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來,我經常回國,有些年份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國內。接觸到很多企業后,我逐漸意識到,股東是本土企業里的弱勢群體,因為他們的利益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在美國,上市企業都得看華爾街的眼色行事,CEO們最難過的是報營收的日子,那是跟股東算賬的日子;在國內,股市如賭 場,投資人遠未形成華爾街那樣強的力量。國營企業就更不用說了,雖說股東是政府,但別忘了,公有制下,人人所有就是人人都不擁有,所以,在國營經濟里,股東概念很薄弱,如果有的話。也許有人會說,民營企業產權清晰,最重要的就是老板,應該是股東利益至上,對吧?其實也不是。
資歷:在采購和供應鏈管理領域有十幾年的豐富經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小批量行業 。暢銷書《采購與供 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作者。 公司:西斯國際(CSCS International)總部美國硅谷,專注供 應鏈、運營、采購和計 劃領域的培訓與咨詢,幫助本土企業提高國際競爭水平。 公司網址:www.scm-blog.com 我曾經坐在一個民營企業的季度總結大會上,各個分部的經理,也就是各地的"封疆大吏",在匯報季度經營結果。談到客戶,有一堆的幻燈片,客戶滿意度指標橫切豎切,左比右比;談到員工,雖然沒有客戶詳細,但也有各種措施,不管是團隊建設,還是滿意度指標,力求切實的行動;談到股東,就一張幻燈片、一個指標:毛利率。而各種成本分解,以及資產回報和庫存周轉率——股東回報的兩個重要領域,根本沒有一個人提起。這個企業有很好的產品,品牌認知度一流,但就是凈利潤率在同行企業中偏低。
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你當然知道為什么他們盈利偏低了:你不細化統計成本,自然就沒法管好成本和盈利水平。用現代管理的基本理論講,就是不統計的沒法管理。換句話說,就是"要得到什么,就得統計什么"。對供應鏈運營來說,我們沒法影響營收,但對各項成本負責,可以通過影響成本來影響盈利。股東利益對于供應鏈來說,就是在取得這樣的客戶滿意度的情況下,花掉這么多錢、堆積這么多的庫存是否合適。我在硅谷十多年間,一直在高科技行業,參加過供應鏈職能的月度、季度匯報有上百個。每次匯報,每一個領域的負責人都會詳細分解上個月、上個季度的各項成本,比如人工費、運輸費、倉儲費占營收的比例,以及庫存和庫存周轉率。這些分析,目的就是平衡客戶服務和股東利益,在確保客戶滿意度的情況下,讓股東利益最大化。多高的客戶滿意度都能達到,如果你不惜工本的話。這就是為什么在Gartner的卓越運營模型中,企業的目標是兩個:完美訂單(客戶要什么,什么時候要,就給什么、什么時候給)和適當成本(在達到完美訂單的同時,確保供應鏈的成本控制)。
跟企業最為相關的有三類人:客戶、員工和股東。客戶有客戶滿意度,客戶第一,不滿意的話會發出各種聲音,所以企業有各種各樣的客戶滿意度指標,定期不定期地評審,并采取相應措施;員工有員工滿意度,人多勢眾,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一不留神,員工滿意度就成了災難,所以企業對員工反應也頗為重視;股東的滿意度呢,就是投資回報率,也就是說,我出錢建設施、建庫存、雇人,那些設施、庫存和人得替我賺錢啊。相比而言,股東勢單力薄,他們的聲音最容易被忽視,從企業對固定資產和庫存管理可見一斑。我走訪過的一些企業,有些企業連公司有多少庫存都不清楚。沒有統計的就沒法管理:大家都意識到庫存太高的問題,但我們連庫存有多少都不知道,怎么管理呢?固定資產也是同理。結果就是重資產和高庫存,本土企業的通病,都是由股東來買單。
對企業來說,看上去生意是銷售做的,其實錢是供應鏈賺的。供應鏈一不留神,僅有的一點利潤就要么陷入庫存,要么變成固定資產,成了"脂肪"堆積起來。重資產和高庫存決定了股東的投資回報率低下。為什么呢?股東出錢,錢主要用在三個領域:(1)雇人;(2)建設施(固定資產);(3)采購和制造產品(庫存)。不難看出,固定資產和庫存是股本的主要去向。其實你看本土企業的挑戰,主要也是在這兩個領域:資產利用率太低、庫存周轉率太慢。在產能利用上,整個行業陷入過剩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光伏、煤炭、鋼鐵、造船、海運。這都是些資本密集型行業,設施建成了,利用率不足,光折舊都不得了。在庫存管理上,這幾年來,需求的多樣化趨勢明顯,批量越來越小、品種越來越多,供應鏈響應不力,就只有通過堆積庫存來對付。這都是大問題,是導致股東回報太低的根本原因。多年來國內股市低迷,正是股東投資回報低的表現----我把錢投入到企業里,不掙錢,那不如放銀行、投入房市。房地產價格連年飆升,其實也是股東投資回報低的表現。
而本土企業的未來,如果要談未來的話,就不能不顧及股東回報率。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資本,不是人民群眾----如果沒有資本的話,我們都還在原始社會茹毛飲血,繼續用一只石斧換兩只山羊呢。股東是資本的來源。你得尊重資本、尊重股東。這種尊重得深入到企業的每個角落。在我看來,企業的存在就是讓客戶滿意,這樣我們有更多的業務;讓優秀的員工滿意,這樣他們可以繼續服務企業;同時維持足夠的盈利水平,也讓股東滿意。客戶、員工和股東是企業的三條腿,缺哪一條都不行。而作為供應鏈運營,看上去我們整天跟柴米油鹽和客戶滿意度打交道,其實最終得回到股東利益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