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中國畜牧業發展回顧

來源:    作者:    時間: 2003-01-01
一、 發展與投入

  新中國誕生五十年來,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歷經曲折,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重難,從而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開展和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保證了畜牧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到1997年,全國肉類、禽蛋和奶類產量均比1949年增長了數十倍。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提高到1997年的31.3%(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

  我國畜牧業建設成就的取得,在于國家先后制定和調整了發展畜牧業的各項方針政策,同時不斷增加了畜牧業建設的資金投入。據初步統計,1953年至1998年由中央財政直接資累計數額(包括固定資產撥款、農業綜合開發專項資金、撥改貸資金等)達60.6億元。地方各級砍府對畜牧業生產發展資金的技入也逐步實行了一定的傾斜。策。在畜牧業生產發的不同政期,國家對畜牧業的資金投入和投向,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53年至1978年,當時我國畜牧業經濟很不發達,生產基礎設施落后,國家的資金投向主要用于建設基層畜牧獸醫站、家畜改良站、草原工作站、種畜場、畜牧獸醫科研所、牧區人工種草等項目。這一階段中央財政共投入基本建設資金21129萬元,促進牧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第二階段為1979年至1985年(“五五”后期及“六五"時期),由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牲畜作價歸戶,實行戶有戶養,農牧民有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同時逐步取消了對生豬的統派購制度,放開了畜產品價格,調動了農牧民生產的積極性。這一時期國家安排資金92372萬元,主要用于草原、科研、畜牧業商品基地、種畜場、今牧獸醫站、配種站、獸醫藥械生產以及牧工商企業大型畜產“加工廠和飼料加工廠的建設等,使得畜牧業生產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

  第三階段為1986年至1998年(“七五”、“八五”和“九五”前期),在這一時期,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畜牧業由計劃經濟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畜牧業生產的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先后啟動了商品瘦肉型豬基、“籃子工程”、育草基金、秸稈養畜、牧區開發示范工程、南方草山草坡建設、動物保護工程和良種工程等項目,中央財政共投入資金492947萬元,保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持、定、快速的發展。到1997年,我國大牲畜、豬、羊的存欄頭數比1949年分別增長了l-5倍肉、蛋、奶產量年平均遞增率分別為9.9%、12.3%和 11.6%。人均占有水平也進一步提高到1985年和1990年我國的禽蛋和肉類產量先后躍居世界第一位。1997年我國人均占有肉類42. 7千克,超過世界平均占有水平;蛋17. 6千克,超過發達國家平均占有水平。

  總之,50年來國家對畜牧業的建設投入,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畜牧獸醫科技水平明顯提高,畜產品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這些,都為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二、建設成就與經驗

  (一) 建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高畜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水平

  建國初期,全國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的單位很少,基礎非常薄弱。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農牧部門先后接管或投資建立了家畜保育所、獸醫防疫工作隊、家畜檢疫站、家畜配種站、獸醫診斷室和獸醫院等事業單位,以促進畜牧獸醫工作的恢復和發展。1956年農業部發出《關于建立畜牧獸醫工作站的通知人根據通知的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將原來縣一級畜牧獸醫事業機構改建為縣畜牧獸醫工作站,并建立了一批新的縣站。此后,逐年有新的發展。從1956年到1978年的20年當中,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經過了大躍進、反右傾、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斷整頓、不斷發展。到1997年,全國共有各級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機構56575個,包括國家級二個、省級203個、地(市)級1298個,縣級8824個,鄉46249個,人員共40萬人。

  為加速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加大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的力度。自1983年開始,國家撥基本建設資金,支持省、地、縣三級改建或新建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1501個,其中中央支持地方建設413個,地方自籌資金建設696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了92個。中央財政投資8600萬元,地方配套投資7. 89億元,向世界銀行貸款近5000萬美元。中央和地方聯建的服務中心推廣新技術累計新增效益約240多億元。1997年中心轄區內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平均為35%,比建設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

