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變:全身淋巴結腫大,周邊出血,紅白相雜呈大理石狀。腎顏色變淺,表面有針尖大小出血點。脾腫大,出血,邊緣有突出于表面的出血性梗死。慢性病例在大腸回盲部黏膜有鈕扣狀潰瘍。
防治:以預防為主。
1.加強日常管理,搞好環境衛生。
2.定期預防接種,為排除母源抗體的干擾,可加大疫苗接種劑量(2-4頭份/頭)。
3.發生豬瘟時,在豬瘟疫區或受威脅區應用大劑量(10-15頭份/頭)豬瘟疫苗及時進行接種。加大疫苗劑量是排除母源抗體的最好方法,也是防治非典型豬瘟的有效措施。
4.當豬群發生豬瘟時,應迅速對病豬進行隔離,帶豬消毒,發病初期可用抗豬瘟血清治療,一般每日注射1次,連續2-3次。
二、豬流感
潛伏期2-7天,豬體溫突然上升至40-41.5℃,最高可達42℃,減食或絕食,精神沉郁,肌肉和關節疼痛,常臥地不起,呼吸加快,有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糞便干硬,眼鼻流出黏液性分泌物。
病變:主要集中在呼吸器官。鼻、喉、氣管和支氣管黏膜充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狀黏液,有時有血液。肺病變部呈紫紅色。
防治:1.豬發燒時用解熱鎮痛藥,肌肉注射30%安乃近3-5毫升或口服阿斯匹林2-4克。
2.控制繼發感染,肌注2%氨基比林10毫升或青霉素40-80萬單位。
三、豬肺疫
體溫可升高到41-42℃,呼吸困難,張口喘氣,呈犬坐勢,短干性咳嗽,可視黏膜充血,眼結膜發炎并有膿性眼屎。胸部和前肢水腫,在耳后頸部、腹部、四肢內側皮膚出現紅色斑點。死亡率在70%左右。
預防:定期按時注射豬肺疫疫苗,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的抗病力。
藥物治療效果較好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慶大霉素,其次是青霉素、氨芐青霉素。
四、豬鏈球菌病
哺乳豬患病最重,多呈敗血性,病豬體溫生高至41-43℃,眼結膜潮紅,流淚,咳嗽,呼吸困難,體表有紫紅色斑塊。運動失調,后驅不靈活。患關節炎的病豬關節腫脹、疼痛、跛行;患化膿性淋巴結炎的病豬額下、頸部、股前等處的淋巴結腫脹。
病變:敗血癥,病豬表現全身各氣管充血、出血,并有化膿癥狀。腦膜充血、出血,血管突起,有化膿性病灶。
預防:保持豬舍清潔干燥,定期消毒,治療本病青霉素效果較好,每千克體重5-8萬單位,每日2次,連用3天。
五、豬弓形蟲病
類似豬瘟和流感,豬體溫升高至40-42℃,病豬精神沉郁,食欲減少,嚴重的食欲廢絕。頭、耳和四肢下部有淤血斑,后肢軟弱無力,走路搖晃,喜臥,咳嗽。嚴重時呈犬坐勢。口流白沫,懷孕母豬可發生流產。
病變:肝略腫,有壞死點和出血點,腎皮質小點出血,膀胱有少數出血點。腸回盲部有淋巴濾泡腫脹,胸、腹腔有黃色積液。
防治:癥狀較重的病豬,用磺胺-6-甲氧嘧啶和磺氨嘧啶,各按每千克體重0.07克與10%葡萄糖100-150毫升,混合后靜脈注射,病初一次可愈,一般2-3次。癥狀較輕的豬,磺胺-6-甲氧嘧啶按每千克體重0.07克,一次肌肉注射,首次加倍,每日兩次,連用3-5天即可康復。
六、傳染性胸膜肺炎 病豬體溫可達到42℃或者更高,呼吸高度困難呈犬坐或橫臥姿勢,伏勢呼吸、 咳嗽、口鼻、流出帶血的紅色泡沫,腹部、耳尖發紺。
病變:病豬的胸膜表面有白色纖維素性物附著,胸腔積液,肺充血、出血。
防治:該病對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長效土霉素等敏感性高,其中以長效土霉素最為敏感。
七、偽狂犬病 病豬體溫升高至41-42℃,有典型性的神經癥狀,呼吸困難,間有嘔吐和腹瀉。
病變:腹膜充血,間有小出血點,腹水腫。腎腫大,有散在出血點,耳尖發紺。
預防:本病無特效藥物,重點加強日常管理,做好疫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