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人員要把供應商的庫存當成自己的庫存
來源: 作者: 時間: 2018-08-16
采購不等于供應鏈管理,它只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采購要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來打造企業的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逐漸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然而,很多企業容易將供應鏈管理簡化為戰術層面的采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個認知誤區導致我們無法發揮供應鏈的價值,也無法發揮采購的作用。
采購不等于供應鏈管理,它只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部分。采購要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以“終”為“始”來管理,打造企業的競爭力。
01 供應鏈戰略 vs 采購戰略
第一,將供應鏈戰略分解,制定采購戰略,以采購戰略支撐供應鏈戰略。
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做采購,要求采購管理者先搞懂企業供應鏈的類型。
我們企業的供應鏈,到底是偏向“省”(精益型供應鏈),還是偏向“快”(敏捷型供應鏈)。然后依據供應鏈類型制定相應采購戰略。
如果企業做的產品屬日常型、大眾化產品,客戶選擇產品時更看重性價比,需求相對穩定,有一定銷售預測準確度,那么該企業的供應鏈應屬于精益型。典型代表有豐田汽車、統一方便面等。
精益型供應鏈強調成本優勢,往往圍繞成本做持續改善。這時采購戰略應以低成本為導向,每年要給供方設定Cost Down (成本降低)的指標。供應商的選擇,要將持續成本降低的能力當作重要指標。
如果企業做的是創新型產品、流行時尚類產品或客戶定制型產品,產品需求波動比較大,難以預測未來市場,供應鏈需要以柔性、快速應對市場變化,那么這家企業的供應鏈類型就屬于敏捷型。典型代表有蘋果、特斯拉、快時尚的服裝品牌ZARA等。
采購戰略則應該以快速響應為導向,供應商的選擇,要將快速、柔性當做重要指標。
02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績效指標
第二,以供應鏈的關鍵績效指標來定采購部門的關鍵績效指標。
供應鏈管理的指標紛繁復雜,但究其本質有兩個方面:一是讓客戶滿意,二是自己利潤高。如果把這兩項再分解:讓客戶滿意,質量就要好,交付就要快、準;而利潤高,企業就要成本低、庫存低。
于是,在供應鏈管理上有了兩對矛盾指標:一對矛盾是如何平衡質量與成本,一對矛盾是如何平衡交付與庫存。
供應鏈管理人必須意識到兩個原理:
一,高質量才是低成本。
高質量才是低成本,是因為成本里包含質量成本。有些供方質量不好但價格可能很低,這時企業會發生鑒定成本增加、返工返修、停線、客戶索賠的損失,導致成本大幅上升,最后供方總成本反而最高。
與高質量的供方合作,可以免檢、減少返工返修,減少客戶索賠,總成本反而最低。所以對供應鏈而言,高質量才是低成本(有可能是價格高,但總成本低)。
二,低庫存才能快交付。
企業資源有限,高庫存往往會導致低齊套,造成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庫存一大堆。用俄羅斯方塊游戲解釋這個原理最簡單:庫存越低,齊套越容易,交付越快;庫存越多,齊套越難,現金枯竭,死得越快。
庫存越高的企業,往往交付問題就越突出。而快時尚ZARA、豐田汽車,在強調低庫存甚至零庫存時,交付績效反而遙遙領先于競爭對手。
供應鏈管理要平衡質量與成本,交付與庫存,就意味著對采購也要考核這兩對平衡指標:供應商的質量一供應商的成本;供應商的交付準時率(O.T.D)一原材料的庫存周轉率 (I.T.O)。
03 以客戶需求為導向
第三,以客戶選擇、評價我們的標準來選擇,評價我們的供應商。
在企業培訓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選擇供應商時,如何設定指標與權重?質量權重是占40%還是占50%?類似問題的背后,是企業各個職能部門在爭奪供應商選擇的決定權。
如果只站在企業角度,你會發現這個問題是無解的。但如果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答案卻是非常清晰的——核心客戶如何選擇我們,我們就如何擇供應商;客戶如何評價我們,我們就如何評價供應商。
如果客戶選擇我們,權重分配為質量50%、成本30%、交期20%;我們擇供應商時,也得按照質量50%、成本30%、交期20%的權重分配。
只有以客戶思維為導向,選出的供應商才能助力我們的供應鏈,才能讓客戶滿意。所以,我們的供應商管理,要站在供應鏈的度,以客戶管理我們的方式進行。
04 供應鏈的系統性思維
第四,以供應鏈的系統思維來做采購管理。
很多企業在降庫存時會經常做些零和游戲,比如打著VMI(供應商管理庫存)的旗號,但目的卻是將自己的庫存轉嫁給供應商:供應商的貨放到我們的倉庫,不算我們的庫存,仍算供應商的,我們什么時候領用什么時候算我們的,有的企業還借此收供應商租金。
這種以轉移庫存為目的的所謂的“VMI”活動,長期看沒有任何成效。因為這份庫存無論怎么轉移,都存在于供應鏈當中,存在就會有庫存成本,誰最終來支付這個庫存成本?肯定是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我們自己,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
采購人員必須把供應商的庫存當成自己的庫存,不要在供應鏈間玩庫存轉移的零和游戲,而要基于供應鏈上下游一起做庫存削減的雙贏活動。
當你站在供應鏈的全局系統思考時,你會發現更多的采購降本空間。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采購成本由供應商產品成本+供應商的利潤+物流成本+庫存成本+質量成本+其他成本(如訂單處理,商務接待等費用)構成。
很多企業所謂的“Cost Down”成本降低活動,實際上就干了一件事,就是不斷壓榨供應商的利潤。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破壞我們與供應伙伴之間的關系,損害供應鏈的韌性,造成質量與交付等一系列問題。
當我們從供應鏈系統全局思考,以TCO(總體擁有成本)最優為目標時,你會發現我們還有很多健康降本的方法,比如幫供應商降低產品成本,降低雙方之間的包裝成本、運輸成本、庫存成本、質量成本、商務費用等。
我們還可以將供應商數量進行整合、與核心供方共同開發產品、與供應商高度協作等,這些都可以有效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而且是以健康、雙贏的方式來降低的。
未來企業的競爭,不是一個企業對一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一個企業的供應鏈同競爭對手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高管與采購管理者要站在供應鏈的高度,以全局觀、系統觀、多贏思維來規劃采購系統。
上一篇 | 面對變相降薪,職業經理人該如何應對?
下一篇 | “想做”和“能做”,哪個更重要?
一周熱點
- 2021-04-23美國中西部化肥價格大幅上漲后,大豆盈利相對高于玉米
- 2021-04-23美國市場傳言中國將尋購多達250萬噸美國新季玉米
- 2021-04-23惠譽成為本周第三家調低巴西玉米產量的機構
- 2021-04-23惠譽調高2021年和2022年芝加哥玉米期貨價格預測值
- 2021-04-23美國玉米現貨市場述評:玉米現貨價格暴漲,美灣價格突破7字頭
- 2021-04-23美國農業參贊預計中國玉米進口量達到2800萬噸
- 2021-04-23中國計劃改變動物飼料配方,未來谷物進口格局可能有變
- 2021-04-23羅薩里奧交易所:2020/21年度阿根廷玉米產量調高至5000萬噸
- 2021-04-232020/21年度迄今阿根廷農戶已經銷售1437萬噸大豆
- 2021-04-23美國對華大豆出口最新統計:對華銷售總量同比增長1.8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