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菌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的腸道病原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
本標準的生化初篩和簽定同步進行,血清凝集試驗直接使用三糖鐵瓊脂斜面上新鮮菌苔做抗原。
本標準由農業部畜牧獸醫局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動物檢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廈門進出境檢驗檢疫局、福建省衛生防疫站。
主要起草人:李碧萍、孫福泉、謝一俊、林炳玲。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動物和動物產品沙門氏菌檢測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動物和動物產品的沙門氏菌檢測。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4789.4-1994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檢驗
GB 4789.28-1994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染色法、培養基和試劑
3檢測方法
3.1器材
天平、均質器、乳缽、培養箱、廣口瓶、試管、吸管、平皿、玻棒。
3.2培養基和試劑
3.2.1緩沖蛋白胨水(BP):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4.12。
3.2.2氯化鎂孔雀綠增菌液(MM):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4.13。
3.2.3四硫磺酸鈉煌綠增菌液(TTB):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4.14、4.15。
3.2.4亞硒酸鹽胱氨酸增菌液(SC):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4.16。
3.2.5膽硫乳瓊脂(deoxycholate hyadrogen sulfiale lactose agar ,DHL):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4.20。
3.2.6蘇木素伊紅(HE)瓊脂(hektoen enteric agar):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4.21。
3.2.7 WS瓊脂: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4.23。
3.2.8三糖鐵瓊脂(TSI):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4.26或4.27。
3.2.9氨基酸脫羧酶試驗培養基: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3.12。
3.2.10鄰硝基酚β-D-半乳糖昔(ONPG)培養基: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3.3。
3.2.11甘露醇糖發酵管培養基(MAN)配制方法見GB 4789.28-1994中3.2。
3.2.12沙門氏菌因子血清:26種用于初步分型:163種用于詳細分型。
3.3采樣及制備檢樣
3.3.1依檢測需要采集樣品或按相關規定采樣。
3.3.2檢樣的制備:冷凍樣品、固體樣品需用勻質器以8000r/min-10000r/min打碎1min,或用乳缽研磨制成檢樣:液體樣品、粉狀樣品用滅菌玻棒攪勻。
3.4檢測程序
3.5操作步驟
3.5.1前增菌和增菌
3.5.1.1凍品、蛋品、乳制品、魚粉及其他經加工的動物產品均應經過前增菌。稱取制備樣品25g,加入裝有225mL BP液的廣口瓶中,用無菌玻棒攪勻,36℃±1℃培養16h~20h前增菌。移取1mL轉種于10mL TTB或MM增菌液中,42℃培養18h~24h。另取1mL轉種于10mL SC增菌液中,36℃±1℃培養18h~24h。
3.5.1.2鮮肉、鮮蛋、鮮乳及其他未經加工的動物產品或動物新鮮病料不必經過前增菌。稱取檢樣,以1:10比例加入TTB(或MM)增菌液和SC增菌液,分別用42℃和36℃兩種溫度培養。
3.5.1.3采集糞便、禽腸內容物的棉拭子可直接投入10mL上述增菌液中培養。
3.5.2分離培養
取一接種環增菌液劃線接種于DHL[或HE瓊脂或WS瓊脂]瓊脂平板上。36℃±1℃培養18h~24h。觀察平板上菌落生長形態。
3.5.3生化鑒定
挑取DHL(或HE或WS)平板上可疑菌落3個~5個,每個菌落先洗入TSI培養基冷凝水中,繼而在斜面上劃線接種并高層穿刺接種。再挑取同一菌落依次接種氨基酸脫羧酶發酵試驗(LD)和ONPG,甘露醇糖發酵管三支生化管(可用微量管代替),若菌落偏小,二次挑取菌落有困難,可用接種環蘸取TSI培養基中冷凝水接種其余生化管,36℃±1℃培養18h~24h(挑取菌落后的平板,應置于4℃冰箱保留48h以備復查)。按表2記錄反應結果。并對照表3進行判定。
3.5.4血清學鑒定
3.5.4 1O抗原檢查
凡生化結果符合表3沙門氏菌反映模式的菌株,用抗血清玻片凝集法加以證實。即在潔凈的玻片上(或平皿)滴加A~F多價O血清一接種環,挑取TSI斜面新鮮菌苔在血清中散開,輕搖玻片,在黑色背景下觀察凝集顆粒。同時設生理鹽水對照。在生理鹽水中自凝者不能分群。
被A~F多價O血清凝集者,依次用O4;O3,10;O7;O8;O9;O2和O11因子血清作凝集試驗。根據試驗結果,判定O群。被O3,10血清凝集的菌株,要用O3,15復核,亦發生凝集,核對了O3的存在。再用O10、O15、O34、O19單因子血清作凝集試驗,判定E1、E2、E3、E4各亞群。每一個O抗原成分的最后確定均應根據O單因子血清的檢查結果,沒有O單因子血清的要用兩個O復合因子血清進行核對。如用O4,12和O9,12核對O12,用O13,22和O13,23核對O13。
不被A~F多價O血清凝集者,用163種沙門氏菌因子血清中其他多價O血清檢查,如有其中一種血清凝集,則用這種血清所包括的O群血清逐一檢查,以確定O群。所有多價O血清不凝集者要考慮Vi抗原的存在,可加熱消除后再作。抗原檢查。即將菌株接種在瓊脂量較高的(如2.5%~30%)培養基上再培養,挑取菌苔于1mL生理鹽水中,做成濃菌液,在火焰上加熱煮沸后檢查,或送有條件單位進一步證實。
3.5.4.2血清學分型鑒定
可按GB 4789.4-1994中6.4執行。
3.6結果報告
3.6.1凡符合表3沙門氏菌反應模式又能以血清學分群的菌株,則報告:從送檢樣品中檢出O某群沙門氏菌。
3.6.2鑒別培養基上未生長可疑沙門氏菌落或生化反應不符合表3沙門氏菌反應模式的菌株,報告:從送檢樣品中未發現沙門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