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就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答記者問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于3月6日16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就“推進改革創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強大的市場需求將拉動中國奶業的發展
[鳳凰衛視、鳳凰網記者]
2015年年初的時候有媒體報道內地一些地方出現了奶農倒奶、賣牛甚至殺牛的情況,在網上引起了討論。一方面是中國奶農生產的奶賣不出去,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大量進口奶粉,有消費者到海外搶購奶粉,請問余部長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中國奶業要如何擺脫這個怪圈?
[余欣榮]
我們和在座的朋友一樣,高度關注、積極應對,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逐漸緩解、解決近期部分地方出現的奶業發展方面的問題。當前出現的奶源過剩、農民賣奶難的問題,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倒奶、賣牛的現象,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即期的原因,也有長期形成的原因;既有國內的原因,也有國際的原因。我在這里可以做一個分析。首先從國際上來看,2014年全球的奶業增產明顯,所以導致了國際市場的奶價大幅度下跌,由此推動了我國進口奶粉大幅度增加。去年我國從國際市場上進口了105萬噸奶粉,增長幅度達到了6.5%。再從國內來看,2014年全國的生鮮奶產量達到了3725萬噸,增長幅度是2007年以來幅度最大的,增加的產量是最多的。國內市場消費增加的幅度趕不上國際奶粉大幅度的進口和國內奶業大幅度的增產,導致了國內,特別是養殖戶鮮奶的收購價格由去年初的1公斤3.25元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85元。第三個原因是比較長期的原因,也就是我們國內的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成本上、產業的鏈接度上,和國際的,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奶業發展存在著差距。我們國家的奶業還沒有擺脫規模小、成本高、國際競爭力相對弱的狀況。我們各級政府采取積極的措施,支持和幫助奶牛養殖戶度過困難,包括補貼、保險、開拓市場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奶價下跌對奶農造成的沖擊。
從整體上看,我們對中國的奶業發展充滿信心,因為我國的奶業發展有基礎、有潛力,特別是我國的奶制品市場潛力巨大、空間廣闊,有一句話:市場是金,強大的市場需求將會持續拉動中國奶業的發展。具體來講,一是我們國家奶業的產業轉型升級有基礎。經過這幾年的支持和發展,特別是標準化奶牛養殖場的推動和發展,現在1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戶已經占到了整個養殖業的45%以上。奶牛的單產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養殖的機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進,進一步縮小了和國際奶牛養殖業的差距。二是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我們國家的牛奶,特別是生鮮乳的占有量很低,人均消費量只有33公斤,不到發展中國家的1/2、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這就是我們巨大的需求潛力,將會轉化為奶業發展的巨大動力。三是質量安全有保證。農業主管部門這些年一直在推動奶業的質量安全管理,指導、支持奶牛養殖戶提升質量安全生產水平。農業部連續6年開展了生鮮乳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和實施監測規劃,累計抽檢了12.5萬批次,結果表明生鮮乳的質量安全狀況是放心的,而且在持續向好。
種業科技研發轉化取得了明顯效果
[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瞭望智庫記者]
我們現在提農業特別多,但是強農必須要先強種,目前我國種子的基礎研發能力是很強的,而且創新能力也很強,但是好多好的品種和科研成果都養在實驗室,并不為人識,更沒有轉化為我們國家的產業優勢。現在存在一個情況,一些教授專家自己帶著幾個學生來做研發,和國外的像孟山都公司的大資本、大團隊化的研發差距還是比較大。我想問您,目前科研和生產兩張皮的情況應該怎么破解?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現在進展如何?
