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熟悉SD和希望獲得給養(yǎng)豬者進行有關減少該病經濟損失的系統(tǒng)性計劃咨詢的專門指南的獸醫(yī),我們建議,在參閱本章的其它部分之前,先學習 &34;給養(yǎng)豬者的實用獸醫(yī)咨詢&34;部分(本章的最后部分)。?
病原學?
Whiting等1921年首次報道了SD,但病因直到50年后才被搞清楚。1971年,劍橋大學的Taylor和Alexander報道,從一頭感染豬體內成功地分離了一株致病的厭氧螺旋體,他們的工作同時被依阿華州立大學證實,并將這種病原體命名為豬痢疾密螺旋體(Treponema ?hyody?senteriae??) (Glock和 Harris,1972;Harris等,1972a)。這種螺旋體目前被分在一個新屬--蛇形螺旋體屬(?Serpulina)?中,該屬還包括無害蛇形螺旋體(?S?innocens?,Stanton,1992)?和S?pilosicoli?(Trott等,1996c)。該屬的其它許多種正在被描述和命名之中。?該病原體為革蘭氏陰性,耐氧的厭氧螺旋體,長6~8?5 μm,直徑為320~380 nm,呈舒展的
螺旋狀,具有運動性和溶血性。豬痢疾蛇形螺旋體有7~14根周質鞭毛,插在細胞的兩端。這些鞭毛在原生質柱的中間重疊,包括周質鞭毛在內的整個細胞被一層疏松的外膜包裹。?
普通豬和無特定病原(SPF)豬口服接種豬痢疾蛇形螺旋體(S.hyody-senteriae)后,產生典型的SD癥狀和病變 (TaylorAlexander,1971;Glock和Harris,1972;Harris等,1972a)。已提出了幾種研究SD的動物模型。將豬痢疾蛇形螺旋體的純培養(yǎng)物接種于經外科吻合術制成的一段結腸中(Hughes等,1975)和離體豬結扎的結腸袢中(Whipp等,1978)或口服接種豚鼠(Joens,1978a)、小鼠(Joens和Glock,1979a)和雛雞(Adachi等,1985)均產生與SD十分相似的病變。美國從自然感染的美洲鴕中也分離到了這種病原體,它能引起一種壞死性的盲腸結腸炎(Jensen等,1996;Trott等,1996a)。
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對悉生豬致病性的最初研究表明,在無其它厭氧菌存在的條件下,口服接種該病原不能使其在腸道中定居(Harris和Glock的綜述,1981)。用悉生小鼠(Joens等,1982)和豬(Whipp等,1982)進行研究,清楚地表明,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在結腸和盲腸所產生的病變不依賴其它微生物,盡管其在悉生豬中所產生的病變比在普通豬中所產生的病變要輕。結腸和盲腸中固有的厭氧菌協(xié)同豬痢疾蛇形螺旋體的定殖和病變的擴大,無疑是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在自然暴發(fā)的SD中惟一的傳染性病原。通過飼喂易于在小腸內消化從而使大腸內無可發(fā)酵的底物進入,可以抑制豬痢疾蛇形螺旋體的定殖能力(Pluske等,1996;Siba等,1996)。Taylor和Alexander(1971)的早期工作證實,在正常豬的糞便中,存在著第二型厭氧螺
旋體,其形態(tài)與致病性豬痢疾蛇形螺旋體相似。現已清楚,存在著許多種弱?β??溶血的螺旋體,它們可以通過在血瓊脂平板上的溶血模式對豬或小鼠的腸道致病性試驗與沒病的豬痢疾蛇形螺旋體相區(qū)別。然而,弱溶血的?S?pilosicoli?也能引起試驗感染豬的
結腸炎(Trott等,1996b)。非致病性的螺旋體可能存在于所有的豬群中(Hudson等,1976;Kinyon等,1976;Joens等,1979b)。Kinyon和Harris(1979)原來提出,將從豬腸道分離的非致病性的螺旋體命名為無害密螺旋體(無害蛇形螺旋體)(?Treponema(serpulina) innocens?)。
其它的非致病性螺旋體目前包括?S?murdochii和S?intermedia intermedia?,雖然后者已被懷疑在某些情況下是致病的(Hampson和Trott,1995,本卷40章)。Kinyon等(1977)、Kinyon及Harris(1979)證實,25株強?β??溶血分離株(?S?Hyodysenteriae)?,口服接種SPF豬時,全部引起SD,而13株弱?β??溶血分離株則無致病性。 ?明顯,這些螺旋體不是典型的密螺旋體(?Treponema?)(Sellwood,1991)。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和無害蛇形螺旋體與其它螺旋體及細菌的16S RNA 序列分析能夠確立它們的遺傳關系。根據RNA的同源性,DNA?DNA雜交試驗,全細胞蛋白的SDS?PAGE圖譜,Stanton等(1991)為豬痢疾密螺旋體(?T?hyody?senteriae?) 和無害密螺旋體 (?T?innocens)提出了新屬--?serpula?(拉丁文&34;小蛇&34;)(蛇形螺旋體屬)。這兩種螺旋體相互間密切相關但與密螺旋體和其它細菌關系較遠。屬名?Serpula?被發(fā)現與一個真菌屬同名,最后改成?Serpulina?(Stanton,1992)。
