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是許多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儲存宿主,通過它們的體外寄生蟲叮咬、排泄物污染食品、草料、器械用品和環境,以及直接接觸等方式,可傳播鼠疫、鉤端螺旋體病、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出血熱、弓漿蟲病、野兔熱(土拉菌病)、蜱傳回歸熱、恙蟲病、森林腦炎、血吸蟲病、鼠咬熱和腸道傳染病等近三十種疫病。
鼠疫是老鼠危害的最大疫病。過去曾發生過數次全世界性大流行。如十四世紀的一次大流行,死于鼠疫(當時稱為黑死病)的人,歐洲約2500萬人,亞洲約4000萬人。我國解放前,1910年東北滿州里一帶發生肺鼠疫,傳播到齊齊哈爾、哈爾濱、沈陽、山東、河北等地,流行七個月,死亡6-7萬人。雖然解放后很快控制了人間鼠疫流行。但是,我國歷史性疫源地分布較廣,類型較多,徹底消滅較難;而且近年來世界發病主要是在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印度支那半島和印度尼西亞一帶,這些地區都與我國相鄰。因此,鼠疫對我國的威脅仍然存在。鼠疫是鼠疫耶氏菌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傳染病。鼠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經蚤類傳播,已發現至少有30種以上的蚤類有傳播本病的能力。當蚤類吸吮含菌的鼠血后,鼠疫菌即在蚤的前胃和腸內大量繁殖,直至蚤前胃腔全被菌堵塞,而使食物無法通過,餓蚤強力叮吸動物或人的血,吸進之血遇阻力而反流,病菌即隨之反吐于叮咬的傷口內,而使被叮咬的人和動物感染。這種鼠—蚤—人(畜)的傳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其次,因接觸病人的血液、膿液或接觸、剝食病獸的皮、血、肉等經皮膚、粘膜、消化道、呼吸道而感染。肺鼠疫患者的痰中含有的大量病菌,又可借飛沫經呼吸道形成人—人之間的傳播。人感染后的潛伏期為1-12天。臨床上可分為9型,即腺鼠疫、肺鼠疫、鼠疫敗血癥、皮膚鼠疫、腸鼠疫、眼鼠疫、腦膜鼠疫、扁桃體鼠疫和輕型鼠疫。不同種類的動物,因對鼠疫菌的易感性和對其毒素的敏感性不同,故有急性的或是慢性癥狀的,或隱性感染而無臨床癥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