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生物技術向獸醫科學領域的滲透和發展,與疫病防治等有關的轉基因技術,進入90年代后更成為發展最為迅速、應用前景最好的前沿之一。
動物用微生物與動物和人類的健康以及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在其研究、開發和尖用中存在的安全性問題,尤其是對人類、動物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潛在危險性就引起了科學家和公眾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搞清禁這些問題,認識到可能存在的風險及其程度,并采取相應的安全管理、防范和控制措施,將有助于獸醫生物技術更好地發展。
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主要包括動物用轉基因活疫苗和動物用轉基因活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其安全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人類、動物健康和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兩個方面。
對人類和動物健康的潛在危害
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健康可能造成何種危害?其嚴重程度(如癥狀經重、愈后情況、人群或動物群體免疫力、是否引起流行等)如何?目前的科學水平還難以給予準確的回答。但是,根據國內外對常規弱毒活疫苗長期應用的經驗,結合近年來在轉基因微生物安全性方面已經積累的一些試驗研究數據,可以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健康的潛在危害性分為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致病性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對人、動物的致病性主要是指其感染并致人和動物發病的能力,包括毒性、致癌、致畸、致突變、過敏性等。在轉基因工作中,人們對受體微生物、外源基因和標記基因等可以進行有意識和有目的的選擇和控制,但基因的多效性和次生效應則有時產生不可預知的變化,使得重組體與供體和受體微生物相比較,可能增加新的致病性,或使原有的致病性增強。
抗藥性病原菌對藥物的抗性是治療疾病時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對抗生素類藥物的抗性問題尤其突出。因此,轉基因工作所涉及到的微生物、基因及其產品對抗生素和其他主要藥物的抗性自然倍受關注。人們對轉基因微生物的抗藥性基因可能導致人和動物對抗生素等藥物產生抗藥性表示擔憂,不僅因為相關的轉基因微生物可能直接與人和動物接觸,還因為轉基因微生物或其質粒上攜帶的抗藥性基因有可能通過基因轉移而使其它與人類和動物關系更密切的致病性微生物獲得該基因,從而引發更大的麻煩。所以,在動物用微生物轉基因工作中,科學家盡量避免使用對人、畜常用的、重要的抗生素和其他主要藥物有抗性的微生物和標記基因;即使在工作中需使用作為標記基因的抗藥性基因,也采用一些新技術使其不能表達甚至自動解離,使人類和動物的健康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
食品安全性動物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人們對動物轉基因微生物應用于動物之后,對動物產品作為人類食品的安全性也存疑慮。首先,轉基因微生物進入動物體后是否致癌、致畸和致突變,人類食用此種動物產品后是否對健康產生影響。其次,轉基因其表達產物等是否殘留在動物產品中,人類食用后是否對健康產生影響。這些疑問需要科學研究加以澄清。
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
人類對于地球上復雜的生態系統和各種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作用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因此,科學界(包括生態學家)對轉基因微生物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還存在爭議。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應用動物后,微生物可以經消化、呼吸等系統釋放到環境中,從而對環境質量或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目前對轉基因微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考慮:
致病性和毒性在環境中的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可能對動物(包括靶動物、非靶動物和非脊椎動物)和植物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和毒性,也可能與供體微生物和受體微生物相比較,產生更強或新的致病性和毒性。Ronald等(1996)報道,豬偽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株和野生型強毒株均可非靶動物浣熊體內存活并繁殖,這就為兩個毒株間的基因重組、進而導致毒力增強提供了先決條件。
生存競爭能力微生物在環境中的生存競爭能力包括存活力、繁殖力、持久生存力、定殖力、競爭力、適應性和抗逆能力等。一般而言,這些能力越強,微生物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轉基因微生物是否具有自然發生的微生物所不具備的生存競爭優勢?是否能夠通過對生態位點和營養的競爭將一種甚至多種本地微生物減少到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影響的程度?甚至這些微生物進入人或動物體后,是否對正常腸道菌群產生影響?人們還不能作出完全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試驗結果表明,除極少數情況外,大多數轉基因微生物與其非轉基因的親本微生物(受體微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存活、定殖和競爭能力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不具有特殊的生態競爭優勢,甚至在相當多的試驗條件下,轉基因微生物的生存競爭能力還比非轉基因微生物的生存競爭能力還比非轉基因微生物弱。