? 1982年,Lysons等報道,從英國沒有SD病史的三個不同的豬群中分離培養(yǎng)出三株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它們在血瓊脂上均為強?β??溶血,但口服接種對普通試驗豬沒有致病性。這三個分離物都不能用生化特性、玻片凝集試驗和 平板生長試驗與豬痢疾蛇形螺旋體 (S.hyody-senteriae)相區(qū)別,但用凝集素交叉吸收試驗可把這三株與一株致病性的?S?hyody?senteriae?分離株區(qū)別開。
這些分離株似乎是S.hyody-senteriae的無毒菌株,它們的存在可能混淆SD的實驗室診斷。后來Lee等(1933)報道了從一個澳大利亞豬群中的一頭豬中分離的另一株無毒?S?hyody?senteriae?。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分離株在豬粘液中的運動性已經降低(Milner和Sellwood,1994)。?
最初,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不能生長,所以使用固體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1974年,Kinyon和Harris報道,在無O?2含H?2和CO?2的條件下,用一種不含葡萄糖但加有10%小牛血清的胰酶消化大豆湯組成的液體培養(yǎng)基繁殖了這種微生物。Lemcke等(1979)報道了一種在無O?2含N?2和CO?2的條件下,在含有10%兔血清的胰酶消化大豆湯中培養(yǎng)?S?hyody?senteriae的程序。Lemcke和Burrows(1980)用含有牛血清的蛋白和膽固醇的無血清培養(yǎng)基繁殖了這種螺旋體。Kunkle等(1986)、Stanton和Lebo(1988)報道了其它有用的培養(yǎng)基,他們在培養(yǎng)氣體中使用了1%的O?2S.hyody-senteriae借助于象·尼克酰胺腺嘧啶二核苷酸、還原的[NADH]和氧化酶[NOX]等酶的幫助下能夠利用O?2(Stanton,1989)。Kent
等(1988)報道一種被證明能增強這種螺旋體生長的簡單的實驗室長頸瓶裝置。Kinyon(1974)、Kinyon和Harris(1979)以及Lemcke和Burrows(1981)比較了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和弱溶血螺旋體 菌株(?S?innocens?)的培養(yǎng)特性。這些螺旋體可利用有限的碳水化合物產酸,通常為葡萄糖和麥芽糖。發(fā)酵的終產物是乙酸鹽,少量的丁酸鹽、H?2和CO?2。該菌可降解丙酮酸鹽,但不降解乳酸鹽,過氧化氫酶、色素過氧化酶、硫化氫、明膠液化、肉水解、甘氨酸耐受、淀粉水解和脲酶等都試驗陰性; 膽汁耐受、七葉苷水解和碘乙酸耐受等試驗陽性。 S.hyody-senteriae通過果糖發(fā)酵和吲哚產生的差別可與大部分但不是所有的弱溶血螺旋體區(qū)別,更可靠的是溶血模式(盡管在近年內已經報道,非S.hyody-senteriae的螺旋體個別菌株也是強溶血性的,Neef等,1994)。對普通豬的腸道致病性是最終的試驗方法。Stanton(1997)提出了S.hyody-senteriae的代謝活性的一種比較完全的描述。?Miao等(1978)發(fā)現,?S?hyody?senteriae和S?innocens與S?pilosicoli?(Trott等,19
96c)一樣,其G+C含量極低(25?8%)。不同的螺旋體種只有低的DNA序列同源性(小于50%),而不同的?S?hyodysenteriae?分離株表現大于75%的DNA同源性。已繪出S.hyody-senteriae的典型菌株B78?T的染色體的物理和遺傳圖譜(Zuerner和Stanton,1994)。染色體是環(huán)形的,大小為3?2 Mb。Ritchie等(1978)證明在?S?hyody?senteriae和S?innocens?純培養(yǎng)物的表面有幾種不同類型的噬菌體。一種來自S.hyody-senteriae的一般化的傳導性噬菌體已經純化并做了鑒定(Humphrey等,1997)。?