  建國以來,全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隊伍長期在艱難的環境中,奮斗在畜牧獸醫第一線,作出了很大貢獻。改革開放以后,廣大基層站從“文革”期間“線斷、網破、人散”的逆境中解脫出來,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1983年農業部召開全國畜牧“三站”(畜牧獸醫站、草原站、畜禽改良站)工作會議,確定了“綜合辦站”的方針。許多鄉鎮站逐步推行以配套服務為宗旨的經營實體,為推進基層站的建設和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1996年農業版部針對當時基層畜牧獸醫站存在的問題,下發了《關于落實鄉鎮推廣機構“三定”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各地展開廠鄉鎮畜牧獸醫站定性、定編、定員的“三定”工作。經過“三定”,畜牧獸醫推廣服務體系真正成為政府推動畜牧業發展的有力助手、科教興牧的載體,也成為連接農牧民、畜牧企業和市場的紐帶,在產業化、現代化和繁榮農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進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高音禽生產性能新中國成立后,畜禽品種改良工作蓬勃發展。經過50年的努力,在畜種雜交改良、新品種培育、地方良種選育以及繁殖技術方面都有顯著進步。為了保障畜禽優良品種的選育和利用,目前全國建有各級種畜禽場1825個(其中83個為國家重點種畜禽場),包括種牛場104個、種豬場585個、種羊場187個、種禽場391個、種兔場23個、種蜂場20個、綜合種畜禽場491個、其他種畜場24個。另建有79個種公牛站和6000個畜禽品種改良站。國家農業部門根據育種需要,先后從國外引進了多批優良種畜禽,使我國畜禽良種化程度不斷提高。

  50年來,經過畜牧工作者的努力,利用引進的優良品種,導入外血,先后培育出如;中國荷斯坦奶牛、草原紅牛、新疆細毛羊、東北半細毛羊、哈白豬、新金豬、上海白豬、北京黑豬、北京白雞等數十個新的畜禽品種。同時,各地較普遍地進行了良種的雜交利用。通過優良品種的推廣和利用,大大提高了畜禽良種覆蓋率和個體生產性能。據1996年統計,豬、牛、羊、蛋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0%、35%、43%、42%。雞的品種優化主要起步于80年代,目前規模飼養戶及大雞場的肉雞、蛋雞已實現良種化。由于品種改良工作不斷進步,1996年末豬、牛、羊的出欄率分別達到119.2%、27.6%、70.2%。

  在良種繁育和品種改良工作中,先進的配種繁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五、六十年代,推動傳統繁殖技術和現代繁殖技術相結合,加速了畜禽改良。1978年以來,隨著對外開放和商品生產的發展,為了適應市場對畜產品數量和質量日益提高的需求,繁殖技術推廣應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牛、羊、豬的人工授精技術和家禽的機械化孵化技術隨著畜禽配種繁育體系的逐步建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三)建設生產基地,帶動音牧業商品生產發展為了解決城市供應和出口需要,50年代后期,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區開始建立一批以豬禽為主的副食品基地。60年代建設豬、禽、免外貿出口基地。在基地內,飼養方式開始由傳統的分散飼養,逐步轉向集約化經營。到1988年,國家與地方聯合投資建設的商品基地有542個,其中商品瘦肉型豬基地266個、商品牛基地72個、細毛和半細毛羊基地51個,其他基地153個。90年代以后,著重建設商品瘦肉型豬基地,據1996年底統計,全國建成的462個商品瘦肉型豬基地縣內,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分別達到22482. 9萬頭和1620.66萬噸,分別占全國總量的45. 6%和43.2%。基地縣的生豬出欄率由1985年的96.4%提高到1997年的139.2%,比當年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20個百分點。

  全國秸稈養牛綜合技術示范工程1992年正式列入國家綜合開發項目。到1997年已在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建設173個國家投資的養牛示范縣,35個養羊示范縣。此外各省還自建了184個示范縣和一批地區建的示范縣。養牛示范縣雖只有全國總縣數的6.1%,而生產的牛肉卻占全國總量的32.4%。

  (四)開發草地資源,建設草場,發展草地畜牧業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發展草地畜牧業,繁榮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先后于1956年、1963年和 1979年三次組織了較大規模的草地資源調查。我國草地總面積為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1.7%,其中,可利用面積為3.16億公頃。草地分布在農區的草山草坡(包括灘涂)為衛億公頃,分布在牧區的草原面積有3億公頃。

