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豬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豬感染后,常無一定癥狀,可能出現黃疸、血紅蛋白尿、皮下水腫及流產等,大多數呈隱性感染。在長江以南地區發生較多。其病原休是多種鉤端螺旋體,而最常見的是波摩那型鉤端螺旋體。鉤端螺旋?體為細長圓形,呈螺旋狀,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能活潑運動,用姬姆薩氏染色呈淡紫紅色,用鍍銀染色呈棕黑色。鉤端螺旋體在25-30℃的池塘、河流中,能生存3周以上,對熱和日光敏感,在干燥環境中容易死亡,不耐酸堿,常用消毒藥能迅速將其殺死。 流行病學: 一、診斷要點本病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不典型,只能作為診斷時的參考,需要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 (一)流行特點各種家畜和野生的哺乳動物以及人等均可感染,特別是鼠類最易感。病畜和帶菌動物是傳染源,特別是帶菌鼠和感染豬在本病的傳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病原體從尿液排出后,污染周圍的水源、土壤,經過損傷的皮膚、粘膜及消化道而感染。本病多發生于夏秋季節,以氣候溫暖、潮濕多雨、鼠類繁多的地區發病較多。 臨床癥狀: (二)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本病的潛伏期2-5天。依其癥狀可分為4種類型。 1.急性黃疸型常發生于肥育豬。病豬有時無明顯癥狀,在食欲良好的情況下突然死亡。有時發現大便秘結,呈羊糞狀,顏色深褐,尿呈茶褐色,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沉郁,眼結膜及鞏膜發黃。病理變化主要是皮下脂肪帶黃色(黃脂),肝呈土黃色(黃肝),膀胱積尿,尿色紅褐,類似紅茶。 2.水腫型常發生于中小豬。病豬頭部、頸部發生水腫,初期短暫發熱,黃疸,便秘,食欲減退,精神沉郁,尿如濃茶。病理變化為黃肝,黃脂,淋巴結腫大、充血、出血。 3.神經型有些病豬發生抽搐,肌肉痙攣,行動僵硬,搖擺不定癥狀。 4.流產型在本病流行期間,懷孕母豬出現流產,死胎腐敗或呈木乃伊狀。尸體剖檢常見黃肝、黃脂、皮下水腫,腎有小灰白色病灶。 上述所分的類型不是絕對的,往往同時存在,或者先后發生,應予注意。 病理變化: 實驗室檢查: (三)實驗室檢查在病豬的發熱期采取血液,在無熱期采取尿液或腦脊髓液,死后采取腎和肝,送實驗室進行暗視野活體檢查和染色檢查,可見到菌體纖細呈螺旋狀,兩端彎曲成鉤狀的病原體,但檢出率僅60%。血清學試驗,以炭粉凝集試驗和乳膠凝集試驗較簡便,適于基層使用。近來又研究成功了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微囊凝集試驗。 防止措施: 二、防治措施 (一)治療鏈霉素、慶大霉素、強力霉素(多西環素)、土霉素等都有較好的療效。鏈霉素每千克體重25-30毫克,1日2次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1日2次肌肉注射;強力霉素每千克體重2-5毫克,每日1次口服,混飼濃度為每噸飼料100-200克。對可疑感染的動物,可在飼料中混入土霉素或四環素。土霉素每千克飼料加入0.75-1.50克,連喂7天,可控制本病發生。 (二)預防首先,要消滅豬圈及其周圍的鼠類,杜絕傳染源,有放養豬群習慣的地區應改為圈養,減少接觸鼠類和污染水的機會。其次,對病豬糞尿污染的場地及水源,可用漂白粉或2%火堿液消毒。其三,在本病常發地區,應注射鉤端螺旋體多價菌苗,兩次肌肉注射,間隔1周,用量2-5毫升,免疫期約為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