已經證明,在S.hyody-senteriae的培養(yǎng)物的濾液中存在有溶血素,當加入Na RNA時,數量增加(Picard等,1978)。Lemcke等?(1982)使?用的是含有不同&34;載體&34;的緩?沖液沖洗的?細胞;酵母RNA核比Na RNA更有?效,而牛?血清的蛋白組分V和吐溫80較差。他們還確定?S?hyody?senteriae?溶血素是耐氧的,類似于另一種載體依賴性毒素--鏈球菌溶血素。?
這種溶?血素是一小肽,分子量為19 kD(Kent等,1988),已經證明其難以與載體分離。這種溶血素對許多組織培養(yǎng)細胞是有細胞毒性的,同時對原代豬細胞也是有細胞毒性的,淋巴細胞對其尤其敏感(Kent和Lemcke,1984)。另外,還證明,其能損傷豬的結腸袢內上皮細胞(Lyson等,1991)。溶血素在毒力中的作用,被S.hyody-senteriae溶血素陰性變異株在豬體中毒力降低的事實所證實(Hyatt等,1994)。最近,已經清楚至少存在有3個不同的編碼?S?hyody?senteriae?溶血素的基因(Ter Huurne等,1994),這些基因的相對重要性還不?清楚。 Baum和Joens(1979a)從血清學的角度鑒定了?S?hyody?senteriae和S?innocens?酚浸出物的特性,用S.hyody-senteriae的酚抽提物的水相部分(脂多糖,LPS),通過瓊脂凝膠擴散試驗可將分離株分成四個血清型。Mapocher和Joens(1985)發(fā)現另外的三個LPS血清型,命名為血清型5、血清型6和血清型7 (表42?1),Lemcke和Bew(1984)同時發(fā)現了三個新的血清型
,但沒有與Mapother和Joens的血清型進行比較。根據對北美、歐洲和澳洲分離株已經研究的LPS抗原,Hampson等(1989a,b,1990)提出,LPS血清分型方法應修改為一個描述血清群的系統(tǒng)(最新的是11群。Hampson 等,1997),每一群可含有幾個不同的血清型。美國分離株的情況似乎相對簡單,大多數分離株為Bum和Jones(1979a)的血清型1和血清型2。在魁北科,血清型8和血清型9占優(yōu)勢(Li等,1991),而歐洲和澳洲的分離株在血清學上顯示更具多樣性。尚沒有證據表明分離株的毒力與其血清型相關。
表42?1 S.hyody-senteriae 水溶性
抗原的血清型?
(Mapother和Joens 1985年修訂)?
血清型來源地分離株
1依阿華B78?a株
密蘇里Dys 7,Den 191
密蘇里B234?b
丹 麥Dys 7,Den 191
墨西哥G株
依阿華T6
明尼蘇達T7
明尼蘇達B140
2依阿華B204?c
依阿華T3,T4,T5
依阿華B9605
3加拿大 B169
4英格蘭A?1
5依里諾斯B6933
6密蘇里B8044
7荷蘭Ack 300/8
????a?代表種:ATCC27164;CCM6063;?
????b?ATCC 31287。?
S.hyody-senteriae提出的其它分型方法包括非常復雜的血凝素交叉吸收試驗(Lemcke和Bew,1984)和多位點酶電泳試驗(Lymbery等,1990;Lee等,1993)。應用后一種技術,?Shyody?senteriae?分離株被分成4個明顯的基因群,其中的1個群含有無毒的澳洲分離株
。已經開發(fā)了許多用于單個菌株指紋圖譜的以DNA為基礎的技術,這些技術包括限制性內切酶分析(Combs等,1989,1992;Harel等,1994),DNA限制性片段多態(tài)性析(Duhamel等,1992;Jensen等,1992),脈沖電場凝膠電泳(Trott等,1996a)和多形態(tài)DNA隨機擴增技術(Dugourd等,1996)等,這些技術對于流行病學的研究都是有用的工具。?
