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大華農將開展海上業務

來源:    作者:    時間: 2015-10-15

  “2015中國農牧行業品牌營銷創新論壇”即將于2015年11月20日在成都通威國際中心舉行,屆時廣東大華農動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管將參加本次論壇。

  從主持國家火炬計劃、863計劃項目,到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多年的科研生涯里她成果不斷;從奔走在農村的一名雞場技術員,到大學教授、公司總裁、全國人大代表,陳瑞愛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傳奇人生,也帶領大華農朝著更高的目標越走越遠。

  作為國內以疫苗藥物為主導的獸藥行業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大華農在動物疾病防控領域真正形成一股力量,為人們所熟知和認可,要追溯到2004年的禽流感和2006年的豬藍耳病兩場漂亮的戰役。正是在這兩次席卷全國甚至亞洲的“戰役”中,陳瑞愛和團隊以高度的責任感,加班加點提供優質疫苗,才使疫情得到了迅速控制,大華農也成為國內第一個成功研制禽流感疫苗的民營企業。

  而如今,陳瑞愛又把目光瞄向了深不可測的茫茫大海,帶領著團隊揚帆起航,去開辟新的“藍色糧倉”。

  回山區當普通技術員

  陳瑞愛的辦公室陳設很簡單、明亮,一如她的穿著打扮:齊耳的短發,衣著干凈、樸素,給人一種干練又儒雅的印象。或許是因為長期從事科研工作的緣故,身體看上去有些瘦弱,坐在寬大的沙發里整個人顯得越發單薄。這不禁讓我們有些訝異,她當年是如何騎著自行車翻山越嶺,下鄉調研,到農家給雞診病的?

  1992年陳瑞愛大學畢業,放棄了留校任教和機關單位的工作機會,成為第一批加盟溫氏企業的大學生,回到粵西山區,在一個離新興縣城十多公里的小農場當起了技術員。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戶養殖過程中遇到的疫病防控問題,積累更多的資料與實例,陳瑞愛騎著車翻山越嶺,足跡幾乎遍布了每一個村落。白天她下鄉去作調查研究,到農家給雞診病,開處方;晚上則將死雞帶回實驗室做臨床解剖和診斷。

  “基層科研單調、枯燥,天天與雞、豬打交道。農戶文化程度不高,還要用很通俗的語言跟他們解釋為什么會生病,說服他們用科學的新技術去養殖,工作量非常大。”在基層跟蹤養殖疫病防控一段時間后,陳瑞愛發現必須建立一套家禽生產生物安全體系,用規模化、標準化的管理,提高畜禽規模化養殖的疫病防控能力。為了建立這套體系,她先后用了6年時間駐扎在養殖場潛心鉆研。

  終于在2001年,陳瑞愛利用溫氏集團“公司+農戶”的一體化養殖模式,在國內首先研究《家禽安全生物系統的建立與推廣應用》的動物疫病防疫技術模式,在大規模、高密度的養殖環境下,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了常見家禽傳染病。技術成果獲得“九五”國家攻關計劃優秀成果獎和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三等獎。

  2002年,國家農業部正式批準民營企業進入獸用生物制品行業時,陳瑞愛組織團隊迅速到肇慶大旺高新區拓荒建廠,組建肇慶大華農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由此邁出了疫病防控事業的第一步。

  從“陸地”跨進“深海”

  如今,陳瑞愛和她的大華農又將目標從陸地轉移到了深海,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擔憂,她的這一步跨得是不是有些快、有些大了。但陳瑞愛并不這么認為。

  “大華農本身是做生物產業,尤其是動物保健品,其實動物的范圍,應該包含陸生跟水生。”陳瑞愛介紹,大華農進軍水產藥業是從2011年開始,當時正值水生動物疾病暴發特別嚴重,特別是南美白對蝦和羅非魚等品種,病毒病和鏈球菌病橫行,還有一些海水魚病害情況也不容樂觀。

  “這些嚴峻的形勢都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同時我們也認為在水產疾病防控這一塊大華農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2011年大華農和南海水產研究所共同申請了一個“863計劃”項目開展水產疫病的防控研究。“從那時起大華農就開始接觸海洋漁業產業。”

  2012年,大華農組建了一個調查組,陳瑞愛作為組長,親自率隊到全國各地調查,歷時兩年。在調查中陳瑞愛發現,我國水產行業基本停留在比較傳統的狀態,總體呈現出“小、散、亂”的特點。即規模小、很分散、管理混亂。