[余欣榮]
我國農業的發展、世界農業的發展揭示一個規律,一粒種子能改變一個世界。現代種業的發展是我們國家現代農業基礎性的領域,我們國家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種業的發展,支持種業的創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在雜交水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廣泛地造福世界人民,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我們國家在小麥、玉米和其他非主要農作物方面的種業的成就也受到全世界的肯定。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農業在不斷地進步,農業科技也在不斷地進步,隨著中國農業更多地參與到世界農業的競爭中,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種業的國際化競爭。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種業科技還存在著一定的弱勢,正因為如此,我們國家進一步加大了現代種業科研的支持力度,特別是針對種業科技體制改革“兩張皮”的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出臺了加快種業發展的文件,支持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其中,對種業科技的改革,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更好地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其次,要進一步打破我們曾經存在的種業上的育、繁、推相互割裂的狀況。第三,要特別關注的是,科研人員的種業科技成果怎樣不是為了評獎、不是為了得到項目的評議通過而鎖到鐵皮柜,而是更多能夠進行產業轉化,特別是種業科技是一個鏈接過程,一個種業的科技成果沒有另外種業科技的承接和配套,難以形成最終的品種的成果。
針對這些在種業科技方面存在的問題,在過去的基礎上,我們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深化推動種業科技體制改革,把種業科技體制的改革創新作為整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重點抓了幾件事:第一,大力支持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大家注意到,去年在創業板上有幾支國內的種業企業停牌,其原因就是推動種業之間的聯合參股做強做大,現在大量的社會資金進入種業。第二,推動種業權益化改革。我們按照種業本身的規律,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在部分農業科研院所開展種業科技成果權益化的改革試點,也就是把種業的種子品種、種子材料、種子軟件等進行確權,不僅機構依法取得發明權、占有權和處置權,而且根據科研人員、科學家對發明成果的貢獻大小,賦予發明人一定的占有權和處置權。從現在試點單位的情況看,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性高漲。第三,為了解決兩張皮的問題,我們去年創設了中國第一家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進行公開、公平交易活動,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交易金額就有三千多萬,一批過去鎖在鐵皮柜里面的科研成果在確權之后在平臺上公開交易,使它形成了新的生命、新的活力。第四,我們進一步推動了種業科技人員的流動,鼓勵種業科研人員、種業科技單位和育、繁、推一體化企業聯合組建研究室,共同推動種業科技聯合科研、共同轉化,實現雙贏。
我可以很高興地告訴各位,經過一系列的種業科技改革,現在開始產生令人鼓舞的效果,以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為主體的種業科技研發轉化取得了明顯效果。現在前50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所占有的成果、支配的資源已經由過去的百分之十幾集中到了百分之三十五,而且這個趨勢更加明顯。一批科技種業的新技術在加快研發轉化,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轉化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我們相信,按照種業改革的思路,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一定會加速中國種業的做強做大,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農村電商發展迅速 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
[人民日報記者]
我有一個農民增收的問題,去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農民人均收入接近萬元大關。據我所知,種糧的農民,中西部地區的,特別是廣大貧困地區的農民收入水平離萬元大關還是有差距的。請問余部長,農民近萬元的收入具體是怎么構成的,這些錢是從哪里掙來的?未來農民增收的形勢您怎么看?他們會不會拖全面小康的后腿呢?
[余欣榮]
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農民收入也在持續增加。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9892元,差108元就是10000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了9.2%,首次實現了“十一連快”。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第五年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去年高了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由2009年的3.33:1縮小到去年的2.92:1。這說明現在黨的農村政策、農業發展的形勢是好的。當然我們也要看到,9892是全國農民的平均數,具體到一個省,是不完全一樣的,就是東部的和西部的,或者是貧困地區的,是有差別的。但盡管如此,去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在不斷提高,包括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收入也在快速提高,農民增收的形勢總體向好。我看主要得益于幾個方面:一是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農民外出打工工資性收入增長,始終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力量。其次,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支撐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三是國家的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使農民收入能夠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四是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特別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土地有序流轉,規模化經營的發展,使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繼續保持增加的勢頭。