  長期以來,牧區靠天養畜,超載過牧,對草原利用多,建設少,因而植被嚴重退化。五、六十年代先后在少部分牧區進行補播、灌溉、施肥和封灘育草的試點,進行治蟲滅鼠,以提高天然草場的生產能力。從70年代開始,農業部先后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和寧夏等省、自治區的部分縣、旗開展了草原建設試點項目。從1977年開始,在中央領導同志的倡導和支持下,農業部和民航總局合作先后在內蒙古、寧夏、陜西等地,開展了飛播牧草試點,隨后在全國各地逐步推開,取得了明顯效果。例如,巴林右旗1980年1981年在退化草場飛播牧草2000公頃,保苗面積達73.3%,畝產鮮革由過去40?65千克,提高到200一350千克。到1997年全國飛機播種牧草總面積達233.3萬公頃,成草面積為140萬頃。從1995年起,國家實施“牧區開發示范工程”項目,至1998年已在10個省(自治區)163個縣(旗、場)全面展開。中央財政共投資2.6億元,加上地方配套資金,投資總額超過5億元。目前各項巳我在推廣配套技術和草畜雙承包責任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

  50年來全國累計種草保留面積14266. 7千公頃,圍欄草地9133.3千公頃,分別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4.5%和2.9%。通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我國草地保護和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草原退化的速度。但是,由于我國草原面積大,多處于邊遠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國家投入有限,草原退化嚴重,因此,今后草地保護和建設事業任重而道遠。

  (五)建設畜禽保健體系,保障畝牧業健康發展建國初期,政府接管改組或新建了一些獸醫防疫單位。據1950年統計,全國獸醫防治單位350處,防疫人員2600多人。自從1956年以后,各地根據《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和農業部《關于建立畜牧獸醫工作站的通知》,先后建立了縣級畜牧獸醫工作站和鄉社畜牧獸醫工作站,基本形成了全國范圍的防疫網絡。目前,從農業部門到鄉鎮,各級均建有畜禽防疫機構,加上村級防疫員,全國防疫隊伍約100萬人。

  畜禽檢疫工作:從1952年開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建立了產地、市場和運輸檢疫機構。1959年,為防止國內外畜禽疫病的傳播,國家在部分口岸設立進出口檢疫站。1965年將上海、天津、大連等23個檢疫機構充實、改建或新建為口學動植物檢疫所。1981年成立國家動植物檢疫總所,基本健全了全國動物進出口檢疫體系。獸醫藥械制造:建國初期,全國只有十幾家獸藥(血清)制造廠。幾十年來,經過整頓、改建和新建,全國有省級以上獸醫藥械廠30多家。全國共有各級獸藥廠1800多家,生產生物藥品、化學藥品和添加劑藥品2000多個品種。1952年農業部建立了中國獸藥監察所。到1996年底,全國已建成用個省級獸醫化驗診斷中心、30個省級獸藥監察所。有70%以上的地(市)和60%以上的縣建立了獸醫衛生監督檢驗機構,初步形成了全國獸醫衛生監督管理體系。

  上述機構在防治、消滅畜禽疫病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經過幾十年的工作,全國已消滅了牛瘟和牛肺疫,控制了馬鼻疽、馬傳貧、炭疽、布氏桿菌病、豬瘟、豬丹毒等20多種疫病。為了及時掌握疫情動態,農業部從1995年開始投資建設疫病檢測站。從1998年起,在全國實施“動物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項目,首先在飼養集中的10個省、50個地區、226個縣建立無規定疫病區。

  (六)建設和發展飼料工業,推動畜牧業向現代化邁進我國飼料工業從80年代初妍開始起步,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發展快,不到20年,一躍成為世界第二飼料工業大國。初步形成了由飼料原料工業、飼料添加劑工業、飼料機械工業、飼料加工工業以及飼料科研、教育、培訓、質量監督、檢測等構成的飼料工業體系。1997年我國有飼料生產企業1.13萬家,飼料工業產值826億元。雙班加工能力達到10760萬噸。配合飼料產品產量5473萬噸,濃縮飼料700萬噸,添加劑預混料125萬噸。為了推動飼料產品向標準化、科學化發展,全國已建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飼料檢測站、所(中心)共300多個。工業飼料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規模化養殖業的迅速發展,提高了畜牧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效益。

