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本溪市南芬區思山嶺鄉一養兔場發生了一種以耳癢、歪頭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經診斷為兔鏈球菌病與癢螨混合感染。
1 發病情況
該養兔戶共養獺兔60余只,2003年4月初,畜主發現有兩只兔出現歪頭、倒地、轉圈、抽搐癥狀,并死亡。死兔耳內積有大量耳垢,還有的兔出現耳下垂、搖頭、搔耳等癥狀。畜主當日用除賴靈給患兔進行了耳內涂擦。第二天,又有一只兔子死亡,于是送檢。
2 臨床癥狀
病兔體溫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困難,間歇性下痢。多數病兔耳根部腫脹,耳下垂,搖頭,搔耳,外耳道內有多量黃色呈紙卷狀干酪樣滲出物。重癥病兔歪頭、倒地、轉圈、抽搐甚至死亡。
3 剖檢變化
病死兔耳根部腫脹,外耳道內有干酪樣滲出物形成厚的紙卷樣痂垢;皮下組織出血、水腫;肝、脾臟腫大;氣管黏膜充血,氣管內有黏液;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充血、出血;腸黏膜彌漫性出血;膀胱黏膜充血。
4 實驗室檢查
4.1 寄生蟲檢查 清除病死兔耳垢,刮取外耳道上的皮屑,置載玻片上,滴加一滴10%KOH溶液,待皮屑軟化后,加蓋片400倍鏡下觀察,見有淺褐色卵圓形蟲體,假頭后沒有垂直剛毛,足細長,雄蟲腹面末端有兩個大結節,上面各有數根長毛,腹面后部有兩個性吸盤,第四對足特別短,沒有吸盤和剛毛。雄蟲前三對足和雌蟲第1、2、4對足較長,吸盤長在一個分三節的柄上,雌蟲第三對足上各有兩根剛毛。可確診為癢螨。
4.2 細菌學檢查
4.2.1 涂片鏡檢 無菌采取病死兔心血、肝、脾、淋巴結和腎臟,涂片、觸片,革蘭氏染色,油浸鏡下觀察,可見少量單個或2~3個呈短鏈狀的革蘭氏陽性球菌。
4.2.2 分離培養 將上述病料接種于血瓊脂平板、普通瓊脂平板上,37℃恒溫培養24h。血瓊脂平板上細菌生長良好,形成圓形、透明、灰白色、中間隆起、露珠狀小菌落,菌落周邊有明顯β溶血環。普通瓊脂平板上細菌生長不良。挑取菌落涂片鏡檢,可見單個或2~5個鏈狀革蘭氏陽性球菌。
4.2.3 藥敏實驗 該分離菌抑菌圈直徑:氨芐青霉素23.7mm、恩諾沙星20.5mm、青霉素25mm、卡那霉素8.mm、慶大霉素10mm、磺胺嘧啶15mm、鏈霉素22mm。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可確診本病為兔鏈球菌病與癢螨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全場立即封鎖,隔離病兔,用1:2000百毒殺溶液每日1次對圈舍及周圍環境噴灑消毒并洗刷飼水用具,焚毀病死兔及陳舊的墊料、糞便。
5.2 同群無癥狀兔按0.2 mg/kg體重皮下注射阿維菌素1次;青霉素按4萬單位/ kg體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天。
5.3 對有臨床癥狀的病兔,使用青霉素按4萬單位/kg體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7天。使用阿維菌素按0.2mg/kg體重皮下注射1次,10日后重復用藥1次;用棉球蘸取生理鹽水浸軟病兔耳垢,然后輕輕清除耳垢,用1:300除癩靈反復擦耳廓及耳道,剩余藥液再加溫水2~5倍稀釋后噴灑周圍地面、墻角及活動場所,10天后按同樣方法再給藥1次;經采取上述防治措施,1個月后該兔場再未發現新的病兔,病兔逐漸康復,完全控制了該病的流行。
6 討論
兔的鏈球菌病與兔的癢螨病均可導致兔歪頭、抽搐等癥狀,在診斷時往往容易忽略多種病原體的存在,造成漏診、誤診,延誤治療,導致不必要的損失。所以在發生疾病時一定要注意綜合診斷,進行實驗室檢驗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