  “我國的水產品,包括捕撈和飼養的,每年產值有2.2萬億元,這個數字很驚人。在廣東,水產品消費占據了日常飲食消費的20%。調查后我們感覺到在魚病這一塊,我們可施展的空間非常大,而這個產業的現狀和市場前景也讓我們覺得有拓展的可能。”兩年的調查下來,陳瑞愛和團隊收集到許多寶貴而全面的基礎信息,整理出一本厚厚的調研報告。“對這個行業歷時兩年的摸底調查得到了董事會的認同,更加堅定了我們進軍海洋生物產業的決心。”

  打造兩地一園

  去年以來,陳瑞愛領導公司上下大力發展深海漁業,與珠海市合作建立了萬山海洋科技產業園,在珠江口幾個小島和大片海域謀求新發展。今年2月底簽訂的協議顯示,這個產業園中僅總部就占地50畝,與中科院、中山大學等著名院校開展深海高科技研究;海產品倉儲與加工基地占地200畝。

  陳瑞愛介紹,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大華農海洋產業已經初步建立了“兩地一銷”的生產運營系統,即珠海和海南兩個核心生產基地和一個銷售系統。其中珠海基地被農業部列為國家健康養殖示范基地、供港產品基地;海南基地與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山大學合作建立起了南方海水魚類繁育種中心。“我們希望再通過一年的時間,建設起大華農海洋生物產業‘兩地一園’的產業格局。兩地,是指珠海和海南基地;一園,是指海上科技園。”

  “國家和廣東推進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決心、力度感召著我,我們決定要奮力一搏。”陳瑞愛說,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是偉大戰略部署。“大家都想在這個大戰略中做點事情,但做什么呢?除了海上貿易,我們感覺,深海漁業是最直接的切入點。”陳瑞愛介紹,養殖方面今年的主要任務是提升設備,迅速實現養殖機械化、自動化和規模化。“到今年6月份,珠海基地可完成40個大網箱的裝備升級,接下來要全面鋪開進行改造升級。”

  苗種方面,大華農正與農業部、黃海所、中山大學一起推動“南繁”。植物的南繁袁隆平院士已經帶頭搞起來了,但是水產動物的南繁我國還沒有很好的發展。以“兩地”為載體,通過基因、分子育種,同時建設南海魚類精子庫,希望能把南海瀕臨滅絕的一些經濟品種留下來。

  “這只是我們的初步嘗試”陳瑞愛說,廣東人吃起雞、豬肉,自然會想到“溫氏集團”,大華農要做的是,再過5年到10年,廣東人要吃高檔海鮮,自然而然就想起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做“海上溫氏”。

  目前,大華農與漁機所等其他三個單位正在籌建一艘10萬噸級的海上養殖工船,總投入將達幾十個億,預計2-3年內可建造完成。這艘海上養殖工船將具備苗種生產、養殖、加工、飼料生產、海水淡化、水產品貿易等功能,設計每立方米水體可養出55公斤魚。養殖工船相當于一座海上科技園,可移動,可坐灘,可根據養殖環境和天氣變化進行移動,是深耕海洋、開發無人島的有利工具,同時也能起到和周邊國家交流的作用。

  “廣東的海岸線有4800公里,是南海主要的優勢省份。在‘一路一帶’戰略中,廣東的發展戰略位置是很高的。”陳瑞愛說,南海連接著東南亞16個國家,因此我們希望把大華農的海洋項目做成海洋新經濟產業,真正做到利國、利海、利民,并對周邊國家能帶來正面的影響。

  多方合作 發展海洋科技

  在大力發展深海養殖的同時,大華農這幾年還積極與國內多個科研院所或地方政府開展多項相關合作。

  “我們與珠江水產研究所合作開發研制草魚出血病活疫苗。國內這個唯一獲批上市的水產疫苗——草魚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現在由肇慶大華農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生產。”陳瑞愛高興地說。

  2013年11月,大華農和中山大學在珠海合作成立了廣東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為了避免散、小、亂的模式,在珠海申請了7000畝海域,把周邊的散小的個體養殖戶召集到一起進行合作養殖,他們出物資,公司出現金和技術。“在這片海域我們現共有380個網箱,主要飼養鮸魚、軍曹魚和石斑魚等,整個珠海養殖基地的年產量占全國相應品種約40%~50%比重。”