傳播擴散能力傳播擴散能力是指微生物通過土壤、空氣、水、植物殘體、昆蟲或其他動物等進行近距離或遠距離轉移的能力。微生物傳播擴散能力越強,其對環境的影響就越大。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在使用區內和向使用區外的環境(特別是水體和高空氣流)中傳播、擴散的能力、機制及其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是生物安全評價的一個極重要的指標。
遺傳變異能力遺傳變異能力是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及其基因(特別是轉基因)在不同生理生態條件下遺傳的穩定性及其發生適應性變異或突變等的能力。由于微生物生長繁殖速度快,即使是低于百萬分之一甚至億萬分之一的變異率,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為數量可觀的種群,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所以,遺傳穩定性也是安全性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
遺傳轉移能力遺傳轉移能力是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特別是轉基因)向本地非轉基因的同種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發生遺傳物質轉移的能力。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屬于同一物種的本地微一物以及其他生物物種在獲得該遺傳物質(完整的轉基因或其一部分)后,有可能存在其演化為新的有害生物或增強有害生物危害性的風險。例如,有多篇研究報告報道,豬偽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株可以與野生型強毒株進行基因重組,從而使重組病毒毒力增強,并且失去診斷標記基因,進一步則可導致標準血清學試驗不能檢測的強毒株擴散,使疫病撲滅計劃難以實現。因此,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其也外源基因(如診斷標記基因、增強生存競爭能力或傳播擴散能的基因等)向自然環境中的本地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發生遺傳物質轉移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也是生態學家十分擔憂的一個問題。
上述兩個方面構成了科學家和公眾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環境釋放安全性問題的擔心。與100多年研制常規弱毒疫苗的悠久歷史相比,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疫羈研究和開發實踐的時間還是比較短暫的。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達不到可以完全預測轉基因在受體微生物遺傳背景中的全部表現的程度,即我們對于轉基因微生物可能出現的新組合和新性狀及其潛在的危害性還缺逐足夠的認識和預見能力。
盡管如此,就動物用疫苗而言,傳統的常規技術生產的動物用微生物疫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性問題。有的滅活疫苗因內毒素或地敏原可以導致靶動物的過敏反應,甚至導致死亡;大多數減毒活疫苗在動物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力問題,并且在環境中有可能出現毒力返強;有的疫苗株對靶動物安全性良好,但對非靶動物存在琿一的致病性等。
當前,一些重大疫病的流行以新的面貌出現。過去的典型豬瘟和典型新城疫比較少見,而非典型豬瘟和新城疫時有發生;馬立克氏病病毒超強毒株和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變異株引起的疾病顯著增多;傳染性支氣和炎呼吸型較少見,而腎病變型和腺胃型比比皆是;大腸桿菌除引起幼齡動物腹瀉外,還可使成年畜禽發病,而且臨床病型顯著增多;豬鏈球菌病的病原過去以C群獸疫鏈球菌為主,近來發現II型鏈球菌對豬的危害甚大,而且感染人類,并可引起死亡。這些疫病流行的新形式縱然與疫病的流行規律、疫苗使用不當等諸多因素有關,但與一些活疫苗的使用致使野生病原株發生選擇性逃逸變異不無關系。
生物安全控制
既然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環境釋放后可能產生安全性問題,為了防范于未然,對其進行生物安全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環境釋放后實施生物安全控制的內容包括: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和切實可行的安全控制措施等。
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轉基因技術及其產業化都極為重視,許多國家制訂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條例,以加強管理和控制。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也積極進行協調,試圖建立眾多國家都能接受的生物技術產業統一管理的標準和程序。
生物安全管理目前,大多數國家對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管理模式是,在法律、法規和條例的指導下,由政府有關部門行使管理權。美國、加拿大等國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及其產品的管理是,依據《病毒、血清、毒素法》、《國家環境政策法》和相關的《聯邦法規》等,由農業部和國家環保局實施分類管理。對滅活類產品按照常規產品的要求進行管理,而對活性產品的環境釋放和商品化則實行較為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性評價生物安全性評價是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實施安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環節,是核心和基礎;科學、公正的安全性評價為安全管理提供決策的依據。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進行安全性評價,首先需確定其生物安全等級;和其他遺傳工程體一樣,一般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分為四個安全等級,并且實行分級管理。大多數國家采取“個案”分析和“實質等同性”的原則,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及其產品進行安全性評價;并且根據安全性評價的結果,對一些可能出現的潛在危害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