體外試驗證明,S.hyody-senteriae LPS與內毒素相似。用酚/水抽提的浸出物LPS(Nuessen等,1982)和丁醇/水抽提的內毒素(Greer和Wannemuehler,1989a)進行的研究表明,它對鼠脾細胞起到一種有絲分裂原的作用。在新鮮豬血清中產生一種化學毒素,通過
Fc和C3受體增加鼠腹膜細胞對紅細胞的吞噬,并對鼠腹膜細胞有細胞毒性。丁醇/水制劑也能夠刺激鼠腹膜滲出細胞產生白介素1 ?(IL?1)?和腫瘤壞死因子(TNF)。然而, ?S?hyody?senteriae和S?innocens?之間毒力的差異不能歸因于已研究的生物學特性,口服接種?S?hyody?senteriae?于兩種類型的普通小鼠證明,LPS可能與病變的產生有關。內毒素敏感型小鼠的結腸中有病變產生,而對內毒素有抗力的小鼠則不產生病變(Nuessen等,1983)。?
在正常豬和SD感染豬的結腸中存在著其它形態(tài)類型的螺旋體。用暗視野或相差顯微鏡檢查時,它們可能與S.hyody-senteriae混淆。一種常見的類型是小螺旋體或豬糞螺旋體(Harris等,1972b),其形態(tài)為螺絲狀,直徑約為220 nm,有2~4根周質邊毛。它們不會與大得多的蛇形?S?hyody?senteriae和S?innocens?相混淆。Cwyk和Canale?Parola(1979)鑒定了一種從豬結腸內分離的小螺絲狀螺旋體(Harri等,1972b)的形態(tài)學特征和一般生理特性。他們給這種螺旋體命名為?T?succinifaciens???诜臃N這種螺旋體對豬無致病性。?
流行病學?
Mapother(1993)報道,根據LPS?ELISA試驗的檢查結果,美國11%的豬群感染有?S?hyodysenteriae?。Egan等(1982)通過對屠宰場收集的血清檢查發(fā)現,依阿華、依里諾斯和密蘇里所有豬群中的40%感染SD。相比較,Mapother(1993)證明,依阿華33%的豬場SD陽性。估計美國全部養(yǎng)豬業(yè)的損失為1?152億美元(Duhamel和Joens,1994)。西澳洲的一次血清學調查發(fā)現,發(fā)病率為33%(Mhoma等,1992)。Taylor(1984)帶領獸醫(yī)行業(yè)人員進行的一次調查
表明,27%的育肥豬生產群感染本病。在英國獸醫(yī)調查中心,SD是第二種最常見的被確診的豬病(位于腸道大腸桿菌病之后)。盡管采取了一些如撲殺或清除、治療加上無病替換種群等根除本病的成功措施,但是發(fā)病率并沒有明顯降低(Lysons,1992)。Roncalli和Leaning(1976)報道本病存在于世界上大多數的養(yǎng)豬國家。本病似乎是以一個降低了的發(fā)病率在大多數國家繼續(xù)流行著。?
SD常見于15~70 kg的豬,但也可發(fā)生于成年豬,尤其是戶外飼養(yǎng)的母豬,偶爾發(fā)生于哺乳期的仔豬。該病主要通過攝入臨床感染豬或臨床正常的帶菌豬糞便傳播的。實驗表明,使易感豬與已感染的但無臨床癥狀的豬接觸70天,即可感染SD。飼養(yǎng)員來往于病豬的隔離間和健康豬舍而不換衣服和鞋,也可傳染SD。豬從污染的運輸車中返回到育肥間,用設計不當的裝卸籠具也會導致SD的傳播。但種間易感性的差異尚無報道。?
由于SD造成死豬、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低和化學藥物治療費用增加,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Lysons(1983)測算,用于SD飼料添加物的費用,每頭豬可達1?5~5?0英鎊(?2?6?~86美元),Wood和 Lysons(1988)證明,當感染SD時,豬群的飼養(yǎng)轉化率降低0?58,銷售的豬每頭增加7?31英鎊(12?6美元)的費用,治療費用為1?38英鎊(2?4美元)。雖然在豬群中有表現臨床癥狀的SD豬,但是飼料的低轉化率主要是由亞臨床癥狀造成的。Walter和Kinyon(1990)發(fā)現治療一頭感染豬的費用為8?30美元/每頭上市豬。在消滅本病之后藥物費用每頭豬降低0?08美元。?
Polson等(1992)計劃通過4個人工模擬方案即:無SD,地方性SD,通過治療和消毒消滅SD,全群撲殺豬群和全群更新,來評估SD的經濟影響。對每一種方案的現凈值、回報率、利潤與費用比進行10年以上的計算,生產每100 kg活重的利潤,無SD豬為7?44美元,地方性SD的豬為1?67美元,消除SD的豬為4?93美元,撲殺/換群的豬為0?07美元(Polson等,1992)。?
