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新城疫的流行幾乎世界各國都有記載。近年來,國內雞群使用新城疫疫苗的覆蓋率很高,該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以高發病率、高死亡率、暴發性為特征的典型新城疫較為少見。但是,低發病率、低死亡率、高淘汰率、散發的非典型新城疫卻呈上升趨勢,因其在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特點和病理變化等方面都與典型新城疫有很大的不同,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以致不能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一)非典型新城疫的特點
1.流行特點。多發生在免疫雞群,以二免或三免之后的雞多發,雛雞和成年雞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
2.癥狀特點。感染雛雞群呈現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如咳嗽、 音、鳴叫等,部分雞出現神經癥狀,如共濟失調、扭頭等。
3.生產性能下降。產蛋雞發病后產蛋量急劇下降40%~70%,且持續數周,然后慢慢恢復,種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同時種蛋的品質下降。
4.病變不典型。大多數病例肉眼看病變不明顯,過去常把腺胃乳頭出血、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潰瘍作為診斷雞新城疫的重要依據。而現在僅見喉頭氣管充血、出血,喉頭有黏液,小腸卡他性炎癥,有時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等,可見少數病雞腺胃乳頭出血,大腸出血、潰瘍等病變。而且往往只有剖檢多個病死雞,將不同雞不同病變湊合在一起,才可以見到新城疫固有病變。
(二)非典型新城疫發生的原因分析
1.野毒的嚴重污染。近年來,國內已從鴨、鴿、孔雀、駝鳥等分離出新城疫病毒且也有很多關于鴿、孔雀、鵪鶉發生新城疫的報道。說明該病的傳播途徑眾多、散毒范圍廣。如果飼養場綜合防疫措施不力,往往會將現場病毒帶入免疫力不強的雞群,并廣泛傳播和污染環境,使這些禽類成為潛在的傳染源。當雞群由于某種因素的影響,抵抗力降低時就會發病。
2.首免時間選擇不當和高母源抗體的影響。目前凡引自種雞場的雛雞,都有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2周左右進行首免即可。但是在實踐中,有的認為首免越早越好,結果造成母源抗體被過早中和,當免疫接種不能適時到位,就會形成免疫空檔。在此期間,一旦有野毒入侵雞群,即可引起雞群發病。
3.疫苗選擇不當或使用不當。 現在人們習慣使用Ⅱ系疫苗首免,在非疫區是成功的,但是有人在疫區用Ⅰ系苗初免未出現不良反應,而保護率很高。另外,疫苗質量、運輸、保管、使用時間、免疫接種方法不當等都會引起免疫失敗。
4.雞群抗體水平不均衡。部分雞的抗體水平低,一旦環境中存在強毒,即可能發生非典型新城疫。
5.疾病的干擾。很多疾病都會影響雞新城疫疫苗免疫力的產生,如傳染性法氏囊病、大腸桿菌病、馬立克氏病、雞痘等。
6.營養物質缺乏。日糧中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缺乏會影響機體免疫器官發育及免疫功能,降低免疫效果。
7.飼養管理不善及應激因素的影響。
(三)非典型新城疫的防制對策
免疫雞群的非典型新城疫的防制和其他傳染病的 防制一樣。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采取措施:(1)平時采取預防性措施,嚴格執行綜合防疫滅病措施,切斷新城疫野毒入侵途徑;制定合適的雞群免疫程序,選用優質疫苗,提高免疫質量,使雞群保持正常的免疫狀態。(2)對已感染的雞群采取緊急免疫措施。
1.堅持抗體監測制度。通過新城疫血清學的監測手段,可以及時了解雞群所處的免疫狀態(抗體水平),以評價雞場現行的免疫程序和確定雞場最佳初免和再免時機,保證雞群始終處于良好的新城疫抗體水平。但應注意血液內的抗體水平不是絕對的保險指標,有時高抗體水平的雞群仍會發生新城疫。
2.防止早期的污染。為防止早期的污染,免疫接種必須與環境衛生、消毒工作結合起來,才能獲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如果早期受污染即使進行免疫接種,也不能起作用。
3.面臨野毒威脅的雞場和地區。 在面臨野毒威脅的雞場和地區,初免可用V4 2頭份嘀嘴,Ⅱ系或克隆-30疫苗2頭份滴鼻或點眼,隔15~20天二免,用Ⅰ系苗1頭份或油苗0.5頭份肌注,同時用Ⅳ系2頭份滴鼻,上籠前三免,新城疫Ⅰ系苗0.65毫升肌注,同時用Ⅳ系3頭份滴鼻。
4.已感染雞群的免疫措施。對已感染新城疫的雞群,應撲殺病雞,對病死雞作無害化處理。對假定健康的雞,用新城疫油乳劑滅活苗0.5毫升肌注,同時用4頭份Ⅳ系苗滴鼻進行全群緊急免疫接種,徹底帶雞消毒,3天1次,直到雞群康復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