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其中一些思想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塑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對當今社會也有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如何當好一名領導?2500多年前的孔子給我們提出了可供參考的建設性意見。
一、政者,正也——領導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領導者要給下屬官員做出表率。正所謂正人先要正己,“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自身行得正,那從政還有什么困難呢?連本身都不能端正,還有什么資格要求別人呢?也即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領導者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為不正當,縱三令五申,下屬也不會信從。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論語·顏淵》中記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季氏為魯國權臣,孔子對季氏一直不滿。他說,從政的關鍵就是為政者自己首先要正派,你帶頭正派,誰敢不正派。這話是話中有話,言外之意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季氏帶得就不是什么好榜樣,還有什么資格要求別人?可見,領導者人格魅力和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在《論語·為政》中記載: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季康子問如何使人們嚴肅認真、盡心竭力和互相勉勵,孔子說:“你對待人民的事情嚴肅認真,他們對待你的政令也會嚴肅認真了;你孝順父母,慈愛幼小,他們也就會對你盡心竭力了;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們也就會勸勉了。”可見,領導者的以身作則、品行端正的榜樣影響。
孔子的領導觀對當今社會的領導層有諸多啟示:其一,領導者要加強自身修養,率先垂范。各級各類部門的管理固然要靠規章制度,但領導者對下屬潛移默化的人格影響也不容忽視。領導者應言其所應言,行其所當行,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響下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使其產生“見賢思齊”(《論語·里仁》)的榜樣效果,誠如是,便會人心思齊,鍛造出非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二,領導者要“三省吾身”,不斷提升精神境界。各級各部門的管理說到底是管理人的藝術,而部門的發展壯大最終靠的是部門的靈魂即企業文化,而下屬素質的提升和優秀部門文化的塑造,在于領導者自身的素質品味和思想境界。作為領頭羊的領導者要充分重視自身素質高低對下屬的輻射作用,盡一切可能和通過一切途徑來提升自身素質。如作為領導者在批評下屬時,首先要想一想,你自己是否也犯過同樣的錯誤,是否也該自責一下。
二、恭、寬、信、敏、惠——領導者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領導者要想干成一番事業,自身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素質。《論語·陽貨》中記載: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做到恭寬信敏惠五點即可,并且說,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家的擁護,誠信就會得到上司的任用,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貢獻大,慈惠就能夠使喚人。恭、寬、信、敏、惠也是作為領導必備的基本素質。
其一,恭.領導者要莊嚴穩重,“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溫和而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莊嚴而安詳。領導者要時常提醒自己“貌思恭”(《論語·季氏》),切不可以領導者自居,處處擺架子,盛氣凌人,趾高氣揚,目空一切,這樣的領導遲早要成為孤家寡人,最終眾叛親離。
其二,寬。領導者要不計較下屬的小錯誤,要厚德載物,有容人之量,“無攻人之惡”(《論語·顏淵》),就是待人要寬厚,不要總是批評別人。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時時、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而小人正相反,總是要求別人。人無完人,我們不要求全責備,要“薄責于人”(同上),寬以待人。孔子主張“寬則得眾”,寬厚能得到大家的擁護,從為他人著想的角度出發,孔子提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就是要善于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自己想要自立于社會,希望別人也能夠自立于社會,自己想要達到某種理想目標也希望別人能夠如此,這樣的境界和高度,也即孔子所說的“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要善于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成全別人做好事。一旦能夠做到事事、時時、處處能為他人著想,那么構建和諧社會就不再是一句空話。反之,如果領導者“居上不寬”(《論語·八佾》),絲毫不顧及下屬的切身感受,死扭住下屬的一點小過失不放,甚至大做文章,一棍子打死,那么,這個部門就會是死水一潭,缺乏生機活力,人心盡失,它遲早會衰亡。
其三,信。領導者要言而有信,一言九鼎,說到做到,絕不可信口雌黃,道聽途說,言而無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能做些什么,何況一個領導呢?“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政府缺乏信心,國家是站不起來的。當今社會的領導對此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要取信于民,政策要保持連貫性,不能朝令夕改,令百姓無所適從。
其四,敏。領導者的工作作風要雷厲風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說話謹慎而做事敏銳。孔子曾自我評價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得來的人。俗話說,勤能補拙,勤奮敏捷能彌補個人的許多缺陷。領導者要倡導勤勉的工作作風,力戒懶散拖沓。
