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經濟迅猛發展。在畜牧業,國外的先進飼養工藝給我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工廠化養豬工藝的先進性,更是給我國的現代化養豬一個極大的震撼。按工藝流程和生產功能設計豬舍,采用配合飼料,實行標準化飼養管理和采用成套的養豬設備,它的生產水平和勞動效率都比傳統養豬有了極大的提高。我市的遼寧瑞嘉原種豬場于1996年建成了7000平米的全部國產化設備的工廠化養豬的豬舍。設計種豬生產規模750頭,其中基礎母豬648頭,種公豬48頭,青年后備母豬54頭,豬群存欄6297頭,年提供種豬5400頭,出欄肥豬6750頭。采用全進全出的工藝流程,早期斷奶和工廠化流水生產方式,從配種、妊娠、分娩、保育、生長到育成銷售,都在同一場地進行。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在工藝、設計及設備上,存在一定的失誤,雖然當時也認識到要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還是避免不了一些遺憾。經過幾年的生產實踐,我們對工廠化養豬工藝有了新的認識,現列舉幾點,共同行參考。
一、正確選好豬場場址
當時建場,是在原有遼陽市種畜場基礎上易地擴建,選擇在距居民區和企事業單位3公里以外的項目預留地,但由于特殊原因,選擇在了城郊結合部,當時周邊環境尚可。但由于城市化發展,現在已被工廠、手工作坊、居民住宅區所包圍,造成環境污染,只能被迫拆遷,易地重建。將來建場,要選在農村,最好選在山區,實行農、林(果)、牧結合,把豬場排出的糞、尿就近上到田里、林(果)里,走生態養殖的道路,更能適應我國國情。鑒于我國人多地少,應采用SEW(早期斷奶、隔離飼養)兩點式布局,重視立體防疫體系建設。
二、設計適應豬生活的豬舍
豬舍的設計與建筑,不能把人的感覺、喜好強加在豬的身上,要根據豬的行為、習性去考慮。如人的身高多在1.5米~1.8米之間,所以窗戶應在1.5米左右,這樣,豬只常年見不到陽光,由此引發很多不易察覺的隱患。工廠化養豬沒有運動場,全封閉飼養。由于限位飼養,種豬不與泥土接觸,不見陽光,常導致繁殖力下降,產仔數減少。種豬缺少運動,體質下降,使它的利用年限極大縮短,由非正常淘汰因素而廢掉的種豬損失很大,本以為全封閉飼養能減少的豬病,時常在豬舍內快速傳播。今后新建豬舍,應將舍間距離加大,加設運動場地,適應豬的天性,通風透光,提高豬的抵抗力及生產性能,減少豬的發病率,增加經濟效益。
三、節水、隔離排污設計,工廠化養豬工藝的創新
由于歷史的局限,建場時采用半漏縫沖水設計,在當時,具有易清潔,省工省力,管理方便等優點。現在,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對地下水資源重視,原來工藝的缺點顯而易見。用水量多,污水排放量大,每日需水150噸左右,電費不計,僅交地下水資源費和排污費,每日需170元左右,全年6萬元(相當于飼養600頭肥豬的利潤)。今后建場,不設水池自動沖水系統,改為所有豬舍都采用人工拾糞,高壓沖洗,節水增效(可節水
50%),減少對環境污染。隔離排污,減少糞便污水相互連通,減少疫病相互傳染,確保每間分娩、保育舍污水單放,互不相通,各棟舍之間排污也互不相通,都直接排向總沉淀池。
四、合理設計及使用舍內設備
1、繼續使用高床限位飼養
該方法有利于保持舍內通風,保持舍內干燥,易清洗消毒對減少疾病,提高生長速度有明顯效果。在繼續應用該方法同時,要對部分不合理設計進行改造,如食槽必須能翻轉,利于清洗、消毒,分娩欄可以調節,欄內底網應選擇耐用,易拆裝、清洗、消毒的材料,現在部分廠家生產的高強度塑料地板將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2、給料方式
原有的工廠化養豬工藝有兩種方式給料,一是應用全自動化傳送系統送料,二是定時人工添料。前者成本高,應用不太普遍;后者簡單易行,但在限位、定時、定量的飼養模式下,種豬的應激特別大,特別是種母豬,在給料時吼叫、爬欄、相互搶食,有時造成豬只流產、崴腿、摔傷等現象發生。應設計一種帶翻板的料槽,在本次喂料時,填好下一次飼料,到喂料時,一翻板,所有料槽的飼料同時翻下,避免現有的錯誤。成本不高,但非常實用。
五、仔豬早期斷奶
工廠化養豬多為引進的瘦肉型豬,與我國本地豬相比,繁殖力低,再加上限位飼養,缺乏運動,每頭母豬每胎產仔數不高。為提高每頭母豬年產仔數只能增加其產仔胎數,由傳統的60天斷奶年產1.8窩
,改為28天斷奶(有的21天),使年產仔胎數增加到2.2~2.4窩。但早期斷奶是有條件的,早期營養跟不上,產房和保育舍的保溫、衛生條件達不到標準(特別是冬季),生搬硬套早期斷奶,就會降低仔豬的免疫力,使下痢和呼吸道病增多,成活率反而會下降。根據我們的保溫條件,認為在35天斷奶較為適宜。
總之,工廠化養豬工藝是養豬工作者智慧的結晶,隨著人們對社會發展的充分認識,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工廠化養工藝一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在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追求中,我們的工廠化養豬事業會變得更強大、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