  (七)建立畜牧獸醫科研機構,加強科研成果推廣,提高畜牧業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新中國建立之時,全國性畜牧獸醫研究機構只有中央畜牧試驗所一處;少數省設有規模很小的試驗研究室(組)或站(所)。全國從事畜牧獸醫科研人員不到200人。經過50年的努力,科研機構不斷充實和健全,現有地區級以上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機構120個,其中部屬11個、省屬46個、地區屬63個;共有職工12110人,科研人員6793人。幾十年來,共取得科技成果623項。“八五”期間,有12個重點課題、47個專題列入國家科技攻關科研計劃;另有104個專題列為農業部重點研究課題。“七五”以來,全國各地先后推廣了商品豬雜交配套、良種家禽飼養、牛羊人工授精配種、奶牛胚胎移植、北方冬季暖棚畜禽飼養、配合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生產和應用、秸稈青貯與氨化以及畜禽蜂疫病防治等科研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技術進步在我國畜牧業經濟增長中所占份額已由“六五”期間的34%,提高到“七五”期間的41%,90年代中期已達到45%。1980年到1996年豬、牛、羊平均胴體重分別由57.1千克、81.0千克、10.5千克增加到76.7千克135.5千克、12.4千克。根據重點地區調查,豬、禽死亡率分別由12%、20%下降為8%、18%。隨著科學飼養管理研究的展開,推動了畜牧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肉類產品結構逐漸優化,1997年禽肉和牛羊肉占肉類的比重分別達到18%和12.l%。豬肉在肉類中的比重為67.2%,比1978年的94. 3%下降了27個百分點。

  (八)進行畜牧獸醫法制建設,推動以法治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或畜牧行政管理部門,先后頒布了不少畜牧獸醫方面的法令法規。主要有:1978年農林部發布《供應港澳畜禽口岸檢疫暫行規定》。1980年國務院批轉《獸藥管理暫行條例》,經過多年實踐修訂,國務院于回987年正式頒發《獸藥管理條理實施細則》。1985年國務院發布了《家畜家禽防疫條例》。同年,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頒布了《草原法》。1991年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1994年,國務院發布《種畜禽管理條例》,并授權農業部制訂了《種畜禽管理條例實施細則》。1997年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同年,國務院發布《生豬屠宰管理條例》。這些法規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畜牧行業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管理的軌道。

  (九)組建畜牧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為了適應和推進畜牧業商品生產和牧工商一體化經營的發展,1982年底農業部組建了中國牧工商總公司。公司成立后,根據中央發展經濟聯合的精神,利用一部分畜牧業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實行有償投入,與地方合資開展畜牧業經濟聯合,同時也興辦了一批總公司的直屬企業。

  十幾年來,總公司先后在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建立國內合資企業以及中外合資企業100余家,建設項目近200個,包括飼養、飼料、獸藥、乳品、肉類、蜂產品、牧草種子等生產加工和經營企業。至u1998年總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原值累計近6億元。形成了全國畜牧行業最大的、擁有相當經濟實力的集團性企業。

  據1992年統計,總公司系統的企業,每年向社會提供商品雞蛋6萬噸,約占這些企業所在城市(北京、天津、蘭州、長春、濟南、重慶、成都、沈陽、烏魯木齊)上市雞蛋的30%左右;年產奶粉2萬噸,占全國奶粉產量的6%-7%;年加工出口蜂王漿100余噸,占全國出口量的20%;年生產畜禽疫苗20多億頭份,占全國疫苗總產量的30%。

  進入90年代,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一部分直屬和聯營企業先后進行了生產結構的調整和資金重組。大多數企業逐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95年成立了以總公司為核心企業的中牧集團,1999年在上海證券市場L市,實現利稅逐年增加。

  從80年代中起,在農業部組建牧工商企業的帶動下,為順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各地相繼進行了牧工商、產加銷一體化的嘗試。到90年代初,全國各級畜牧系統共組建牧工商公司五六百家。

  中國牧工商總公司及各地牧工商企業的建立和發展,不僅增加了全國許多大中城市肉蛋奶的有效供應,在關鍵時期,緩解了部分城市副食供應的緊張局面;更具深遠意義的是,開始走出了一條發展畜牧業商品生產,實現產業化、一體化經營的路子,為改革歷來畜牧行業只管生產不管流通、只管投入不管效益和產供銷脫節的體制找到了可行的途徑。

