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胃酸中毒是由于大量飼喂碳水化合物飼料,致使乳酸在瘤胃中蓄積而引起的全身代謝紊亂的疾病。病牛以消化紊亂、癱瘓和休克為特征。
(一)病因
主要是過食含碳水化合物的飼料如小麥、玉米、黑麥及塊根類飼料如甜菜、白薯、馬鈴薯。造成精料喂量過大的原因主要有①為了促高產。為了能使奶牛下胎高產,片面認為精料多,妊娠牛膘大就能高產,臨產奶牛入產房后精料喂量不限;②添料不均,偏飼高產牛;青飼喂量過大,粗飼料(干草)品質低劣,進食不足。此外,臨產牛、高產牛抵抗力低、寒冷、氣候驟變、分娩等應激因素都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二)癥狀
最急性通常無明顯前驅癥狀,常于采食后3—5h死亡。急性病牛,步態不穩,不愿行走,呼吸急促,心跳增數至100次/min以上,氣喘,往往在發現癥狀后1—2h死亡。死前張口吐舌,高聲哞叫,摔頭蹬腿,臥地不起,從口內流出泡沫狀含血液體。亞急性病牛,食欲廢絕,精神沉郁,呆立,不愿行走,或行走時,步態蹣跚,眼窩凹陷,肌肉震顫。病情加重者,患畜癱瘓臥地,初能抬頭,很快呈躺臥姿勢,頭平放于地,并向背側彎曲,呈角弓反張樣,呻吟,磨牙,興奮摔頭,四肢直伸,來回擺動,后沉郁,全身不動,眼瞼閉合,呈昏睡狀,糞稀,色呈黃褐色、黑色,內含血液,無尿或少尿。體溫多數正常,偶有輕微升高(39.5℃),心跳正常,重病增數至120次/min以上。伴肺水腫者,有氣喘。血液檢查見血容量、白細胞總數增加,核左移,血液生化值變化是二氧化碳結合力下降至11.23mmol/L,血糖下降為2.7mnol/L以下,A/G<1.25,血漿平均滲透壓為289.7mOsm/L(744.5kPa/L)。病理剖檢:主要病變是咽、喉、氣管粘膜充血,肺瘀血和水腫,心肌水腫,瘤胃粘膜水腫,真胃粘膜脫落、壞死,粘膜下水腫,肝水腫和脂肪變性,腎水腫,腦膜充血,腦血管、神經周圍水腫。
(三)防治
預防的辦法是嚴格控制精料喂量。日糧供應合理,精粗比要平衡,嚴禁為追求乳產量而過分增加精料喂量。根據奶牛分娩后本病發病多的特點。故應加強干奶牛的飼養。干奶期不應過高,以粗料為主,精料量以每天4kg為宜;為防止干奶牛搶食過多
精料,可采用干奶期集中飼養法;日糧中增加2%碳酸氫鈉、0.8%氧化鎂或2%矽酸鈉(按混合料量計);牛只每天運動1—2h;對產前產后牛只應加強健康檢查,隨時觀察奶牛異常表現并盡早治療。
治療的原則補液、補糖、補堿。增加血容量,促進血液循環,防止或緩解酸中毒。臨床采取:①5%葡萄糖生理鹽水3000--5
000ml,5%碳酸氫鈉液500—1
000ml,安那加2g,1次靜脈注射;②山梨醇或甘露醇300—500mI1次靜脈注射;③慶大霉素100萬IU1次肌肉注射,日注2次,四環素250萬Iu,1次靜脈注射;④洗胃療法:向瘤胃中灌入常水后,再將其導出;⑤瘤胃切開術。適用于病情輕,尚能站立病牛,切開瘤胃,取出內容物,以降低其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