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企業家和投資人。
他是步步高集團的董事長,曾以創立「小霸王」和「步步高」兩個知名品牌而聞名全國。此外,步步高集團還孵化了當今中國手機市場最賺錢的兩個品牌:OPPO 和 vivo。
2001年以后,段永平退居幕后,移民美國,并成為華人世界最頂尖的價值投資者之一。
市面上沒有太多關于段永平的傳記和相關書籍,但讓人開心的是段永平從2006年開始寫作博客至今,累積有幾十萬字的關于投資和企業經營的文章,還有一些零散的訪談和演講。
下面這7件事是我閱讀了他所有文章、演講和訪談后的收獲,涉及投資和企業經營等多個方面。希望你能和我一樣從其中獲益。
1. 堅持做對的事情,并努力把事情做對
段永平認為我們要搞清楚「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的區別。
做對的事情,指做事的原則。原則性錯誤的事不要做。
之前文章里提到過美國最大的對沖基金創始人Ray Dalio的「Principles」一書,大概是同一個意思。書里提到的是Ray人生和管理中的重要原則,也就是Ray認為什么是「做對的事情」。
而「把事情做對」是指在正確的原則下,找到正確的做事方法。他提到:
無論是誰,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當中都是有可能犯錯的,好像也沒聽說哪個所謂成功人士沒犯過錯。把事情做對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犯錯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舉個例子。段永平和巴菲特接觸很多,他總結到:
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堅持做正確的事,也就是原則性錯誤的事不做。比如:他認為他“不懂的事就堅決不做”。我從巴菲特那里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也就是這個。
但這并不意為著巴菲特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中不會犯錯。所以巴菲特也會虧錢,但最重要的就是他很少犯“原則性錯誤”,也就是說,他認為個人能力以外的事他堅決不碰。
「做對的事情」是道,而「把事情做對」是術,“道”應該先于“術”,因為只要方向正確,即使采用的方法笨一點也只是走的慢一點,并不會走錯路。段永平認為,許多企業做不好往往是犯了一些比較大的錯誤,沒有做正確的事情。
段永平曾在2010年左右買入蘋果公司的股票(現在已經翻了6倍多),他在2013年的文章中這樣評價蘋果:
說一點我特別喜歡蘋果的地方,蘋果是非常難見到的能夠長期focus在“做對的事情”的企業。
多數人在投資時很習慣去看有沒有“把事情做對”這點,從而會很容易掉進短期表現當中。即使是偉大的企業在“做對的事情”的過程當中也是可能會犯錯的,因為“把事情做對”往往需要一個過程。所謂“長期投資”,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要相信那些能“做對的事情”的公司,最后會“把事情做對”。
那么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什么是「做對的事情」呢?
作為消費電子行業的大咖,段永平認為蘋果以消費者為中心,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是在「做對的事情」。
不久前上過一次課,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提到,企業的護城河只有一個,那就是「瘋狂地創造價值」。
我覺得兩個人講的是一個意思。
2. 投資的基本原則:不懂不投
作為華人最頂尖的投資者之一,段永平對投資的理解無疑值得列在這里。雖然段永平也說,他對于投資的理解和巴菲特是一樣的,沒有什么新的東西。但我覺得他講得通俗易懂,值得分享。
投資是什么?
一句話版本:
段永平提到巴菲特在和他吃飯時,和他說價值投資的根本準則就是don’t do what you don’t understand。
所以總結起來價值投資只有四個字:不懂不投。
理解和搞懂一個企業確實是很難的。我做企業這么多年,開始投資以來覺得自己大致搞得蠻懂的企業不超過10家(排除的不算),下重手的不超過5家,大概平均兩年一家而已。
基本版:
投資就是買未來現金流。
所謂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來現金流。(做對的事情)
所有所謂有關投資的說法實際上都是在討論如何看懂現金流的問題。(如何把事情做對)
說明版: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買公司就是買其未來現金流。這里現金流指的是凈現金流,未來指的是公司的整個生命周期。
折現率實際上是相對于投資人的機會成本而言的。最低的機會成本就是無風險回報率,比如美國國債的利率。
所謂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來現金流。(做對的事情)
所有所謂有關投資的說法實際上都是在討論如何看懂現金流的問題。(如何把事情做對),比如生意模式、護城河、能力圈、等等。
3. 看懂公司的現金流最重要的是「生意模式」
論生意模式的重要性:
在巴菲特那里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生意模式。以前雖然也知道生意模式重要,但往往是和其他很多重要的東西混在一起看的。當年老巴特別提醒我,應該首先看生意模式,這幾年下來慢慢覺得確實應該如此。
護城河實際上我覺得是生意模式中的一部分,好的生意模式往往具有很寬的護城河。
好的生意模式往往是好的未來現金流的保障。
生意模式是什么?
生意模式,就是產生凈現金流的模式。好的生意模式就是能長期產生很多凈現金流的模式。
生意模式就是賺錢的模式,最后賺得越多的模式就應該越好。
所謂好的生意模式就是能持續賺錢的模式,懂生意的人應該容易懂的,不懂生意的人怎么講都很難理解。
舉個例子,段永平為什么會投資蘋果?以下摘錄自段永平2011年寫下的博客文章:
蘋果有很好的生意模式,為什么是很好的生意模式這行里的人都知道。
蘋果最厲害的是現在這個平臺以及生意模式,以我的水平我看不出誰能打破他。
巴菲特說的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 with right people, at right price這三點在蘋果上體現的非常充分,拿著能睡好覺。
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指的就是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生意模式建立在強大的企業文化上。本人喜歡蘋果生意模式的很重要的一點來自于自己在消費電子20多年的體驗,蘋果是我一直夢寐以求但似乎難以達到的生意模式,現在居然可以就這么實現了,why not?
