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病情況和臨床癥狀
犢牛產后精神良好無異常,初次飼喂初乳未發現異常,但食后數小時,精神沉郁,喜臥,不愿吃乳。排出胎糞之后便明顯腹瀉,糞便呈膽黃色且混有大量的粘液及乳凝塊,混有少量血液,后期呈水樣腹瀉。發病犢牛在剛發生腹瀉時便給予及時治療,有些能治愈,但生長發育遲緩;如果治療不及時,不論采取何種措施都終歸死亡。該場由腹瀉而引起的死亡犢牛從發病初至全場病愈期間共死亡30頭。初生犢牛發病率幾乎達100%,病死率達60%,以3~4日齡的犢牛發病率最高,隨日齡增加,發病率明顯減少,10日齡之后很少發病。
2 實驗室診斷
2.1 糞便標本 由直腸無菌采取5例病犢糞便,送往實驗室檢查鑒定。
2.2 細菌分離培養 將糞便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37℃過夜培養,觀察菌落生長情況。
2.3 細菌生化鑒定 挑取可疑菌落接種于三糖鐵瓊脂上,過夜培養后,斜面及底部都呈黃色者,取其斜面培養物進行以下生化試驗:吲哚試驗、甲基紅試驗、V-P試驗、乳糖發酵試驗、枸櫞酸鹽利用試驗、賴氨酸脫羧酶及尿素酶試驗等。
2.4 細菌的血清型鑒定 取分離菌株,送往中國獸藥監察所進行血清型鑒定。
2.5 糞便中輪狀病毒的檢測 檢測輪狀病毒ELISA試劑盒購自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按試劑盒使用說明書進行檢測。
2.6 糞便懸液的制備 將糞便標本用0.01MpH7.4PBS制成20%懸液,用玻棒充分混合成勻漿,4000r/min,離心30min。去沉淀,取上清液,之后高速離心90min(38000r/min),棄上清,沉淀溶于少量PBS中。
2.7 電鏡觀察 取上述制備好的懸液,按常規滴膜,2%磷鎢酸負染,用透射電鏡觀察。
3 結果與分析
3.1 細菌的分離與鑒定 將糞便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過液培養后,可見有許多紅色菌落產生,紅色菌落置于三糖鐵培養基上,培養后可見斜面及底部都呈黃色,生化試驗鑒定可發酵乳糖,吲哚試驗陽性,M.R.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不利用枸櫞酸鹽,可還原硝酸鹽,賴氨酸脫羧酶及尿素酶試驗皆呈陰性。因此,判定分離菌為大腸桿菌。血清型鑒定結果,5株大腸桿菌血清型分別為O8、O9、O105、O60、O130。其中O8、O9型大腸桿菌是引起犢牛腹瀉的最常見的血清型。
3.2 ELISA試劑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說明糞便中無輪狀病毒粒子,引起該次犢牛腹瀉的原因不是由輪狀病毒所致。
3.3 電鏡觀察 5個糞樣經離心處理后,在電鏡下觀察,都可見到有病毒樣粒子,多為球形,直徑80~150nm左右,粒子表面有突起,突起末端似球狀,有的粒子的整個突起呈花瓣狀,因此我們疑為該病毒為冠狀病毒。確證,有待于用標準陽性血清做進一步的鑒定工作。
根據以上實驗室診斷結果,我們初步認為該場犢牛腹瀉是由大腸桿菌與冠狀病毒共同作用引起的。據報道,冠狀病毒性腹瀉主要病變為急性卡他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日齡越小,發病越急,病理變化也越嚴重。這與本次死亡及瀕死病犢的剖檢結果相一致。
4 治療 在治療方面,我們采取了以下綜合性防制措施:
(1)將病犢牛與健康犢牛隔離飼養,對飼喂用具及場地嚴格消毒;
(2)控制喂奶量,發生腹瀉的犢牛暫停喂奶12~24h,在以后的兩天內,喂奶量為正常喂奶量1/3~1/2。與此同時,采用輸液療法及給予人工口服補液鹽,補充營養;
(3)對危重病例采用輸血療法,方法是采用母牛頸靜脈血液400ml,加入5%氯化鈣100ml(抗過敏兼抗凝),一次性給犢牛輸入;
(4)用慶大霉素、痢菌凈等注射劑給犢牛肌注,氟哌酸膠囊口投。經采取以上措施后,發病和死亡逐步得到了控制。10天后未再發生新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