本國土南北狹長,地形復雜,各地自然條件差別較大。日本的農業科學研究人員,對各地的氣候水文土壤等資源進行了科學的調查研究,培育出發揮本地優勢的優良品種。以水果為例,蘋果主要產在涼爽的青森、長野兩縣,兩地的蘋果產量占全國的80%。優質大米產自涼爽多雨的北方,尤其冬季多雪的新瀉縣有名。櫻桃產自山形,葡萄產自干熱少雨的甲府盆地,橘子產自溫暖的四國,茶以富士山腳下的靜岡縣最具盛名,那里的面向太平洋緩慢傾斜的火山灰臺地、終年溫和濕潤的地理優勢為茶提供了絕好的生長條件。東京郊外的千葉茨城等縣以蔬菜鮮花聞名。

  2.適度規模

  1946年,日本通過第二次農地改革法,包括“自耕農創設特別法案”和“農地調整法改正法律案”,開始了被稱為“農地改革”的土地制度改革。這使日本農業多年以年均3.1%的速度順利發展。到上世紀60年代,實現了大米自給。土改當時,農戶數600萬,戶均土地為0.67hm2,后來經過50年的工業發展,大量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到1995年。農戶總數減為260萬,戶均土地增至1.35hm2,其中專營水稻的農戶土地為10hm2。實現農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成功經驗是:實現全國遷徙自由,實現全民就業升學機會均等,在農村地區發展制造業以吸引農民就近就業,發展兼營農戶,通過政府和農協引導的土地租賃等形式,使土地向少數人集中。日本政府還計劃在未來幾年里進一步將水稻農戶減至35萬,使戶均土地達到20hm2,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3.誠信經營

  與中國明顯不同的現象是,在日本銷售農產品,所有商品都有產地品牌規格,都有包裝。比如雞蛋,按大小、雞的品種、產地等分級別,按質論價。產地到流通各個環節層層負責,以減少假冒商標的發生。由于假冒違規的現象罕見,所以一旦發生此類丑聞,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也成為一種輿論監督。例如一年前的雪印牌牛奶摻水事件,導致該老牌大公司倒閉,某超市用進口牛肉假冒日本產牛肉的事件,導致負責人拘留卸任的結果。因而各公司對商品信譽非常重視。日本人喜歡生食,不僅魚蝦貝等海產品喜歡生食,生菜、卷心菜、番茄等蔬菜也喜歡生食。之所以能夠放心生食,也反映了食品在生食、物流、銷售等各環節管理的嚴格。

  4.農協服務

  日本的農業制度是一種私有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協組織形式。小農經濟基礎就是:土地私有,經濟單獨核算。農協即農業協同組合,為政府支持下組織起來的全國性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從事以下工作:為農民辦信用、販賣、購買和共濟這4種基本事業,推廣農業種植、食品加工、病蟲害防治、住宅改建、道路修建、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技術指導與生活服務。

  正是農協通過各項事業和卓有成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使日本的家庭式農業演變為集約化、社會化、商品化的現代農業。首先,農協是政府與分散的農戶間的聯系紐帶,便于推行政策、技術、信息。其次,有助于將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引向分工協作的社會化規模經營。實現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將小塊的土地連成片以利于實施機械化、化學化,同時使農民獲得越來越多的社會化服務和農業增值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穩定農村社會,并減輕國家支農負擔。

  5.政策保證

  在日本,政府對農產品生產、銷售都有相當的干預,制定了獨特的價格政策。主要包括7類:(1)價格管理制度。(2)價格穩定制度。(3)穩定指標價格制度。(4)保證最低價格制度。(5)抑制價格制度。(6)繳納金制度。(7)穩定基金制度。這7類價格政策主要起著穩定農產品價格,保證農民收入和保護國內農業生產的作用。日本大米價格為每kg20元人民幣,約為世界市場的5—10倍。政府每年投巨資補貼農產品收購價格,以維持日本的大米自給。農民種水稻有嚴格的面積控制,以免過多的種植使財政不堪重負。

  二、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發

  參考以上日本發展集約農業的經驗,對發展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以下的建議:

  1.實現規模經營

  應盡快通過立法和修訂相應法律法規,放松對土地轉讓、兼并的限制,實現土地使用權轉讓的規范化和法律化。使得土地向部分種植大戶轉移集中,以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二是改革現存的戶籍制度,逐步取消農村居民在城市里居住、就業、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待遇差距,以此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

  2.加大科技投入

  通過國土資源和農業發展狀態調查,建立各地農業自然條件、優選農作物品種、種植技術等全國數據庫和專家指導系統。建立完善各級技術推廣站所,幫助農民提高勞動力素質和農業技術水平。目前中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不到0.1%,不僅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應促進農業技術的商品化,運用市場的力量形成國家、地方、農戶相結合的技術開發模式。

  3.發展合作經濟

  應發展以下幾類合作組織:一類是通過提供融資業務,提高農村資金利用效率的組織;另一類是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及相關信息和技術支持的組織。最后,建立農民醫療、教育、建房等方面的福利合作保險機構。通過建立在自愿基礎上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以及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

  4.打造精品名牌

  中國地大物博,農耕歷史悠久,各地有許多名牌農產品。可是我們的精品意識不足,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很低。例如中國的涪陵榨菜,在日本分成小包裝,打著日商的牌號,賺去了大部分利潤;中國的章丘大蔥、萊陽梨、滄州小棗等,東西出口了,品牌沒有打出國門。為此應當在規格、包裝、檢疫等各方面向國際標準靠攏,打造中國的名特優農產品,促進專業化生產和農業商品化生產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以及農產品的價值,提高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5.堅持因地制宜

  中國人口多、耕地少、地區間自然地理條件差異顯著,社會經濟發展不夠平衡,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本地特點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式和發展策略。搞全國一盤棋的大農業,應當堅決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取得總體最佳效益。

  作者:河北科技大學信息學院 莊慶德 宋國卿

 上一篇 | 暫無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體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