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展對蝦育苗生產中,經常發現對蝦幼體“發光”現象,常被稱之為“發光”病,涉及的養殖品種有中國對蝦、日本對蝦、長毛對蝦、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等,其癥狀頻發和延誤診治不僅給育苗工作帶來被動,而且在經濟上也造成巨額的損失。筆者在多年實踐中,針對“發光”癥狀采用多種藥物進行治療和藥效比較,取得初步進展,總結如下,以供商榷。
一、“發光”病的癥狀及變化
在所有蝦類孵幼過程中,從蚤狀幼體開始至糠蝦期、仔蝦期,各期均有發病且不易被發現,究其原因,主要是育苗室內外比較強烈的自然或非自然光源干擾了對對蝦幼體“發光”病癥狀的診斷。幼體感染此病后,會陸續發生死亡,嚴重的在2日--3日內死亡率高達70%--80%,癥狀為幼體活力下降,下沉到池水的中下層,在池水表層基本見不到蝦苗,到糠蝦期或仔蝦中后期,蝦苗表現為彈跳乏力,趨光性差,攝食減弱或停止,體色呈白濁且基本不透明。發病蝦池在夜間關燈后可看到繁星閃爍的熒光在水體中上下起伏,四處游動,異態紛呈,其癥狀隨蝦苗染病強度呈正相關變化。
二、病原體及發病機理
1.病原體
在生產中發現,育苗室內的“發光”現象與自然海域中由原生動物(如夜光蟲)或部分發光藻類引起的“發光”現象截然不同,經反復診斷,病原體一般為細菌,即熒光假單胞菌和哈維氏弧菌。前者為革蘭氏陰性菌,后者具發光特性,二者適宜繁殖生長的鹽度、溫度范圍恰好與蝦類育苗水體的理化因子相同,在同一理化指標內,與人工繁育的蝦苗又同處在同一攝食機制和繁育機制中,故極易引起病害發生和蔓延。
2.發病機理
細菌感染蝦體后,利用蝦體組織作為營養物質進行繁殖、發育,并在其固有酶的作用下氧化體內含有的熒光素,進而發出熒光。由于此“光”為弱冷光,極易被認為由其他光源的反射光引起而被忽略。受感染的病蝦,視其體質強弱程度呈現出2天--5天的熒光現象,最后陸續死亡。特別是蝦苗幼體變態而發生蛻皮期間感染此病,易導致大批蝦苗驟然死亡,嚴重時會在一夜之間全軍覆沒。
三、流行與危害
發光細菌在自然海區中具有廣域性,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其發病過程伴隨蝦苗至成體一生,以蝦苗育成中的糠蝦期和仔蝦期為易發階段,所造成的危害亦最為嚴重,并隨水溫上升呈正相關關系。在時間上,5月--7月流行最為廣泛,因此時進入雨季,大量陸源有機物隨徑流入海,使近岸水質富營養化,病原體迅速繁衍生長,一旦進入對蝦育苗流程,首先會感染病弱殘苗,嗣后會快速傳播開來,使對蝦育苗的Z、M、P期皆會染病而造成嚴重危害和損失。
四、診斷方法
1.目測。因幼體獨具發光現象,一是可目測發現,即在夜幕降臨時,關掉育苗室內全部照明燈,通過調節單個育苗池的氣量,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細致觀察,一般可得出較為直觀的結論;二是可取樣診斷,即用白色器皿,多次取樣,在暗光條件下利用手電照射觀察,會發現發光點多聚集在蝦體頭胸部位,感染后期的蝦體會在不同部位看到熒光點。
2.鏡檢。為把握診斷的準確性,可進一步用高倍顯微鏡進行鏡檢。在400倍以上的視野下,染病蝦苗體內細菌活動,在相對較透明的區域內呈顯性可視。熒光假單胞菌呈短桿狀,兩端鈍圓,端生鞭毛1根--6根,菌體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