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轉基因專題 » 正文

關于轉基因作物和食品之爭

  作者: 來源: 日期:2003-01-01  

    全球范圍內轉基因作物面積正在大幅度增加。據統計,去年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的面積達1.45億英畝,比上年增加了1500萬英畝。全球已有16個國家的600萬農民以種植轉基因作物為主,其中美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66%。
    “轉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將外源性基因轉移到某種特定生物體中,使其生物性態或機能發生部分改變。例如,人們可以用鮮魚的基因幫助西紅柿、草莓等普通植物來抵御寒冷;把某些細菌的基因接入玉米、大豆的植株中,就可以更好地保護它們不受害蟲的侵襲。以轉基因生物體直接作為食品或以其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1983年世界第一例轉基因作物在美國成功培植,1993年首例轉基因煙草問世。20年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轉基因作物種類急劇增加。迄今全世界已有近50個國家開展轉基因作物種植實驗,199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僅1100萬公頃,1998年達到3000萬公頃,已涉及60多種植物。
    美國是采用轉基因技術最多的國家。據《國際經貿消息》(2002年5月24日)介紹,美國已允許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土豆等20多種轉基因作物的種子在美國播種。美國農產品的年產量中55%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轉化為通過轉基因改制的方法生產。1996年第一批轉基因西紅柿上市時,美國食品醫藥管理局曾規定這種西紅柿必須注上轉基因產品的標識,但兩年后美國不再實施標識制度。
    地處美國“玉米帶”的各州所產的糧食占全球糧食市場的35%左右,這些州的農民正在減少種植傳統玉米,加速改種可生產藥物的轉基因玉米,使玉米成為藥物源,從而大幅度增加玉米的附加值。據媒體介紹,一家生物公司種植的轉基因玉米,被風刮到了另一塊大豆地里。美國政府命令該公司燒掉種植的轉基因玉米地周圍900英畝的作物,并做出賠償。美國一些環保機構提出,為了防止轉基因作物對傳統農作物造成污染,應到邊遠地區或在實驗室種植轉基因作物。
    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問世以來,一直存在較大爭議,各國關注的主要問題有:
    一,轉基因生物對非目標生物的影響。釋放到環境中的抗蟲和抗病類轉基因作物,除對害蟲和病菌致毒外,對環境中的許多有益生物也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影響,甚至導致一些有益生物死亡。
    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各國十分關注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
    科學家們對轉基因生物的大量應用也存在不同看法。1998年秋,英國一位研究人員進行的實驗結果顯示:用轉基因馬鈴薯飼養大鼠,引起大鼠器官生長異常、體重減輕、免疫系統遭到破壞。但是,后來英國皇家學會專門組織了評審,指出這項實驗有6條缺陷。1999年5月,《自然》雜志刊登一篇文章介紹了美國康奈爾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研究者用涂有轉基因玉米花粉的葉片喂養君主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但是,更多的科學家相信,轉基因技術將造福人類,并認為在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轉基因生物危害健康和生態環境之前,應繼續研究和開發利用轉基因技術。
    由于對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存在爭論,各國對轉基因作物和食品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管理辦法。
    美國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大、轉基因食品品種最多和轉基因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美國國內轉基因食品已達4000多種,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通商品。據美國農業部2001年7月5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當年美國播種轉基因大豆面積達3330萬公頃,占美國接種大豆面積的68%,轉基因大豆年產量達5500多萬噸,約占美國大豆總產量的70%。因此,美國政府對轉基因作物生產、轉基因食品流通不加以限制,也反對在國際貿易中對轉基因食品施加限制或貿易壁壘。
    歐盟要求在歐盟國家市場銷售的轉基因食品必須加貼標簽,提醒消費者可能存在風險。1997年歐盟以安全為由禁止進口美國的轉基因玉米,2001年歐盟提出一項提案,要求給所有轉基因食品貼上標簽,標明這種食品曾以某種形式使用過轉基因技術。2002年12月中旬,歐盟各國部長同意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新的控制,這將導致歐盟國家對轉基因食品開放市場。丹麥環境大臣提出,讓消費者在轉基因和非轉基因食品之間選擇,并給企業界有利用轉基因產品優勢的機會和可能。
    雖然存在爭論,但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最近公布的《2003年硅谷指數》報告指出,生物技術和生物制藥產業已為硅谷未來發展提供了新機會。科學技術發展史表明,有些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應用也具有兩重性,關鍵在于要趨利避害,任何科技發明和應用,都要充分考慮,不僅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更要造福子孫后代。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