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應激是指處于極端高環境溫度中的機體對熱環境對機體提出的任何要求所作的非特異性的生理反應的總和。隨著集約化高密度飼養方式的迅速發展,大部分南方地區越來越迫切要求緩解夏季高溫對養豬業帶來的環境壓力,北方的氣候也有增高的趨勢,這幾年北京的最高氣溫也到達了40多度。因熱應激導致豬的生產力的下降也越來越多地引起家畜環境、飼料營養研究者的關注。日、美、英等國學者在二十世紀50~70年代已開展了該領域的研究。我國學者起步晚,自80年代初涉足該領域,尋求熱應激給動物帶來的規律性變化,揭示熱環境對豬生產力的影響,研制緩解熱應激影響的調控手段。
一、發生原因
(一)豬屬恒溫動物,皮下脂肪厚,汗腺不發達,體內熱能散發較慢,不善于通過皮膚蒸發散熱來調節體溫,因此豬很不耐熱。飼養實踐證明,豬的最適溫度隨體重和年齡增加而下降,初生仔豬的適宜溫度為27—29度,斷奶仔豬為21--24度,生長育肥豬為15--25度,產仔和哺乳母豬為16--18度。在最適環境溫度范圍內,豬的產熱和散熱維持動態平衡,因此豬的體溫保持恒定,飼料利用率高,生長速度快,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