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轉基因專題 » 正文

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

  作者: 來源: 日期:2003-01-01  

在剖析幾個事件之前,首先要區分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是風險,二是有害、危險。風險是指潛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而有害則是科學已證明了的客觀事實。現在很多報紙雜志上都把這兩個概念混淆起來,一講到轉基因作物,就只憑臆測,不根據科學事實,把它說成如“洪水猛獸”、“危害巨大”、“甚至會影響到子孫萬代”。這對不明真相的公眾來說是一種誤導!

其次要說明的是,安全性或風險性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今天科學上認為是安全的,明天可能會發現不安全的因素;今天認為不安全,隨著科技的進步,明天會找到新的技術消除其不安全因素,化有害為有利。事實上,任何人類活動都有風險,任何科學技術發明都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最重要的是要權衡利弊,取其利,避其弊。電器、汽車、飛機、免疫、青霉素等等都不是絕對保險,迄今觸電會傷人,汽車會造成空氣污染,飛機旅行會有空難,免疫注射弄不好也會死人,青霉素還有人過敏。一位外國朋友曾告訴我,歐洲有一個國家在1906年立法禁止使用汽車,原因是汽車跑得太快,路上行人不安全,這個法律直到1925年才廢止,歷時20年。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多么愚蠢的立法!

科學上對轉基因作物的風險分析包括環境和食品、飼料安全性兩個方面。目前在風險分析中忽略了一個重要方面,即禁止或延緩發展生物技術會帶來多大的風險?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我認為最大的風險是無所作為,坐失良機,眼看著自己的市場被別人占領。

對幾個事件的剖析

對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國際上有幾個典型的事件。

Pusztai事件:英國Rowett研究所有位Pusztai博士,他用轉雪花蓮凝集素基因的土豆喂大鼠,1998年秋天在英國電視臺發表講話,聲稱大鼠食用了這種土豆后,體重和器官重量減輕,免疫系統受到了破壞。此事首次引起國際轟動。綠色和平組織、地球之友等反生物技術組織把這種土豆說成是“殺手”,并策劃了破壞轉基因作物試驗地等行動,焚燒了印度的兩塊試驗田,甚至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非轉基因試驗材料也遭破壞,以致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都無法答辯。英國皇家學會對此非常重視,組織了同行評審,并于1999年5月發表評論,指出Pusztai的試驗有六方面的錯誤,即:不能確定轉基因和非轉基因馬鈴薯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對食用轉基因土豆的大鼠,未補充蛋白質以防止饑餓;供試動物數量少,飼喂幾種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標準食物,很少統計學意義;試驗設計差,未作雙盲測定;統計方法不當;試驗結果無一致性等。

斑蝶事件: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組在《Nature》雜志上發表文章,聲稱轉基因抗蟲玉米的花粉飄到一種名叫“馬利筋”的雜草上,用馬利筋葉片飼喂美國大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事實上,這一實驗結果在科學上沒有說服力。因為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且沒有提供使用花粉量的數據。現在這個事件也有了科學的結論:第一,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第二,2000年開始在美國三個州和加拿大進行的田間試驗都證明,抗蟲玉米花粉對斑蝶并不構成威脅,實驗室試驗中用10倍于田間的花粉量來喂大斑蝶的幼蟲,也沒有發現對其生長發育有影響。斑蝶減少的真正原因,一是農藥的過度使用,二是墨西哥生態環境的破壞。

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由于基因漂流,在加拿大的油菜地里發現了個別油菜植株可以抗一種、兩種或三種除草劑,因而有人稱此為“超級雜草”。事實上,這種油菜在噴施另一種除草劑2,4-D后即被全部殺死。應當指出的是,“超級雜草”并不是一個科學術語,而只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目前并沒有證據證明已經有“超級雜草”的存在。同時,基因漂流并不是從轉基因作物開始,而是歷來都有。如果沒有基因漂流,就不會有進化,世界上也就不會有這么多種的植物和現在的作物栽培品種。舉例來說,小麥由A、B、D三個基因組組成,它是由分別帶有A、B、D基因組的野生種經過基因漂流合成的。所以,以此來禁止轉基因作物,也是沒有道理的。即使發現有抗多種除草劑的雜草,人們還可以研制出新的除草劑來對付它們,科學進步的歷史就是這樣。當然,油菜是異花授粉作物,為蟲媒傳粉,花粉傳播距離比較遠,且在自然界中存在相關的物種和雜草,可以與它雜交,因此對其基因漂流需要注意跟蹤研究。