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是針對生物安全所采取的技術防范措施,其目的是將生物技術工作中可能發生的潛在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對基因工程工作進行生物安全性評價,且評定其生物安全等級后,在其工作進程中就應采取相應的安全控制措施。按照其性質,可將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分為物理、化學、生物、環境和規模等控制措施;按照不同的工作階段,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分為試驗研究、中間試制、環境釋放和試生產階段的控制措施,而制品的貯運、銷售及使用控制措施、應急措施、廢棄物的處理等則包含在這四個階段中。在試驗研究階段,主要是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和動物試驗生物安全等級控制;環境釋放時主要是動物防疫和檢疫控制及環境監測;而在中間試制和試生產階段,則主要是獸藥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控制。
人們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的環境釋放,是否會給人類、動物和生態環境帶來危險,還存在種種疑慮(如重組疫苗株與野生株可能發生基因重組改變致病性等問題)。但是,通過采取適當的生物安全控制對策和措施,可以將這些風險減少最低程度,甚至不發生。
飼料安全工程
飼料安全是指飼料中不應含有對飼養動物的健康與生產性能造成實際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因素,并且這類有毒、有害物質或因素不會在畜產品中殘留、蓄積和轉移而危害人體健康或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構成威脅。飼料安全工程是解決飼料安全問題的重要戰略性措施。
飼料安全工程的建設目標是建立飼料安全保障體系,依法加大對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使用我國飼料產品總體合格率達到95%以上,添加劑及其預混合飼料總體合格率達到90%以上,違禁藥品檢出率在5%以下。實施飼料安全工程的意義在于:
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有利于養殖業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維護社會穩定;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有利于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有利于提高飼料產品質量,增強養殖業出口創匯能力。
此外,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還有利于盡快改善我國飼料監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評價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同時也有利于《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貫徹執行。
動物用微生物與動物和人類的健康以及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在其研究、開發和尖用中存在的安全性問題,尤其是對人類、動物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潛在危險性就引起了科學家和公眾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搞清禁這些問題,認識到可能存在的風險及其程度,并采取相應的安全管理、防范和控制措施,將有助于獸醫生物技術更好地發展。
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主要包括動物用轉基因活疫苗和動物用轉基因活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其安全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人類、動物健康和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兩個方面。
對人類和動物健康的潛在危害
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健康可能造成何種危害?其嚴重程度(如癥狀經重、愈后情況、人群或動物群體免疫力、是否引起流行等)如何?目前的科學水平還難以給予準確的回答。但是,根據國內外對常規弱毒活疫苗長期應用的經驗,結合近年來在轉基因微生物安全性方面已經積累的一些試驗研究數據,可以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健康的潛在危害性分為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致病性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對人、動物的致病性主要是指其感染并致人和動物發病的能力,包括毒性、致癌、致畸、致突變、過敏性等。在轉基因工作中,人們對受體微生物、外源基因和標記基因等可以進行有意識和有目的的選擇和控制,但基因的多效性和次生效應則有時產生不可預知的變化,使得重組體與供體和受體微生物相比較,可能增加新的致病性,或使原有的致病性增強。
抗藥性病原菌對藥物的抗性是治療疾病時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對抗生素類藥物的抗性問題尤其突出。因此,轉基因工作所涉及到的微生物、基因及其產品對抗生素和其他主要藥物的抗性自然倍受關注。人們對轉基因微生物的抗藥性基因可能導致人和動物對抗生素等藥物產生抗藥性表示擔憂,不僅因為相關的轉基因微生物可能直接與人和動物接觸,還因為轉基因微生物或其質粒上攜帶的抗藥性基因有可能通過基因轉移而使其它與人類和動物關系更密切的致病性微生物獲得該基因,從而引發更大的麻煩。所以,在動物用微生物轉基因工作中,科學家盡量避免使用對人、畜常用的、重要的抗生素和其他主要藥物有抗性的微生物和標記基因;即使在工作中需使用作為標記基因的抗藥性基因,也采用一些新技術使其不能表達甚至自動解離,使人類和動物的健康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
