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一把手,就能帶出什么樣的企業。企業轉型的成功落地也一樣。
當前,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正面臨轉型的機會和壓力,民營企業的轉型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的一把手,而不同風格的民企一把手將給企業帶來不同的轉型體驗。不同決策風格的一把手在企業轉型時也會有不同表現。
創意型
創意型的領導者天生是個“發明家”,有很好的直覺,他們總是能夠想出突破性的、有創新的點子。當創意型的一把手來領導民企的轉型,特別是需要改變業務模式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夠提出有可能引領行業變化的突破性想法,這些想法一旦變為現實,公司未來的發展將不可限量—成為行業的先入者,占據領先地位。
換個角度來看,僅僅有好的創意還不夠,把一個創意“翻譯”并轉換成每一天、每個員工踏實、有效的行為,需要系統地把創意落地為行動,而這往往是創意型一把手不太擅長的地方。
另外,創意型一把手點子多的同時變化也多,員工常常對這樣“高大上”的一把手琢磨不透,于是,靠譜的“翻譯”和落地工作就變得難上加難。
我們遇到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一把手的點子很超前,如果他了解自己的特點,通過系統或者其他人落地下去,這家企業發生蛻變的幾率非常大;相反,我們也看到過一些一把手的孤芳自賞:他對于員工甚至是高管聽不懂自己的想法非常不解,而員工們又覺得老板每天變來變去,不明白他到底要什么?
思考型
顧名思義,思考型往往意味著習慣而且喜歡思考。這樣的一把手往往博覽群書,知識淵博。他們遇到轉型的時候,會想得非常周到,琢磨轉型的方方面面、各種信息之間有何關聯,順序如何,不同方案利弊如何,風險如何等等,因此這樣的一把手需要時間去思考轉型,有了足夠的時間,他們得出的轉型方案相對完善、靠譜。
思考型一把手面臨轉型落地的挑戰是什么呢?一、外部市場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并且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這些都讓思考型一把手非常猶豫。他們需要更多、更靠譜的專業意見進行信息輸入,以助力決策,而這對于決策多少都會造成影響。二、思考型一把手從思考到聚焦到行動的過程相對較慢,他們認為想不清楚就不應該貿然行動,這里的矛盾是:轉型的時間窗口不等人,錯過這村,就沒有這店了。而且,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很多情況是想不清楚的,只能邊做邊調整。
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一把手,他們對轉型的需求非常迫切,但苦于信息不夠充分,從而對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很猶豫;而且,分析過后,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們聚焦和落地,轉型也只能停留在夢想層面。
聚焦型
聚焦型一把手能夠快速的發現問題、也善于解決問題,推動變化的實現。這樣的一把手在轉型的動作真正發生之前,會去尋找一些理論或者專家的支持,但他們不會讓轉型的每一個階段等待太久。
如果不是顛覆型的轉型,對于聚焦型一把手來說,會更加覺得有把握。他們能夠借助理論、經驗,快速找到似曾相識的問題,然后系統性地安排人手,把工作分解到不同的人,并領導大家排好計劃,一步步監督推進下去,讓轉型成為現實。
但是,如果遇到天翻地覆、從來沒有遇到過的轉型,聚焦型的一把手就有可能面臨大的壓力和風險。
他們需要那些喜歡“異想天開”的“高人”助力,在習慣快速聚焦問題的時候,先緩一緩,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案,或者,有沒有解決錯誤的問題?
我們發現,這樣的一把手也越來越多地走出企業,接觸外面的世界,與其他“高人”交流,尋求可能的創新型點子,從而在大的轉型中取得突破。
行動型
行動型一把手直覺好,也善于沖出市場,快速實現一些事情。相比前面三種類型的民企一把手,他們面對轉型,更加不能夠忍受長時間不作為、沒有變化。
可以說,面對轉型,行動型一把手的勇氣很大,很少認為轉型有多難,反而認為不出手去做將會一無所有。他們的一些想法不會在自己腦子里停留太久。
我們常常看到的一個現象:行動型一把手一想起什么事,馬上打電話給他認為應該做這件事情的人,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他們就自己沖出去做。
有行動力往往是件好事,速度往往與機會的獲取共存。只是,變革除了機會,還蘊含著重重的風險,因此行動型一把手在領導企業轉型的過程中,發出的與行動相關的指令往往會讓大家感覺應接不暇,員工不能夠充分理解這些動作的邏輯和背景是什么;不同的動作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而一把手也很困惑:“這事都說了這么多次,幾天都過去了,怎么還沒見個動靜!”
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一把手時,往往會提醒他們:轉型有風險,關鍵動作之前請“三思而后行”!
聯合作者:陳悅,合益集團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全球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