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雞場的環境衛生
雞場的環境衛生,包括雞群的小環境(雞舍)和大環境(生產區和生活區)衛生兩方面。實踐證明,環境衛生好的雞場,雞群比較健康,很少發病,即使發病,也容易控制,而環境衛生差的雞場,疫病常頻繁發生,難以控制。雞場環境衛生的好壞,關系到養雞成敗和雞場的經濟效益,因此,養殖戶應始終把搞好環境衛生放在重要地位。
雞舍的環境包括舍內的溫度、濕度,有害氣體的含量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等,這些條件指數都對雞群的生長發育、生產性能的發揮及抗病能力有很大影響,并且隨著雞的日齡的不同,這些條件的指數也不同。雞舍內的氨氣含量不得超過20×10-6,如果超過就會影響雞群的抗病能力,誘發疫病,這在秋冬季節更為重要,但要注意解決好保溫與通風的矛盾。
雞場的布局要合理
場內應分設凈道和臟道。凈道是專門運輸飼料、產品的通道,臟道是專門運送雞糞、死雞、淘汰雞及垃圾的通道。場區內不能有雞糞和雞毛,因為它們可能成為疫病的傳染源,要定期清掃、消毒,每周至少一次,有條件的可以用火焰消毒器進行焚燒消毒,必要時進行深翻土地(先在地面上撒生石灰粉,然后深翻),死雞不能亂扔,要及時收集進行蒸煮、焚燒或深埋,從雞舍清出的雞糞要及時運走,可進行發酵或烘干處理,雞舍排出的廢水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二、 做好嚴格的隔離飼養
雞場位置的選擇要有利于隔離,要建在地勢高燥,開闊平坦,排水方便、水質良好,遠離村鎮、工廠、肉糞加工廠及建。交通要道等。場內雞舍間距不小于12米。雞舍不得讓外人參觀,進場人員要經過嚴格的消毒方可進入。不從疫區購買飼料、雞苗等。還要做好防鳥、防鼠、防蚊蠅等,因它們常是病源的攜帶者和傳播者。
三、堅持全進全出是控制疫病的基本條件
目前,很多養雞場(戶),尤是是農村養雞戶,他們常常在一個很小的區域里,把雛雞、育成雞、成雞都養在一起,有的甚至在同一雞舍內又養大雞又育雛,形成一個小而全的生產模式,而且從開始養雞就連續下去,老雞還沒淘汰,新雛又進場,雞場沒有間歇的時間,也就不能進行全場的徹底消毒。
科學的養雞是把成雞和育成雞、雛雞分開場飼養,絕對禁止把不同日齡的雞放在一棟雞舍飼養,最好做到全進全出。
四、 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雞體體質、提高雞群抗病力。
當雞在進行斷喙、轉群、免疫或飼養條件發生較大變化及氣候驟變時,雞群會發生應激反應,這種情況下雞對維生素A、K、C需求量增加,應及時補充。也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一些公司生產的微生態制劑,能增強雞體質和抗病力,對防治某些特定疾病,如大腸桿菌病等有顯著作用,并能提高雞的生產性能。
五、要堅持做好消毒工作
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經常化,不僅要做好養雞的各個環節(如大門口、生產區入口及雞舍入口等)的消毒,而且要堅持做好帶雞消毒,即在雞舍有雞的情況下用適當的消毒劑對雞群進行噴霧消毒,這對環境的凈化和疫病的防治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夏季雞消毒還可降溫。
污染的飼料和飲水是引發多種疫病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十分重視飼料和飲水衛生,魚粉和骨粉中常含有沙門氏桿菌和大腸桿菌,最好不要用來直接喂雞;發生霉敗變質、污染嚴重的飼料不能喂雞。雞的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