食品安全性動物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人們對動物轉基因微生物應用于動物之后,對動物產品作為人類食品的安全性也存疑慮。首先,轉基因微生物進入動物體后是否致癌、致畸和致突變,人類食用此種動物產品后是否對健康產生影響。其次,轉基因其表達產物等是否殘留在動物產品中,人類食用后是否對健康產生影響。這些疑問需要科學研究加以澄清。
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
人類對于地球上復雜的生態系統和各種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作用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因此,科學界(包括生態學家)對轉基因微生物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還存在爭議。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應用動物后,微生物可以經消化、呼吸等系統釋放到環境中,從而對環境質量或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目前對轉基因微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考慮:
致病性和毒性在環境中的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可能對動物(包括靶動物、非靶動物和非脊椎動物)和植物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和毒性,也可能與供體微生物和受體微生物相比較,產生更強或新的致病性和毒性。Ronald等(1996)報道,豬偽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株和野生型強毒株均可非靶動物浣熊體內存活并繁殖,這就為兩個毒株間的基因重組、進而導致毒力增強提供了先決條件。
生存競爭能力微生物在環境中的生存競爭能力包括存活力、繁殖力、持久生存力、定殖力、競爭力、適應性和抗逆能力等。一般而言,這些能力越強,微生物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轉基因微生物是否具有自然發生的微生物所不具備的生存競爭優勢?是否能夠通過對生態位點和營養的競爭將一種甚至多種本地微生物減少到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影響的程度?甚至這些微生物進入人或動物體后,是否對正常腸道菌群產生影響?人們還不能作出完全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試驗結果表明,除極少數情況外,大多數轉基因微生物與其非轉基因的親本微生物(受體微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存活、定殖和競爭能力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不具有特殊的生態競爭優勢,甚至在相當多的試驗條件下,轉基因微生物的生存競爭能力還比非轉基因微生物的生存競爭能力還比非轉基因微生物弱。
傳播擴散能力傳播擴散能力是指微生物通過土壤、空氣、水、植物殘體、昆蟲或其他動物等進行近距離或遠距離轉移的能力。微生物傳播擴散能力越強,其對環境的影響就越大。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在使用區內和向使用區外的環境(特別是水體和高空氣流)中傳播、擴散的能力、機制及其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是生物安全評價的一個極重要的指標。
遺傳變異能力遺傳變異能力是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及其基因(特別是轉基因)在不同生理生態條件下遺傳的穩定性及其發生適應性變異或突變等的能力。由于微生物生長繁殖速度快,即使是低于百萬分之一甚至億萬分之一的變異率,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為數量可觀的種群,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所以,遺傳穩定性也是安全性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
遺傳轉移能力遺傳轉移能力是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特別是轉基因)向本地非轉基因的同種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發生遺傳物質轉移的能力。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屬于同一物種的本地微一物以及其他生物物種在獲得該遺傳物質(完整的轉基因或其一部分)后,有可能存在其演化為新的有害生物或增強有害生物危害性的風險。例如,有多篇研究報告報道,豬偽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株可以與野生型強毒株進行基因重組,從而使重組病毒毒力增強,并且失去診斷標記基因,進一步則可導致標準血清學試驗不能檢測的強毒株擴散,使疫病撲滅計劃難以實現。因此,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其也外源基因(如診斷標記基因、增強生存競爭能力或傳播擴散能的基因等)向自然環境中的本地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發生遺傳物質轉移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也是生態學家十分擔憂的一個問題。
上述兩個方面構成了科學家和公眾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環境釋放安全性問題的擔心。與100多年研制常規弱毒疫苗的悠久歷史相比,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疫羈研究和開發實踐的時間還是比較短暫的。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達不到可以完全預測轉基因在受體微生物遺傳背景中的全部表現的程度,即我們對于轉基因微生物可能出現的新組合和新性狀及其潛在的危害性還缺逐足夠的認識和預見能力。
盡管如此,就動物用疫苗而言,傳統的常規技術生產的動物用微生物疫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性問題。有的滅活疫苗因內毒素或地敏原可以導致靶動物的過敏反應,甚至導致死亡;大多數減毒活疫苗在動物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力問題,并且在環境中有可能出現毒力返強;有的疫苗株對靶動物安全性良好,但對非靶動物存在琿一的致病性等。
