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報8月12日報道) 七月底,首開全國先河,北京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強制向公眾亮明身份,再次引起社會各界對轉基因產品的關注。盡管轉基因食品從誕生之日就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爭議,但轉基因食品實際上已經尋常可見,此次強制加注標識主要是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而最近一項在亞洲三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對待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亞洲更開放。亞洲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的日常食譜中都包含有一些生物技術食品,而且他們沒有采取任何避免措施。該調查是受亞洲食物信息中心(AFIC)的委托,在中國、印尼、菲律賓的幾個城市執行的。亞洲食物信息中心的有關人員表示:很多狂熱支持或反對生物技術食品的人都喜歡引用對歐洲公眾的觀念進行調查的結果,而最近的調查顯示出“亞洲居民很接受這個話題,他們希望對這項技術能了解得再多一些,想知道這種食物如何能使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家人受益”。
這項對馬尼拉、雅加達、北京、上海和廣州的600個街區的走訪,問題集中在人們對于食物和營養的了解以及關心上。此前1999年也曾做過調查,當時還包括進了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這些地區。消費者對他們所吃的食物表示出高度的關心,其中以印度尼西亞為最,回答非常關心的人高達99%,其次是中國(95%)和菲律賓(93%)。當進一步問到他們具體都關心些什么的時候,受訪者提到了營養價值、有可能從動物引發的疾病、微生物和農藥殘留等等,但生物技術食品卻不在這些受訪者關心之列。
正如調查所顯示的那樣,人們對于生物技術和它的應用的了解和意識都還很欠缺。超過1/3的人承認說他們對于諸如“生物技術”和“轉基因”這樣的術語不是很明白,那些說“對生物技術有些了解”的人也總是把生物技術理解為對食物所作的技術上的改進。
此處,人們對生物技術的了解也相當膚淺,當被問到是否吃過DNA時,只有2/5的受訪者能準確地做出肯定的回答。只有1/3的人能指出“普通大豆不含基因,轉基因大豆則不然”這樣的表述有錯誤。當然,即便是在比較發達的歐洲和北美國家進行的調查中,這一類問題的回答情況也好不了多少。
盡管經常有一些媒體關注生物技術和轉基因,但調查結果仍表明,媒體雖然在公眾中成功地喚起了這種意識,但是人們對它們的理解并沒有得到多少提高。受訪者通常只把像大米、西紅柿這樣一些廣受媒體關注的食物稱為生物技術食物——因為受訪者都表示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和報紙,是他們獲得關于生物技術信息的最主要的來源。此外,幾乎全部受訪者都表示他們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避免生物技術食品,或者積極主動搜查出生物技術食物。如果經過生物技術處理,能增進食物的營養含量、讓味道更鮮美、更能保鮮,甚至能保護環境,消費者會購買這樣的食物嗎?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亞洲的消費者幾乎都表示支持。超過80%的受訪者說如果生物技術食物真有那么好,那他們“可能”會買。另外,也有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愿意試一下含有生物技術成分的快餐。
這項調查結果與歐洲消費者的情況形成尖銳的對比。2000年在歐洲的調查結果表明,2/3的人不會去購買轉基因的水果,哪怕它們的味道非常好。調查表示,亞洲的受訪者都相信生物技術食物能給消費者帶來很多好處,讓他們受益匪淺。受訪者能夠舉出的關于生物技術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益處和弊端,前者幾乎是后者的四倍。比如增加營養、提高食物質量、延長保鮮期等。
在所有的受訪國家中,標明生物技術的標簽似乎不太受歡迎。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者會要求在標簽上注明保鮮時間、食物成分、營養價值,還有原產地。在印度尼西亞還要求有穆斯林教律(按照伊斯蘭教規定的食譜)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