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情有獨鐘外,世界各國似乎都對轉基因食品心有疑慮,其中歐洲人對轉基因食品的反對態度最為積極。雖然目前的確沒有轉基因作物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事實,但是基于對人體健康和環境保護的想法,很多專業人員提出需要采取更加嚴厲的管理方法和法規。這當然遭到基因工程研究者和種植者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會阻礙科學的發展。孰是孰非,一時難有定論,選擇權就交給您了,吃不吃由您自己決定。
美國:嚴管也堵不住漏洞
雖然美國人目前能合法地吃上轉基因作物食品,但其管理也算是比較嚴格的。這不僅反映了公眾對轉基因食物的擔心,而且表明人們擔心轉基因對生態鏈可能產生不利影響。但是,最近的一些調查表明,轉基因作物食品可能會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擺上人們的餐桌,因為目前針對轉基因作物的法規太容易突破了。想對這些規定打幾個擦邊球簡直是輕而易舉。
美國目前的法規是,轉基因作物要在空間和時間上與其他農作物分開。比如,抗蟲的轉基因玉米必須種植在其他玉米400米遠的地方,種植時間要與附近其他農作物錯開2周,或早于或晚于2周。目的是保證它們不會在同一時間開花結果,引起基因漂移。這種規定也適用于其他一些轉基因作物,如小米、水稻、大麥、甘蔗等。如果違背上述規定,將面臨25萬美元罰款(對單位)和5年以上監禁(對個人)。
這種法規無論在專業人員還是一般人看來都感到比較嚴厲。但是不斷出現的事實卻表明,這些法規可能并不管用,轉基因不僅可以進入環境,而且可以不知不覺地進入人們的飯碗。
首先,轉基因作物與非轉基因作物的間隔距離并不管用。比如,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野油菜花粉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可以達到3公里之遠,而且污染率并不隨距離的增遠而減弱,也就是說在這3公里范圍內,花粉轉移的概率是一樣的大。對照美國轉基因作物與非轉基因作物只有400米的間隔,就能毫不費力地判斷轉基因作物是否會隨花粉飄移而轉移。而美國制定這個400米距離的背景是,假設基因污染的可能性降到0.1%。但是,澳大利亞的研究實際說明,基因污染風險不會因距離加大而減小。
另外,不知不覺的基因污染還有另一種現象。一些沒有預料到的轉基因可能進入人們的食物鏈。比如,美國得克薩斯州的Prodigene公司申請種植一種含有雞蛋蛋白質(實際上是一種抗生素蛋白)的玉米。這種抗生素蛋白可以殺死或抑制26種昆蟲。由于申報種植這種作物的目的是,生產出含有雞蛋蛋白質的玉米,而不是為了殺死昆蟲,因而在審批上就不會考慮這種轉基因事實上具有抗生素的作用。
此外,這種蛋白質也并沒有被劃為一類藥物,因此可以不受相關法規(關于藥物化農作物的法規)的制約,審批者也不會考慮這種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的影響,而且不會想到這種蛋白質吃進人體后會不會對人體有害,盡管它只是對昆蟲有殺害作用。
這種情況說明,無論種植者有意還是無意,都可能找到目前轉基因法規的漏洞,從而讓許多意想不到的轉基因出現在人們的食物中和生態環境中。
對這種情況做另一種證明的是,目前一些公司在申請轉基因作物試驗時的避實就虛。比如,有些公司會以對基因技術保密為由,給某種需要試驗的轉基因一個代號,并作出一種粗略的描述,如S基因編碼人類的一種激素,它對無脊椎動物無害等等。這樣,在審批時就會讓人摸不著虛實,而一旦批準,有誰會保證這樣的基因不會擴散,不會影響人的健康和生態環境呢?