未來隨著轉方式、調結構,隨著城鄉一體化深入的發展,我們相信,農民的收入還會繼續保持增加的勢頭,為我們全面建成小康作出應有的貢獻。具體來講,一是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穩定農業的發展。二是要深化農產品價格體制的改革,穩定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深入推進目標價格試點,改進目標價格補貼的方式,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三是要進一步強化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增強農村經濟內在的發展活力。現在農村的電商發展迅速,去年銷售額已經超過了1400億,正在成為引領農民,特別是引導農村農副產品走向市場、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一個新的增長點,這些農村活力的增強、產業的發展,必將作為支持農民增收新的動力。四是要進一步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推動農民就業、創業,落實農民工的有關政策和措施。最后,要進一步促進推動農村扶貧開發,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推進精準扶貧,使貧困地區的農民生活改善、收入增加,和全國一道進入小康社會。
我國未批準任何轉基因的主糧商品化生產
[路透社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最近有很多民眾起訴農業部有關轉基因安全信息不夠,你們披露的信息不夠,我想問問你們怎么看這個問題。第二,關于中國政府給農民的補貼。昨天總理報告說了中國政府要繼續支持農業生產,但是最近美國農民協會抱怨中國政府對農業生產大量的補貼,所以我想問你們怎么看這個問題。
[余欣榮]
剛才這位記者朋友連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轉基因問題,一個是農業補貼的問題,我都非常樂意來回答。首先回答關于轉基因的問題。農業部對待轉基因問題的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簡單地講就是突出三條:一是在研究上積極支持自主創新,占領農業生物科技的制高點。二是推廣上慎重,做到確保安全。三是管理上依法。當前,人們對轉基因有疑慮和擔心,社會上對轉基因問題有爭論,從人類科技進步史的角度來看,這是正常現象,因為轉基因作為一項重要的生物新技術,誕生的時間還不長,社會對這項技術的認識還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目前人們對它的看法存在不同是正常的,屬于科學認知的問題。轉基因是一項新技術,也是一個新產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也是農產品的消費大國,而又人多地少水缺、水旱災害頻繁,病蟲害發生率高,所以為了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長期有效地供給,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包括在轉基因這項高新技術上,必須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學普及。我想,隨著科普的深入和實踐的發展,公眾的疑慮是可以逐步減弱的。下一步我們要認真貫徹好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把這些工作做實,做到位。
我這里還想講一下,近年來農業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監管,農業轉基因的生物安全管理規范有序,總體可控。具體來講,一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并且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國務院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部制定并實施了四個配套的規章。二是加強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組建了由64位各方面專家組成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轉基因的生物安全評價。組建了由41位專家組成的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經發布了108項轉基因的生物安全標準。三是建立了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體系,建立了由12個部門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級聯席會議制度。四是加強了轉基因標識的管理,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簽的標識》標準。依法對轉基因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等五類作物的17種產品實行按目錄強制標識。五是加強日常監管。上個月,農業部印發頒布了2015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工作方案,要求各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切實履行屬地化管理的責任,研發人切實落實“第一責任人”的制度,堅決杜絕個別單位和個別人違規銷售種植轉基因作物的現象。
在這里我們也歡迎包括新聞媒體的朋友,加強對違規違法種植銷售轉基因作物,特別是對安全標識進行監督。我們一旦發現將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我還想借此機會講一下,我國只批準了轉基因的棉花和木瓜的商業化種植,還沒有批準任何轉基因的主糧商品化生產,今后我們將遵循“非食用——間接食用——食用”的推進步驟,慎重地進行推廣應用。同時,中國政府始終堅持轉基因的信息公開透明,凡是涉及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相關法律法規、安全評價標準、審批結果等信息,我們都在農業部的網站上進行了公開,并接受社會的監督,可以請這位記者朋友到網上去瀏覽一下。當然,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更好地做好政府信息公開的工作,這是我想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關于農產品的補貼問題。昨天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農業支持保護上態度是堅決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強化惠農政策,強化支農資金的投入,這也是我們國家這些年農業之所以能不斷豐收、不斷增產,農民不斷增收的重要原因。中國農業豐收了,不僅是中國人民受益,而且是世界人民受益,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當然,剛才記者朋友所關心的問題,我們在支持農業、在補貼政策上也充分地尊重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我們盡可能用好“黃箱”政策和“綠箱”政策,特別是加大對農業資源保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動農業科技的投入,從而增強農業的抗災減災能力。
一周熱點
- 2019-08-30中央下發鐵令!19年限養令、禁養令撤銷!19年玉米生產者補貼確定,即將下發!
- 2018-08-05智慧養豬驅動 ——首屆中國智慧養豬產業實踐峰會在京召開
- 2018-03-27雙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寶”掀起搶購狂潮:僅發布會當天銷售突破5000噸!
- 2017-10-11雙胞胎集團9月份銷量再創新高,突破86萬噸!
- 2018-04-092018飼料工業展覽會展商名錄
- 2018-10-26中國飼料工業協會關于發布《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蛋雞、肉雞配合飼料》2項團體標準的通知
- 2015-11-02雙胞胎集團推出“三胞胎”直銷大豬場
- 2018-03-08全國豬場大咖將齊聚三亞與雙胞胎集團共謀豬事
- 2017-11-20年銷量突破900萬噸,雙胞胎再現王者風采!
- 2019-03-26來2019河北飼料峰會 見證行業發展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