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 因
研究表明,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在生后初期的犢牛腹瀉發生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病毒可能是最初的致病因子。雖然它并不能直接引起犢牛死亡,但這兩種病毒的存在,能使犢牛腸道功能減退,極易繼發細菌感染,尤其是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嚴重的腹瀉。另外,母乳過濃、氣溫突變、飼養管理失誤,衛生條件差等對本病的發生,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犢牛下痢尤其多發于集約化飼養的犢牛群中。
(二) 癥 狀
本病多發于生后第二至第五天的犢牛病程約2—3天,呈急性經過。病犢牛突然表現精神沉郁,食欲廢絕,體溫高達39.5--40.5℃,病后不久,即排灰白、黃白色水樣或粥樣稀便,糞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后期糞便中含有粘液、血液、偽膜等,糞色由瓿色變為褐色或血樣,具有酸臭或惡臭氣味。尾根和肛門周圍被稀糞污染,尿量減少。約1天后,病犢背腰拱起肛門外翻,常見里急后重,張口篩;哞叫,病程后期牛常因脫水衰竭而死。本病可分為敗血型、腸毒血型和腸型。敗血型:主要見于7日齡內未吃過初乳的犢牛。為致病菌由腸道進入血液而致發的,常見突然死亡。腸毒血
型:主要見于生后7日齡吃過初乳的犢牛,致病性大腸桿菌在腸道內大量增殖并產生腸毒素,腸毒素吸收入血所致。腸型(白痢):最為常發,見于7—10日齡吃過初乳的犢牛。
(三) 防 治
1.預防
對于剛出生的犢牛,可以盡早投服預防劑量的抗生素藥物。如氯霉素、痢茁凈等,對于防止本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效果。另外,可以給懷孕期的母牛注射用當地流行的致病性大腸桿菌株所制成的菌苗。在本病發生嚴重的地區,應考慮給妊娠母牛注射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疫苗。給孕母牛接種叫后,能有效地控制犢牛下痢癥的發生。
2.治療 治療本病時,最好通過藥敏試驗,選出敏感藥物后,再行給藥,臨床上常選用下列藥物治療本病:
(1)氟哌酸 犢牛每頭每次內服10片,即2.5克,每日2--3次。
(2)氯霉素 每千克體重0.01一O.03克,每天注射3次。也可用慶大霉素、氨芐青霉素等。抗菌治療的同時,還應配合補液,以強心和糾正酸中毒。
①口服ORS液(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葡萄糖20克,加常水至1
000毫升):供犢牛自由飲用,或按每千克體重100毫升,每天分3—4次給犢牛灌服,即可迅速補充體液,同時能起到清理腸道的作用。
②6%低分子右旋糖酐、生理鹽水、5%葡萄糖、5%碳酸氫鈉各250毫升,氫化考的松100毫克,維生素C10毫升,混溶后.給犢牛一次靜脈注射。輕癥每天補液一次,重危癥每天孫液兩次。補液速度以30~40毫升/9為宜。危重廂牢也可輸全血,可任選供血牛,伹以該病犢的母牛血液最好。輸血方法:2.5%枸櫞酸鈉50毫升與全血450毫升混合后一次靜脈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