雖然目前的確沒有轉基因作物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事實,但是基于對人體健康和環境保護的想法,很多專業人員提出了需要采取更加嚴厲的管理方法和法規。比如,綠色和平組織提議,凡是轉基因作物就不能在空曠的田野中栽種,而只能在大棚或洞穴中栽培。此外,應該嚴格審批轉基因藥物,凡是吃的作物都不要用來培植轉基因,只有那些不用于吃的作物可以用于轉基因實驗。
對于這些提議,當然遭到基因工程研究者和種植者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會阻礙科學的發展,而且美國人已經吃了這么多年的轉基因食物也沒有事,農作物中即使是抗生素類的轉基因也都是蛋白質,人們吃了后也會消化它們。因此,反對者如綠色和平組織者提出的問題豈非杞人憂天!
反對者的回應當然也是有理由的。如果是抗生素,人們吃了之后明顯的副作用是產生耐藥性,同時會對環境造成災難,這難道不足以提醒我們當心轉基因作物?
歐盟:嚴格控制
除了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情有獨鐘外,世界各國似乎都對轉基因食品心有疑慮,其中歐洲人對轉基因食品的反對態度最為積極。2002年下半年,歐盟又出臺了更嚴格的限制轉基因食品的新法規。
歐洲議會2002年7月3日通過了一項提案,在兩年時間內必須在歐洲所有超市中對所有食物貼上清楚地標明食物成分是否包含轉基因的標簽。不過,這個決定有可能加劇尚未論證的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害健康和環境的爭論,并造成歐盟和美國之間進一步的貿易摩擦。而美國是強烈反對這一做法的。
歐洲議會支持的提案包括增加食品標簽內容,支持更嚴格地測試和鑒定食物以及動物飼料,尤其是當后者在加工和運輸過程中有可能被轉基因材料污染。歐洲議會也支持要求企業追蹤食品來源的管理規則,只是對很小部分的轉基因飼料飼養的動物所生產的肉類、蛋類和乳類不強行要求貼標簽。
而且歐洲議會對只要含有1%的轉基因就確定為轉基因食物的域值標準削減到0.5%的含量。但是一些生物技術產業對此評價為“不現實”。一個叫做歐洲生物的工業集團說,歐洲議會的行為是對新技術的歧視,會減少消費者的選擇,阻礙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同時又對安全起不到絲毫作用。但是英國倫敦消費者協會卻歡迎歐洲議會的這些決定。該組織的雷切爾·蘇通說,理所當然地,隨著測試技術的改善,貼上轉基因標簽的域值水平應當逐漸降低。
非洲:挨餓也不吃
盡管去年8月南部非洲鬧饑荒,但一些國家還是拒絕了美國援助的轉基因玉米。乍一看非洲一些國家在饑餓之下拒絕轉基因食品是有些匪夷所思,但實際上反映出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懷疑并沒有解決。這種懷疑并非僅僅是對轉基因食品對人和環境的潛在危害。
轉基因食品是否是消除貧困和解決全球人口吃飯問題的適宜手段,支持者當然會竭盡全力讓公眾相信轉基因食品的無害,特別是在歐洲這種說服會異常艱難。但是這一技術對全球現在和可以預見的未來影響正在日益增強。這便產生兩種結果,在富裕國家可以使糧食更為豐富因而壓低價格,而在最窮的國家則削弱其農業生產。
在撒哈拉以南,南非是唯一能適應市場的商業需求而培育和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其他國家目前只能被迫在緊急情況(如饑荒)下,有效地接受這一技術,但是對他們無法做到知情同意。
另一方面,美國的援助機構并不能防止這些轉基因食物被送到黑市銷售,而那些沒有受災地區的人也可能得到這些種子并在當地播種。因而這些轉基因作物很可能在違約情況下進入當地的農田。
非洲當地對轉基因作物蔓延后的貿易擔心也是有理由的,因為歐洲消費者一直拒絕轉基因食品,許多國家,如日本、德國等已經全面為轉基因食品貼標簽。因此一些非洲國家已被歐盟視為非轉基因食品的出口來源。非洲人也認為他們賺錢的非轉基因食品市場在歐洲,因此他們愿意保留自己的選擇。
鑒于目前對轉基因食品沒有定論,最好的方式是讓各國自主選擇高新技術和市場,同時真正發展自己的經濟。而對我們每一個消費者來說,選擇權在您手上,吃不吃由您。(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