  (十)對外開放,引入外資,建設國外援助和中外合資項目,提高畜牧業生產和管理水平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方面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日趨活躍,已經遠遠超出改革開放以前主要局限于原社會主義國家的技術交流合作和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援助的范圍。

  本著改革開放的方針,通過利用國外無償援助、優惠貸款和外商投資,配套國內投入,興辦了一批畜牧業現代化項目,如合作合資開發建設了湖南南山牧場、廣東東方牧場、廣西黔江牧場、山西沁水牧場及貴州獨山牧草種子繁殖場等畜牧業現代化示范項目。

  接受和承辦了世界糧食計劃署、歐共體、聯邦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瑞典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無償援助建設項目。使用了國際農發基金會、意大利、荷蘭的優惠貸款,實施了北方草原牧業、奶業發展和養雞場建設項目。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和發展,從80年代起,各地相繼與港臺、外商合資合作興辦了大批畜牧業合資企業;也引入了一部分外商獨資企業。興辦較早的有廣東光明華僑牧場、北京華安肉類有限公司、北京華成營養品有限公司、廣東穗屏企業有限公司、上海大江有限公司、北京大發育產公司、中美卡夫食品有限公司和瑞士雀巢的多家獨資或合資乳業公司等。

  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對我國各地畜牧業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顯著的示范和推動作用。很多合資企業已成為各地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的“龍頭”。

  (十一)畝收業生產、經營和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諸多根本性的變化

  一是從農村的家庭副業地位轉變為農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五六十年代,全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10%一15%左右。到1997年,隨著畜牧業商品生產的發展,全國畜牧業產值達到417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31.12%。不少地區甚至有的省,畜牧業經濟在農村經濟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很多飼養業比較發達的地方,已成為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目前畜牧業收入一般占農戶家庭收入的30%以上,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則超過50%,成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二是從傳統分散的飼養方式,向規模化、現代化飼養轉變。由于畜禽私有、自主經營和市場價格放開,從80年代初起,廣大農村涌現出一大批畜禽飼養專業戶。他們飼養畜禽從家庭副業轉為專業飼養;從傳統的粗放經營變為集約化經營;飼養規模越來越大,養雞上萬只、十數萬只,飼養豬牛成百上千頭的專業大戶已不罕見。目前家禽的適度規模飼養已成為商品禽蛋的主要來源。豬牛羊的規模飼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在迅速擴大。

  三是從產銷脫節、部門分割逐步轉向牧工商、產加銷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畜產品統購統銷、定量供應政策已經消亡,過去那種獨家經營、官價買賣的局面也已根本改變。畜產品的產銷流通,已經主要由市場需求引導和制約。為了減少生產和流通成本,增加經營效益,各地涌現出一大批國營、集體或個體的畜牧業一體化經營企業;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聯合經營的實體也不在少數。這些經營體制的根本轉變,為畜牧業商品生產的發展注入了極大的活力。

  四是飼養業已從產品經濟供應短缺,轉變為商品經濟滿足供應。我國的畜產品市場供應,在50年中,大體先后經歷了產品奇缺一定量供應一購銷放開一供應充足四個時期。目前肉蛋奶毛產品短缺、緊張的局面已根本改變,市場供應豐富,購銷自由。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由于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確定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各級逐步增加了對畜牧業的投入,推動了畜牧業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

  目前農牧民飼養豬牛羊自食所占比重很小,絕大部分是供應市場,獲得經濟利益。規模飼養家禽和飼養特種動物,則完全為了供應市場。歷史上“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雞鴨產蛋換油鹽”的年代在多數農村已成為過去。

  三、薄弱環節

  隨著畜牧業產業化規模的發展,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市場供求關系的不斷變化,畜牧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比以往要復雜得多,發展任務更為艱巨。

  從我國經濟體制、資源狀況、市場需求等方面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環節:農戶小規模飼養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畜牧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畜牧業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仍不盡合理,良種化程度不高;飼料資源利用方面的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積少,飼料糧問題仍是當前和今后制約養殖業持續發展的焦點;草原退化尚未得到遏止且資源利用不均衡;獸醫保健體系尚未健全,疫病測報防治工作有待加強以及政府對市場宏觀調控的手段比較薄弱等。

  這些問題,必須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著力加以解決,才能保證我國畜牧業以持續穩健的步伐走向未來,開創21世紀的廣闊前景。

  

 上一篇 | 暫無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體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