  為解決苗種問題,大華農還在海南省東方市海岸選取了3000畝的水域,并在岸上建有高位池,主要用于南海魚類苗種繁育。目前海南基地親魚數量達到了2000多條,包括鮸魚等7個品種,年可生產多種海水魚苗共計3億尾。“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基地,把南海一些稀缺的甚至瀕臨滅絕的品種保留下來并延續下去,實現規模化育苗和產業化養殖。目前這些工作也有其他人在進行,不過規模都比較小。”陳瑞愛表示,就在幾個月前,大華農與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在珠海簽署了《建設萬山海洋現代漁業專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雙方將以建設海洋現代漁業示范區為核心,重點發展海洋科技、現代海洋漁業、東盟海產品海上交易中心等合作項目。

  為了共同的心愿

  “為了共同心愿,我們走到一起,做動物保健專家,為人類健康服務。我們不辭辛勞,不畏困苦,我們團結拼搏,潛心鑄造,追求卓越……”每天早上,當大華農的員工走進辦公樓的時候,耳邊總會回蕩著這首雄壯激昂的歌曲。而這首名為《為了共同心愿》的大華農之歌的詞作者正是陳瑞愛。

  “企業的發展應該有一個力量的凝聚,這首歌表現的正是這種凝聚力。”在大華農員工的平均年齡不到28歲,陳瑞愛看來,大華農提供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這么簡單,而應該是每一個員工家庭事業的全部。“在這里工作的每個人都能夠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去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大華農的員工幸福感都是很高的。”

  10年時間,陳瑞愛創辦的大華農公司就成為行業中的領軍者,這固然與領導者的付出和決策密不可分,但大華農本身產學研為一體的模式,也助推了企業的快速成長和發展。

  “大華農75%以上都是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來了,我都會給他們一個團隊,要求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課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是允許你這個科研失敗的,也愿意給錢讓你去學習、嘗試。”陳瑞愛說,對于成功進行成果轉化的團隊,我們設置了相應的獎勵,一類獎400萬元,二類300萬元,三類200萬元,這個獎勵國家都沒那么高。“這么多年來,大華農員工的流動一直低于千分之一,基本上沒人離開。所以年輕人進入到大華農能夠感受到,個人的價值和企業的價值是融為一體的。”

  “價值觀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一個企業中潛移默化形成的。”陳瑞愛介紹,每年公司會給總裁級干部拿出6-8萬元去培訓、學習,中層干部3-5萬元,普通員工也有1-2萬元,“不學習就不會進步,管理人員不學習,你的團隊就不進步,你的經營成績就落后。”

  目前,大華農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建成了一支以院士、教授、行業專家、博士為帶頭人的高層次研發團隊,組建有廣東省獸用生物制品技術研究與應用企業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肇慶市動物疫苗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科研平臺。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是大華農走向成功的法寶,企業近六年繳納稅收約3億元,人均創利稅30萬元/年,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創造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為農民增收,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突出貢獻。大華農公司也因此獲得了“中國獸用生物制品企業十強”、“廣東省服務行業100 強”、“廣東省制造企業100 強”、“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稱號。

  變與不變

  今年是大華農上市第四周年,在陳瑞愛看來,上市之后對大華農的改變的確很大,尤其是跟一些中小企業合作,通過大量的投入科研,投入裝備,在行業當中形成一種氛圍,同時又吸收、引進國外的一些企業和技術,提升了企業的競爭水平。

  “此外,上市之后我們的責任,無論在經營還是產品品牌上與以前相比都更大了,這既是一種示范也是一種要求。”陳瑞愛說,“要實現資本的價值,發展速度必須得快,同時保證安全和質量,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對上市之后企業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我們做事的機會更大了、空間不可估量。

  面對公司的飛速發展,陳瑞愛并沒有沾沾自喜、停步不前,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其實我的身份其實一直沒有轉變,一直都是管科研,還有一個就是集團管理者。”陳瑞愛說,自己的心態一直很好,覺得是一種責任跟使命。“實際上我天天都是在創業階段,實際上我天天都是這個樣子。”

  在陳瑞愛看來,大華農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優勢是因為有三大法寶。一個是產學研,第二個就是產業化,第三個法寶就是品牌。“不管是在動保產業還是海洋產業,就是按照這樣的路子走的。而這三大法寶,也幫助大華農更好地走出去,走向國外。”陳瑞愛說,“現在單是從產品走出去已經是比較常規的了。我們現在想的走出去,更多是要我們的技術走出國門,讓技術變成資本走出去。“我覺得應該不光是鼓勵資本走出去,要讓技術加資本一起走出去。光是資本出去是有風險的,但是我的技術出去就沒有風險了。”

  “現在很多人都跟我說,你學校的工作也做,企業的工作,還有社會的責任,會不會顧此失彼。”陳瑞愛笑著告訴記者,其實不然,實際上我是正好把這三者都結合了。只要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和時間,就會形成一個相輔相成、促進推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