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32年Doyle在印度首次報道了本病。&34;豬的一種類立克次氏體病或類微粒孢子蟲病&34;(Doyle,1932)。他描述了2~8月齡豬有明顯的溶血性黃疸、呼吸困難、虛弱等表現,體溫高達40 5℃,并注意到感染豬血液稀淡,紅細胞易發生自發性凝集,血漿被染成黃疸樣顏色。最近,已在全球較大年齡范圍的豬(從仔豬到懷孕母豬)中發現了附紅細胞體病。Splitter和Williamson(1950)之所以將引起黃疸的病原稱之為豬附紅細胞體,是因為它與已知的附紅細胞體--牛附紅細胞體(?E?wenyoni?)和綿羊附紅細胞體(?E?ovis?)--相似。在其它動物中也發現了附紅細胞體(Gothe和 Kreier,1977)。不過致病性已得到證實的只有:豬附紅細胞體(?E?suis?)、牛附紅細胞體(?E?wenyoni?)、綿羊附紅細胞體(?E ovis?)和鼠附紅細胞體(?E?coccoides?)。?
病原學和致病機理?
豬附紅細胞體呈圓形--卵圓形,平均直徑為0?2~2 μm,它們或單獨或成鏈狀附著于紅細胞體表面(Zachary 和 Basgall,1985;Liebich和 Heinritzi,1992),它們也可圍繞在整個紅細胞?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根據?附紅細胞體?的大小,形狀,致病性,潛伏期,對治療抵抗力的可過濾性和結構將豬的附紅細胞體分為兩種--豬附紅細胞體(?E?suis?)和小附紅細胞體(?E?parvum?)(Splitter,1950)。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并不是兩種致病
力不同的病原,而是豬附紅細胞體在成熟過程中形狀和大小發生了改變(Zachary 和 Basgall,1985,Liebich 和 Heinritzi,1992)。電鏡觀察結果表明:豬附紅細胞體會改變紅細胞體表面結構,致使其變形(Zachary 和 Basgall,1985;Liebich 和 Heinritzi1992)。在附紅細胞體急性感染期間可發現:在紅細胞上成熟的和未成熟的附紅細胞體互相擠在一起,這代表著不同發育階段各種大小和形態的附紅細胞體(Zachary 和 Basgall,1985;Liebich 和 Heinritzi,1992)。這些研究表明:豬附紅細胞體在發育過程中大小和形狀發生了改變。這就表明以往所謂沒有致病力的小附紅細胞體實際是豬附紅細胞的未成熟階段或前體。在血漿中也可見自由的附紅細胞體。由病原所引起的變形的紅細胞經過脾臟時會被清除,并發生溶血。在急性階段可發生廣泛的溶血性貧血。據認為:紅細胞形狀的這些變化會影響其流動性和對滲透的抵抗力(Heinritzi 和 Plank,1992;Zachary 和 Basgall,1985)。
附紅細胞體病會引起由一種經凝集素來介導的或與之有關的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但在急性階段引起貧血的機制仍不完全清楚。Zachary和Smith(1985)認為在豬附紅細胞體和紅細胞膜相互作用過程中,紅細胞膜發生改變,從而導致被遮蔽的抗原暴露出來或者已有抗原發生變化,這些抗原被自身免疫系統視為異物。附紅細胞體附著在紅細胞膜上后,機體產生自身抗體并攻擊被感染動物的紅細胞。這些抗體是M型冷凝集素,它們是否沉積于紅細胞表面并引起
紅細胞的凝集取決于溫度。在較高溫度下,這種冷凝集素會從紅細胞表面脫離。在0℃時它會緊緊地附著在其表面(Zachary1984;Jngling 等,1994)。?
在急性階段,出血的可能性會增加,這是由于被激活的血管內血凝固以及持續的消耗性血凝固病理作用所致。促凝血時間被延長,血栓的數量增加。凝血彈性描記圖顯示:凝血反應時間和凝血時間被延長,而幅度變小。受豬附紅細胞體感染的紅細胞數量越多,這種變化越明顯。豬附紅細胞體的潛在感染對凝血沒有影響(Plank 和 Heinritzi 1990)。急性豬附紅細胞感染會引起嚴重的酸中毒和低血糖癥。活體試驗和玻片試驗證實:在附紅細胞體病的急性階段,被利用的葡萄糖明顯增加。這是由于豬附紅細胞體的代謝階段(Heinritzi 等,1990;Smith 等,1990)。酸中毒是由于乳酸(代謝產物)增多以及肺氣體交換障礙(呼吸產物增多)階段。在急性階段,紅細胞的沉降率會明顯增加。至今仍不能在非細胞培養基上培養豬附紅細胞體。?
流行病學?
附紅細胞體有種特異性(Ristic 和 Kreier,1984)。由豬附紅細胞體引起的附紅細胞病只見于家養的豬。對野豬進行的間接凝集試驗(IHA)表明野豬附紅細胞體全為陰性。可通過攝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質,如舔食斷尾的傷口,互相斗毆或喝被血污染的尿而進行直接
傳播。間接傳播可通過活的媒體如虱子,和非生命的媒介如被污染的注射器或諸如用來斷尾、打記號、閹割的外科手術器械。也可能通過吊腳的繃帶而進行傳播。在交配時,只有公豬將被血污染的精液留在陰道內才可能發生傳染。子宮被認為不可能傳播豬附紅細胞體(Heinritzi,1992)。?
在人工感染的切除脾臟的豬中,豬附紅細胞體的平均潛伏期為7天(3~20天)。附紅細胞體病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疾病。本文所提及的因素是在試驗室條件下的因素。僅僅通過感染不可能使在清潔和正常條件下飼養的健康豬發生急性病癥。如果宿主有功能健全的防
御系統,那么宿主和附紅細胞體之間能保持一種平衡,附紅細胞體在血液中的數量保持相當低的水平。在一個豬群中,只有那些受到強烈應激的豬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如貧血,發熱,有時也可見黃疸。過度擁擠,惡劣的天氣,更換圈舍,更換飼料或慢性常見病都可能促使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發生。?
病原的傳播取決于豬群內和豬群間感染?發生的可能?性。由于有時血清學方法并不能?可靠地檢測出潛?在感染的豬,所以流行病學?研究的準確?性有一定的限度。血清學陰性的動物仍可能攜
帶豬附紅細胞體并傳給其它動物。正因為如此,很難精確地界定豬附紅細胞體?在某豬群?中的影響以及傳播情況,從而實施?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