在野外情況下,斷奶仔豬SD的發(fā)病率可達90%,死亡率為30%,這取決于治療效果。慢性感染的豬群的嚴重程度可能是輕微的,而且臨床癥狀不明顯。這種狀況是由于哺乳仔豬吮吸了慢性感染的母豬乳汁和在哺乳期和生長期的飼料中常添加藥物,而獲得保護的結果。在實驗條件下,不對豬治療,死亡率常為50%。實驗誘發(fā)的SD的嚴重性與豬所受應激作用的程度、感染接種量和豬的大小有關。SD的臨床癥狀似乎呈周期性發(fā)生。在感染了該病的大豬群中,癥狀每隔3~4周出現一次,癥狀的這種再現常常只發(fā)生于水或飼料中的治療的藥物被除去之后。由于?S?hyody?senteriae在飼養(yǎng)環(huán)境中的存活,可能使有些豬再感染并出現病癥。相反,許多急性期存活的病豬是可以康復的并且能抵抗SD的攻擊。然而,急性期間的藥物治療可能使豬不能激發(fā)免疫應答。 ?
已經康復的豬可能無癥狀,但其糞便仍可排出S.hyody-senteriae。Songer和Harris(1978)報道,無SD臨床癥狀達70天的豬會將疾病傳染給易感豬,無癥狀母豬的糞便中排出的S.hyody-senteriae能起。根據母豬的免疫狀態(tài),哺乳仔豬在離開母豬之前可能并不出現臨床癥狀。Glock等(1975)證明,當易感豬飲用了含有SD感染豬群的排泄物污染的湖水時將會發(fā)生本病。從飼養(yǎng)過感染豬的舍坑中分離到了本菌,還從一條常去SD感染豬舍的犬中分離到了S.hyody-senteriae(Songer等,1978)。同樣,Joens和Kinyon(1982)從有SD感染的3個豬場捕捉到的野鼠中分離到了本菌。Hampson等(1991)從1只生活在一澳洲養(yǎng)豬場的野生大鼠中分離到了S.hyody-senteriae。 ?
Glock等(1987)實驗表明,犬和雞口服接種S.hyody-senteriae后導致它們糞便排菌,時間分別為13天和8 h。蒼蠅感染后至少帶菌4 h(J?G?songer,個人通訊,1978)。實驗接種的小鼠其糞便中排菌長達180多天(Joens,1980),而大鼠糞便排菌僅2天(Chia,1977)
。接觸過感染小鼠糞便的普通豬,在初次接觸糞便后的11天內出現SD的臨床癥狀(Joens,1980)。Chia和Taylor(1978)證實,用水稀釋過的腹瀉糞便中的S.hyody-senteriae可在5℃的條件下存活61天。糞便中的S.hyody-senteriae在25℃時存活7天。 I?T.Egan(
個人通訊,1980)發(fā)現4℃條件下,土壤里的S.hyody-senteriae可存活18天。然而,他把易感豬放在被污染的臟地試圖使之感染卻未成功。S.hyody-senteriae的純培養(yǎng)物在-80℃條件下可存活10年以上。上述觀察表明,雖然S.hyody-senteriae是一種厭氧菌,但它可能具有在廣泛環(huán)境條件下存活的潛力。?
大多數SD的流行是由于帶菌豬引入豬群的結果。但沒有新豬引入史的豬群也暴發(fā)本病。Robertson等(1992)發(fā)現允許參觀者進入豬場和嚙齒類動物的存在,本病的發(fā)生率非常高。
使感染豬產生癥狀的其它因素都是應激因素,包括飼料的改變、運輸、閹割、過分擁擠和環(huán)境溫度的驟變。在通常使用抗生素藥物的豬場,喪失食欲的任何原因如肺炎等都能阻止藥物的吸收,動物最終死于SD。該病似乎常發(fā)生于夏末和秋季。?
SD的潛伏期是不同的。已報道的范圍為2天至3個月,但自然感染通常在10~14天發(fā)病。Olson(1974)指出,用預防性劑量的對氨基苯砷酸鈉處理可能是一個延長潛伏期的因素。?
饑餓應激的豬實驗,口服接種急性感染豬的結腸粘膜后,在24 h內形成病變。但潛伏期隨接種劑量的變化而變化。遺憾的是,有些豬可能出現幾天帶菌感染而無臨床癥狀。一般被稱之為&34;應激&34;的未知環(huán)境,可能引起活動性疾病并傳染給其它豬。?