當前,一些重大疫病的流行以新的面貌出現。過去的典型豬瘟和典型新城疫比較少見,而非典型豬瘟和新城疫時有發生;馬立克氏病病毒超強毒株和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變異株引起的疾病顯著增多;傳染性支氣和炎呼吸型較少見,而腎病變型和腺胃型比比皆是;大腸桿菌除引起幼齡動物腹瀉外,還可使成年畜禽發病,而且臨床病型顯著增多;豬鏈球菌病的病原過去以C群獸疫鏈球菌為主,近來發現II型鏈球菌對豬的危害甚大,而且感染人類,并可引起死亡。這些疫病流行的新形式縱然與疫病的流行規律、疫苗使用不當等諸多因素有關,但與一些活疫苗的使用致使野生病原株發生選擇性逃逸變異不無關系。
生物安全控制
既然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環境釋放后可能產生安全性問題,為了防范于未然,對其進行生物安全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環境釋放后實施生物安全控制的內容包括: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和切實可行的安全控制措施等。
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轉基因技術及其產業化都極為重視,許多國家制訂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條例,以加強管理和控制。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也積極進行協調,試圖建立眾多國家都能接受的生物技術產業統一管理的標準和程序。
生物安全管理目前,大多數國家對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管理模式是,在法律、法規和條例的指導下,由政府有關部門行使管理權。美國、加拿大等國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及其產品的管理是,依據《病毒、血清、毒素法》、《國家環境政策法》和相關的《聯邦法規》等,由農業部和國家環保局實施分類管理。對滅活類產品按照常規產品的要求進行管理,而對活性產品的環境釋放和商品化則實行較為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性評價生物安全性評價是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實施安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環節,是核心和基礎;科學、公正的安全性評價為安全管理提供決策的依據。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進行安全性評價,首先需確定其生物安全等級;和其他遺傳工程體一樣,一般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分為四個安全等級,并且實行分級管理。大多數國家采取“個案”分析和“實質等同性”的原則,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及其產品進行安全性評價;并且根據安全性評價的結果,對一些可能出現的潛在危害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
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是針對生物安全所采取的技術防范措施,其目的是將生物技術工作中可能發生的潛在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對基因工程工作進行生物安全性評價,且評定其生物安全等級后,在其工作進程中就應采取相應的安全控制措施。按照其性質,可將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分為物理、化學、生物、環境和規模等控制措施;按照不同的工作階段,將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分為試驗研究、中間試制、環境釋放和試生產階段的控制措施,而制品的貯運、銷售及使用控制措施、應急措施、廢棄物的處理等則包含在這四個階段中。在試驗研究階段,主要是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和動物試驗生物安全等級控制;環境釋放時主要是動物防疫和檢疫控制及環境監測;而在中間試制和試生產階段,則主要是獸藥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控制。
人們對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的環境釋放,是否會給人類、動物和生態環境帶來危險,還存在種種疑慮(如重組疫苗株與野生株可能發生基因重組改變致病性等問題)。但是,通過采取適當的生物安全控制對策和措施,可以將這些風險減少最低程度,甚至不發生。
飼料安全工程
飼料安全是指飼料中不應含有對飼養動物的健康與生產性能造成實際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因素,并且這類有毒、有害物質或因素不會在畜產品中殘留、蓄積和轉移而危害人體健康或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構成威脅。飼料安全工程是解決飼料安全問題的重要戰略性措施。
飼料安全工程的建設目標是建立飼料安全保障體系,依法加大對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使用我國飼料產品總體合格率達到95%以上,添加劑及其預混合飼料總體合格率達到90%以上,違禁藥品檢出率在5%以下。實施飼料安全工程的意義在于:
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有利于養殖業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維護社會穩定;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有利于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有利于提高飼料產品質量,增強養殖業出口創匯能力。
此外,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還有利于盡快改善我國飼料監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評價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同時也有利于《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