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參加中國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今天指出,現代基因組學研究極有可能帶來一場"大豆革命",抓住基因組學研究就抓住了未來大豆育種技術的核心。
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教授蓋鈞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科技管理部門已零星設置了一些與大豆基因組研究有關的項目和課題,但缺少一個專門組織以及系統完整的計劃,這是中國在該領域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所在。
美國大豆聯合委員會兩年前發布了大豆基因組白皮書,同時啟動一項大豆基因組研究計劃。美國科學家認為,大豆改良的關鍵在于技術上的革新。
蓋教授所在的南京農業大學已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向科技部提出一項大豆基因組學項目建議書。專家建議,研制一批用于構建大豆遺傳圖譜的分子標記,發掘大豆產量、品質、抗病蟲、耐逆等重要性狀的優異基因資源載體,克隆重要農藝性狀相關基因或主效基因等。
中國全國性的大豆研究計劃已進行了18年,主要以提高大豆脂肪及蛋白質含量為目標。研究人員育成388個新品種,其中包括油脂含量達23%、蛋白質含量達47%的優良商用品種。
蓋鈞鎰說,多年來大豆改良研究進展顯著,但與國際大豆發展和中國自身的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產量提高的關鍵是品種的遺傳基礎,改進大豆生產技術必須首先發展遺傳改良研究。
他建議,國家應鼓勵發展具有自主育種體系的國營或私營種子公司,逐步將主要大豆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種子銷售納入種子公司的渠道,形成新的種子產業體系。與此同時,圍繞大豆遺傳改良建設起一支育種、資源、遺傳、生理乃至農業機械相互配合,交叉滲透的研究隊伍。
大豆是中國主要糧食作物,中國目前大豆種植面積約為1000萬公頃。不過,專家認為,大豆生產遠遠落后于國內其他糧食作物發展的步伐。近50年來,大豆生產僅增長了62%,而其他糧食作物已增長了5倍以上。
蓋鈞鎰說,大豆是中國人喜愛的保健食品,可是目前需求缺口很大。從國家的長期戰略考慮,必須主要立足國內解決大豆供給的問題。
(來源:中糧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