發(fā)病機理?
豬痢疾與大腸中S.hyody-senteriae和?(或)其它協(xié)同菌的繁殖有關。雖然在上皮?細胞內和具有典型病變組織的固有層可見到S.hyody-senteriae,但侵襲并不一定產生病變(Glock等,1974)。由于本菌具有周質鞭毛,因此其具有運動性。運動性是毒力所必需的(Rosey等,1994,1995)。由于S.hyody-senteriae具有運動性,因此,能在像粘液類的粘性物質中有效地移動,已證明,該菌通過趨化作用附著在豬胃粘蛋白上(Kennedy等,1988;Milner和Sellwood,1994),因而能與結腸上皮細胞密切接合(Wilcock和Olander,1979a,b)。Knoop等(1979)和Bowden等(1989)證實,在體外,S.hyody-senteriae能吸附于動物的細胞上,Bowden等(1989)得出結論,對于培養(yǎng)的Henle腸上皮細胞(HIE 407),?S?hyody?senteriae?的結合性粘著素可能含有唾液酸殘基,但未見到細胞損傷和S.hyody-senteriae的侵入。附著作用在疾病中是否是一種重要的特性尚未徹底證實。S.hyody-senteriae是一種耐氧的厭氧菌,能夠通過NOX將分子氧還原成水(Stanton和Jensen,1996)。Kennedy等(1996)制備該菌的對豬致病性較弱的突變株,其在大腸中的定殖能力較弱。因此,野生型S.hyody-senteriae可能與富氧的結腸上皮相關,從而發(fā)揮其致病性。?
雖然組織破壞的機制尚未充分闡明,但是已經報道并鑒定的S.hyody-senteriae的兩種毒素(溶血素和脂寡聚多糖[LOS])可能在病變產生中起著一種作用。Kent等(1988)抽提的?S?hyody?senteriae?產生的溶血素對幾種類型的細胞培養(yǎng)物有細胞毒性,是該病的主要毒?力因子?(Hyatt等,1994)。相反,從無毒的S.hyody-senteriae菌株中制備的溶血素對細胞培養(yǎng)物的毒性就較低(Kent和Lemcke,1984)。Lysons等(1991)證明,在無菌豬的結扎回腸和結腸絆中注射溶血素可損傷上皮細胞。損傷發(fā)生于細胞器破壞后的0?5~1 h,3 h后,細胞的腫大和排出就出現了。將S.hyody-senteriae的培養(yǎng)物注射于豬的結腸絆,隨后出現的間歇性的早期變化所觀察到的損傷模式與Kang和Olander(1990)觀察的模式相似。Muir等(1992)在對溶血素的重要性做了權威性的定義之后,克隆了RNA核溶血素基因(?tlyA?)。Hyatt等(1994)構建了?tlyA? 突變株,通過口服接種豬于S.hyody-senteriae的母本菌株進行比較,該菌的突變株在豬體內定殖但不發(fā)病。原由Baum和Joens(1979a)報道的LOS具有內毒素活性,可直接作用于大腸的上皮細胞(Nuessen等,1983)并通過刺激產生IL?1?和TNF?引發(fā)一種炎癥應答(Greer和Wannemuehler,1989b)。然而,螺旋體內毒素在刺激IL?1和TNF以及引起半乳糖胺致敏的小鼠死亡的能力比大腸桿菌要低(Greer和Wannemuehler,1989a,b)。?
Whipp等(1978)報道,S.hyody-senteriae的肉湯培養(yǎng)物的無菌濾液在豬或乳鼠結扎的結腸絆內不引起液體蓄積。另外,無菌濾液也不使Y?1腎上皮細胞發(fā)生變化。?S?hyody?senteriae?的滅活菌體和超聲波裂解懸液,不會使豬結扎的結腸段產生病變和積液。?
病原菌并不侵害大腸固有層以外的組織,而在其它器官也沒有?S?hyodysnteriae?和明顯的病變,表明本病的全部發(fā)病機制可直接歸因于腸道病變(Kinyon等,1980)。典型SD對全身主要影響的結果是由腸炎所引起的體液和電解質失衡。最急性死亡的發(fā)病機理尚不清楚,但可能由于是內毒素所至。?
Argenzio等(1980)、Argenzio(1981)和Schmall等(1983) 對本病的病理生理學做了研究,與組織學預期的解釋相反,腹瀉不是由于粘膜滲透性增加和組織流體靜壓升高,導致蛋白質和細胞外液從血液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