墨西哥玉米事件:2001年11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兩位研究人員在《Nature》上發表文章,聲稱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區采集的6個玉米地方品種樣本中,發現有CaMV35S啟動子及Novartis Bt11抗蟲玉米中的adh1基因相似序列。綠色和平組織借此大肆渲染,說墨西哥玉米已經受到了“基因污染”,甚至指責墨西哥小麥玉米改良中心的基因庫也可能受到了“基因污染”。文章發表后受到很多科學家的批評,指出其在方法學上有許多錯誤。所謂測出的35S啟動子,經復查證明是假陽性。所稱Bt玉米中的adh1基因已經轉到了墨西哥玉米的地方品種,也是假的。因為轉入Bt玉米中的基因序列是adh1-1S基因,而作者測出的是玉米中本來就存在的adh1-1F基因,兩者的基因序列完全不同,是兩碼事。顯然作者沒有比較這兩個序列,審稿人和《Nature》編輯部也沒有核實。對此,《Nature》編輯部最近發表聲明,稱“這篇論文證據不足,不足以證明其結論,原本不應該發表”。墨西哥小麥玉米改良中心(CIMMYT)也發表聲明指出,經對種質資源庫和新近從田間收集的152份材料的檢測,在墨西哥任何地區都沒有發現35S啟動子。遺憾的是綠色和平組織不以科學為基礎,對科學的結果至今仍只字不提。當然,轉基因玉米和栽培玉米之間發生基因漂流是可能的,但這不能渲染為“基因污染”,并作為禁止轉基因作物的理由。

中國Bt抗蟲棉破壞環境事件:今年6月3日,南京環科所與綠色和平組織在北京召開會議,6月4日《China Daily》上發表了題為“GM Cotton Damage Environment”的文章,亦即“轉基因抗蟲棉破壞了環境”。綠色和平組織也于當天在其網站上刊登了南京環科所、綠色和平組織顧問薛達元先生長達26頁的英文報告,從而再次引發國際爭論,在歐、美產生巨大反響,成為國際上爭論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重大事件之一。6月5日德國《農業報》發表了題為“Chinese Research:Large Environment Damage by Bt Cotton”的文章,即:“中國研究:Bt棉破壞環境巨大”。綠色和平組織的“中國項目主管”盧思聘聲稱:棉農“將面對不受控制的超級害蟲”(這里他又全無科學根據地提出了“超級害蟲”的新名詞!),“聲稱可以減少農藥使用的轉基因抗蟲棉,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制造了更多的問題”,“(棉農)將被迫使用更多、更毒的化學農藥”。抗蟲棉在中國實踐多年,深受廣大棉農的歡迎,相信不會同意他的這些結論。中國、美國、德國、加拿大、比利時、印度等國的科學家已在網上紛紛發表評論,反駁綠色和平組織的觀點。

爭論的實質

國際轉基因作物爭論的實質并不純粹是科學問題,而是經濟和貿易問題。現在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已經成了國際貿易的技術壁壘。由于某些媒體的炒作,對消費者的心理和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爭論應該以科學為基礎,目前批準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及其產品還沒有發現環境和食品安全性問題。長期效應需要跟蹤,包括非預期效應,但非預期效應的分析必須與安全性評價相結合。轉基因以后可能會發生很多變化,如果與安全性沒有關系,變化并不說明問題。

歸結到一點,今天我們與反生物技術組織的爭論,是要不要轉基因作物及其產品、要不要科學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問題。他們的根本出發點是要禁止一切生物技術!而我們則是在保證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同時促進生物技術的發展,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所在。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