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倫敦4月7日電(記者王艷紅)2001年底,著名的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作者聲稱他們發現轉基因玉米的DNA污染了墨西哥邊遠地區的野生玉米。最近,這篇文章的原作者和質疑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就此展開激烈爭論。
這篇有爭議的論文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伊格納西奧·查佩拉和戴維·奎斯特撰寫,發表在2001年11月29日的《自然》雜志上。作者在文中聲稱,他們將從墨西哥瓦哈卡山區采集的野生玉米樣本與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玉米及確信未被污染的天然玉米進行了比較。這些野生玉米生長的地點離工業化耕作的玉米地至少有100公里遠。
查佩拉和奎斯特說,他們發現一部分野生玉米樣本受到了轉基因玉米的DNA片斷的污染。他們猜測,污染源可能來自美國的糧食援助,這種基因污染可能破壞墨西哥野生玉米寶貴的生物多樣性。
由于基因污染是轉基因農作物是否安全的核心問題之一,這篇文章發表后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一部分反對轉基因農業的人士將它作為新的論據,但也有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的可靠性提出質疑,認為實驗中用于放大DNA樣本的技術有問題,得出的結果是一種假象。
《自然》雜志的編輯說,這篇論文發表后招致了一些批評,兩位作者為此提出了新的研究數據,但仍不能平息爭論。《自然》雜志承認現有的證據“不足以表明發表原始論文是合適的”。該雜志在辦刊133年的歷史中,極少作這種表態。為了使事態明朗化,雜志決定在近期內把兩位作者支持自己結論的新論文和另兩篇質疑這項研究的文章同時發表,讓讀者自行判斷,這三篇文章已經提前發表在《自然》雜志的網站上。(完)
這篇有爭議的論文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伊格納西奧·查佩拉和戴維·奎斯特撰寫,發表在2001年11月29日的《自然》雜志上。作者在文中聲稱,他們將從墨西哥瓦哈卡山區采集的野生玉米樣本與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玉米及確信未被污染的天然玉米進行了比較。這些野生玉米生長的地點離工業化耕作的玉米地至少有100公里遠。
查佩拉和奎斯特說,他們發現一部分野生玉米樣本受到了轉基因玉米的DNA片斷的污染。他們猜測,污染源可能來自美國的糧食援助,這種基因污染可能破壞墨西哥野生玉米寶貴的生物多樣性。
由于基因污染是轉基因農作物是否安全的核心問題之一,這篇文章發表后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一部分反對轉基因農業的人士將它作為新的論據,但也有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的可靠性提出質疑,認為實驗中用于放大DNA樣本的技術有問題,得出的結果是一種假象。
《自然》雜志的編輯說,這篇論文發表后招致了一些批評,兩位作者為此提出了新的研究數據,但仍不能平息爭論。《自然》雜志承認現有的證據“不足以表明發表原始論文是合適的”。該雜志在辦刊133年的歷史中,極少作這種表態。為了使事態明朗化,雜志決定在近期內把兩位作者支持自己結論的新論文和另兩篇質疑這項研究的文章同時發表,讓讀者自行判斷,這三篇文章已經提前發表在《自然》雜志的網站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