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糧能量濃度
日糧能量水平與家禽生長速度呈正相關,而SDS多發生于生長速度快、發育早、體重大的雞只。Gardiver等(1980)用公雞進行多次試驗,結果表明SDS死亡率隨體重的增加而明顯增加。Bowes等(1988)報道,低濃度日糧(能量11.99MJ,粗蛋白22%)使SDS發生率由高濃度日糧(能量13.01MJ,粗蛋白24%)的3.17%降到1.83%。日糧能量濃度越高,家禽發生SDS可能性越大。
2 日糧蛋白質
日糧蛋白質采用魚粉代替豆粕能降低SDS發病率50%,其原因據推測是由于魚粉等動物性飼料中含有牛磺酸,而植物性飼料則沒有。據報道,降低大鼠心臟牛磺酸的水平,心肌代謝就會明顯改變。但Blairs等(1997)研究發現牛磺酸不是影響SDS的主要因素,Jncob(1998)進一步證實了這一假設。不同的蛋白源對SDS的不同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日糧蛋白質水平與SDS也有很大關系,含粗蛋白19%和24%的肉仔雞育肥飼料喂雞4周后,高蛋白日糧組SDS發病率顯著低于低蛋白組。這可能由于高蛋白日糧降低了育肥期脂肪的沉積,使脂肪對心腦血管系統的應激減少所致。
3 日糧脂肪
日糧脂肪水平與飽和程度對SDS發病率影響很大。三友雅和等(1987)指出,日糧添加動物脂肪(飽和程度高)可使SDS發病趨勢增加, Rotter(1985)發現葵花籽油較牛脂能減少SDS發生,這極可能是由于前者含有更多亞油酸。日糧脂肪水平較高對SDS有抑制作用。較多脂肪的日糧減慢了飼料在腸道中的通過速度,這是原因之一;另外高脂日糧使雞體內產生的乳酸較少,也能增強肉雞對外源乳酸的耐受能力。
4 維生素
劉春旺(1999)認為SDS與氯化膽堿和維生素B1的關系密切:雞群開始發生SDS時,飼料中加入4倍的氯化膽堿和維生素B1,第二天無SDS,但連用5天后又發生。若同時再加入二倍的多種維生素,SDS即可被抑制,不再復發,其原理尚不清楚。Hulan(1990)研究了生物素、維生素B1、維生素B6對SDS的影響,認為只有生物素(150微克/千克)能顯著降低總死亡率和猝死綜合征的死亡率。許多人觀察到SDS患雞表現出生物素缺乏癥狀,但Steele(1992)認為生物素對SDS有無影響尚無定論。
5 礦物元素
日糧礦物元素鉀、鈉、鈣、氯、磷等通過影響家禽體液的酸堿平衡而極易誘發SDS。酸堿平衡被突然改變而家禽機體又一時無法緩沖時,對心臟、腦血管系統的損害將是致命的,這很可能是猝死綜合征發生的最直接原因。近年來由于L-鹽酸賴氨酸的價格合適,被大量添加于日糧中,而豆粕的用量下降,鉀的來源受到抑制,硫和氯的含量增加,從而使日糧中的電解質平衡偏離了正常水平,增加肉雞SDS發生率。Hopkinson(1991)指出,肉種雞SDS與鉀和磷有關。John(2001)認為鉀與磷的缺乏是導致肉種雞SDS的關鍵因素。限飼及植物態磷的存在,使得肉種雞鉀、磷水平不能滿足20~28周齡雞(性成熟期)生長發育的需要,從而導致這一階段SDS的發生。鈣的過量加劇了磷的缺乏,故John建議育成期前和初產期的肉種雞日糧應將鈣含量控制在一定水平,日糧至少應含鉀0.65%,可消化磷0.40%。
6 日糧其他成分
Lesson(1988)觀察到飼喂含葡萄糖日糧的肉雞較易死于SDS。Attamage(1992)研究指出,飼喂葡萄糖比飼喂玉米或動物、植物油的雞發生SDS高一倍,和玉米組相比較,葡萄糖組肉雞血甘油三酯、尿蛋白質和鈣含量提高,這可能是由于葡萄糖在雞體內更易產生乳酸的緣故。日糧中小麥含量較高時,家禽SDS的發病率上升。Blair等(1999)發現,地面平養的雞,用小麥替代玉米,40日齡的肉公雛SDS發病率從2.3%提高到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