其五,惠。領導者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絕不是包庇、縱容和遷就,下屬如果出現了原則性的錯誤或重大過錯,領導者就不能心慈面軟,手下留情,要秉公執法,一視同仁。領導者要時刻惦念企業員工的切身利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為社會謀發展,為下屬謀福祉,提升下屬的幸福指數,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三、舉賢才——領導者要知人善任,重用人才
領導者要善于提拔推薦優秀人才。如何識別優秀人才?孔子給我們提出了非常有見地的建議,孔子有一句很經典的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廋即隱藏、藏匿的意思,孔子認為,考察一個人,要看他做了什么,要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要考察他這樣做的背后動機,這樣人們就無法隱瞞自己了。這三個步驟,由外而內,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絲絲入扣,構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識人原則和方法,為我們提拔推薦優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其一,領導者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識人之法,以便善于識別和選拔優秀人才。為了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領導者自身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識人方法:第一,要聽其言。俗話說“言為心聲”,通過語言可以識別一個人。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孔子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花言巧語和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進而,孔子更加深刻地指出:“巧言亂德。”(《論語·衛靈公》)花言巧語足以敗壞道德。他又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說的多,做的少,君子以之為恥,因為“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同上)說話大言不慚,實現起來就不容易。第二,要觀其行。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孔子主張考察一個人,要從言行兩方面入手,觀其是否言行一致。第三,要鑒于友。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不了解這個人,但我們可以通過他結交的一些朋友來側面考察他。彼此的立場、觀點、原則方向不同,不可能在一起討論問題,也談不上交朋友了,正如孔子所言:“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第四,要咨于眾。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避免犯“偏聽則暗”的錯誤,即咨于眾。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大家都厭惡他,一定要去考察一番;大家都喜愛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一番。要仔細考察大家厭惡和喜愛他的原因。第五,要交于事。考察一個人的能力與職位是否相稱,關鍵是要交于事。《論語·顏淵》中記載:“君子敬而無失。”君子對待工作要認真負責敬業,盡量少出過失。《論語·公冶長》中說:“三思而后行。”要多考慮再去做,這樣就會少犯錯誤。《論語·子路》中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做事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因小失大,要有長遠打算和全盤規劃。《論語·為政》中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對于有懷疑的地方,要持保留意見,要多聽聽各方面的見解,不要主觀臆測,這樣就大大減少了犯錯誤的幾率。一個人如能真正做到以上幾點,說明他還是比較能勝任當前工作。孔子以上五點識人之法,為現代社會領導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其二,領導者要在部門內部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努力創設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寬松環境和競爭機制。人才是社會生存與發展最可寶貴的資源,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因此,領導者要著重提升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第一,要大膽引進、推薦和選拔優秀創新人才,給他們與其才華、貢獻配套的福利待遇,靠待遇吸引優秀人才;第二,要關愛優秀人才,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尊重他們的思想和創造,以感情留住優秀人才;第三,要在部門形成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以競爭激勵優秀人才;第四,要努力打造部門的核心精神和文化,注重部門核心價值的塑造和普及,提升下屬的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用部門文化來塑造優秀人才。
孔子“舉賢才”的思想實用性較強,為領導在當今社會識別、選拔和任用好人才,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以期構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學習型社會,乃至為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孔子學說博大精深,其中包含著諸多領導思想和智慧,上述三個方面只不過是粗略地歸納,難免掛一漏萬,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領導觀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領導活動中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它并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過時,相反,更值得當今社會的各級各類領導者認真品讀和理性借鑒,以期提高自身的領導水平和決策能力,借以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盡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