(1)蘋果的產品確實把用戶體驗或消費者導向做到極致了,對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難以超越甚至接近(對喜歡蘋果的用戶而言)。
(2)蘋果的平臺建立起來了,或者說生意模式或者說護城河已經形成了(光軟件一年都幾十億的收入了)。
(3)蘋果單一產品的模式實際上是我們這個行業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見到任天堂做到過(索尼的游戲產品類似)。單一產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處: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將產品做得更好。比較一下iphone系列和諾基亞系列(今年要推出40個品種)。蘋果產品的單位開發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單個產品的開發費卻是最高的。
材料成本低且質量好, 大規模帶來的效益。蘋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極致的,同樣功能的硬件恐怕沒人能達到蘋果的成本。
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這話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從任天堂那里學會的。那時很多做游戲機的都喜歡做很多品種,最后下場都不太好。
(4)蘋果的營銷也是做到極致了,連廣告費都比同行低很多,賣的價錢卻往往很好。
(5)蘋果的產品處在一個巨大并還有巨大成長的市場里。
智能手機市場有多大?你懂的!
Pad市場有多大?你也會懂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蘋果現在其實還處在其成長的早期,應該還有很大的空間。
At right price: 扣掉現金的話,蘋果的今年的未來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
4.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利潤之上的追求
段永平認為,產品可以模仿但企業文化是不可以模仿的。一個企業,若想要基業長青,長期保持競爭力,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
用一句話描述一下企業文化:能夠管到制度管不到的東西的東西。
所謂好的企業文化大概指的就是“利潤之上的追求”,但“利潤至上”絕不可能成為好的企業文化。
好的企業文化未必能形成好的生意模式。但是好的生意模式是一定要有好的企業文化做支撐的,所以是“必要條件”。但好的企業文化不是擁有好的“生意模式”的充分條件。
好的企業文化不是萬能的,但能讓公司少犯原則性錯誤,而且可以讓公司及早發現錯誤。
5. 沒有品牌溢價,更高效率地打廣告
我覺得段永平對于品牌的闡述挺中肯的,值得好好思考。
所謂的品牌其實就是人們對品牌產品留下的印象(好的壞的)。
我個人觀點認為品牌是沒有溢價的,一般人看到的溢價其實是假象。貴的品牌往往有貴的道理,不然他就不會(或叫不能)持續。“溢價”感覺像是同樣的東西在賣不同的價錢,他們確實是不同的東西,但可能是同一類別。
大多數人買有品牌的東西時肯定不是沖著“溢價”去的。所謂品牌其實就是某種(些)差異化的濃縮。
早年我開的車就是屬于特別便宜的車,覺得都是代步,沒必要多花錢。后來偶爾有一次試了一下“好車”,第二天就去買了一部,因為發現確實差別好大。
論打廣告。怎么打廣告,我認為主要取決于你的目標消費群在哪里。其實瞄得最準的廣告大概就是搜索類的廣告了。
廣告是效率導向的,就是把產品本身用盡可能高的效率傳達給你的目標消費群。最不好的廣告就是夸大其詞,靠這種廣告的公司最后都不會有好下場。因為長期來講消費者是個極聰明的群體。
廣告能影響的消費者大概只有20%左右,其余全靠產品本身。
6. 差異化
很多人(也可能是**)詬病OPPO和vivo的性價比問題,很難理解它們為什么可以成為中國手機市場上最賺錢的兩個品牌。
我覺得下面段永平關于差異化的論述讓人頗受啟發。
差異化指的就是用戶需求滿意度上的差異,絕對不僅僅指的是外觀。產品的差異化不是指的所謂的“與眾不同”,而是指“與眾不同”的東西正好是用戶需要而其他人沒能夠滿足的東西。
當一個產品找到的“差異化”,正好是很多用戶所需要的東西時,那這個產品大概就很成功了。
“差異化”的東西是在不斷地變化的,當大家(很多公司)都有了的“差異化”就會變成基本需求。有時候好的產品的“差異化”東西不一定需要很多,有時候哪怕有一個也會讓公司(或產品)很成功。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小米的「性價比」策略。我認為OPPO和vivo的成功不僅要歸功于他們的廣告營銷和線下渠道,也要歸功于他們做到了非常好的「差異化」。
正如段永平所說,差異化指的是用戶需求滿意度上的差異。廣告營銷和線下渠道再強大,都無法阻止消費者去購買一部讓他們更滿意的手機。OPPO和vivo能有很多利潤,有可能是因為他們讓一部分用戶更滿意。
從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維度來看,一個企業的超額利潤只可能來源于兩個方面:產品差異化和壟斷。
7. 敢為天下后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所以構建企業文化的很重要是“ 敢為天下后,后中爭先 ”,按照我們的實力和能力,這個原則可能我們還要用很多年。
舉個例子,當年微軟在開發Windows和Word等產品時,沒有哪個產品是敢為天下先的,它都是發現哪個產品有市場然后再調以重兵進去,然后將它做成行業第一。
我發現,很多成功的企業都是后面跟進的,開路先鋒并不好做。因為自己開發全新的產品非常不容易,需要培育市場、教育消費者,整個過程極其緩慢且代價十分昂貴,多數企業的實力都很難擔負起這個使命。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開發產品前一定要先看看市場,再看看競爭對手。當我們覺得自己有實力、有能力,并且可以打敗競爭對手以后再進入,然后才可以將它做到最好,樹立起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爭取到相應的市場份額。
來源:虎嗅網,作者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