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轉基因食品悄然走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現在,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無定論,國內科學家的觀點也存在分歧。不過,從國際到國內有一點是共同的,公眾有權利了解轉基因食品和進行選擇。
9月10日下午,本報舉辦了“轉基因食品與公眾權利”圓桌論壇。我們邀集國內權威科學家、政府官員、消費者協會人士和環境保護組織成員共同探討,深入了解轉基因食品的科學真相,積極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去年以來,本報對于轉基因食品問題做了持續一年多的深入調查,見證了我國公眾轉基因知情權從被懸空到慢慢落地的過程。
我們希望和公眾一起,科學和理性地看待轉基因食品,努力讓新技術在造福社會的同時不要對健康和環境產生危害。
轉基因食品是否真的安全
故事一:一位河南讀者致本報編輯部,感謝相關報道讓她知道,自己的生活也可能遇到轉基因食品。說著說著,她竟哭起來。她說,隨后檢索到的一篇文章說,實驗者曾把轉基因玉米和傳統玉米放在一起,結果,老鼠把傳統玉米吃光了,轉基因玉米一點沒動!編輯安慰她,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無定論。她還是相當擔心,自己無所謂,作為母親,可不能不為孩子的健康考慮。
故事二:“轉基因食品不僅安全,甚至比普通食品更安全。”一位北京的中學生物老師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堅定地說。她認為,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恐懼,來源于對轉基因技術的無知。看過中學課本中關于轉基因技術的介紹,人們應該放心吃轉基因食品。但現場一位知名環保人士卻反對這位老師的看法。
轉基因食品可以放心吃嗎
李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我敢說,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因為,它們都要經過很多關才能擺上柜臺。與普通食品相比,任何一種轉基因食品在安全性方面所進行的檢驗都要更多。
中國成立了轉基因產品檢查委員會,我也是該委員會的委員。在我們這里,轉基因食品還沒有3年以內就可以上市的。過了我們這一關,還要過農業部的關。
錢迎倩(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原中科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局局長):我支持轉基因技術,并關注生物安全。國際科學家聯合會理事會代表100多個科研單位發表的一個報告說,轉基因食品可以安全食用。但同時也提出警告,這并不保證越來越多的食品經過改造具備新的特色后,不會遇到危險。因此,今后還需要進行更有力的安全性測試。據我所知,在轉基因植物對環境的長期影響問題上,科學家分歧很大。
吳建繁(北京市農業轉基因生物管理辦公室主任):政府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應該值得放心。一個轉基因食品的推出,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六七年。跟一般的試驗研究不同,它有一系列非常嚴格的程序。
如果拿到了安全證書,轉基因食品上市之前,還要進行標識審批,否則就不能上市。在這方面,政府是負責任的,不會把一個有危害的東西推向市場,推向生態。
轉基因生物如何影響生態環境
錢迎倩:1994年我發表了第一篇有關生物安全的文章。我覺得自己對轉基因食品的理解還不深刻,所以,主要討論轉基因植物大規模商品化種植后可能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就此,國際上的學術爭論很大。
我認為,這是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轉基因生物可能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也有可能對生物多樣性有所破壞。例子很多。
加拿大有一種轉基因作物,是耐除草劑的油菜。這種油菜才種植幾年,當地就發現了無人種植的抗多種除草劑的油菜,有人稱之為“超級雜草”,要殺死它們比較困難。這個事實說明,在轉基因食品上,基因飄移經常發生,特別是在同一物種、不同品種之間。
更為嚴重的,是墨西哥玉米問題。玉米起源于墨西哥。為了避免轉基因污染影響整個玉米的遺傳多樣性,墨西哥政府曾經規定,不種轉基因玉米。但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美國轉基因玉米到了墨西哥,數量還不少(有些是作為救濟物資進入的)。玉米的基因污染在該國兩個州之間的一些地區終于發生了。美國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基因污染的分子證據,此后,在該雜志上,科學家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2002年,墨西哥環境部門公布了一份報告,確認了基因污染的事實,其中,有些地區玉米的基因污染比例達到了35%。
另外,有科學家在實驗室用加轉基因玉米花粉的一種雜草———馬利筋的葉片來喂養大斑蝶幼蟲,與傳統食物喂養對照,發現大斑蝶死亡率增高,或者生長緩慢。其他的例子,就不多舉了。
李寧:記得小時候的農田里,魚、青蛙、泥鰍都很多。今天還有嗎?為什么沒有了?因為農藥的大量使用,實際上極大地破壞了生態,也使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我父親是醫生,每年都要搶救很多農藥中毒的農民。
今天我們要恢復生態,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有什么辦法?轉基因不是最好的替代嗎?我們知道,轉基因抗蟲棉的種植,使近百萬農民獲益。因為,沒有轉基因的抗蟲棉,要打五六次農藥;而現在,打一兩次就夠了,農藥的使用,減少了80%。另外,高效率還降低了轉基因農作物的價格。這是今天轉基因農作物可以快速發展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可能發明一項技術,只有好處沒有害處。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科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錢迎倩:有報道說,“轉基因魚”很快就會端上百姓的餐桌。今天,農業部門的官員證實,轉基因魚的商品化生產到現在還沒被批準,因為可能存在安全問題。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轉基因魚即使被封閉在小池塘里,一旦遇到洪水沖擊,轉基因魚流失,也有可能污染其他的魚。所以,國際國內對此都非常慎重。
我本人認為,轉基因農作物可以看做人造的外來物種,進入自然以后,就有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應該注意,轉基因植物的種植,才不過十幾年時間。而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效應,不是短期內可以看到的,有的要到40年以后才能發現。那時候,再想消滅它,幾乎不可能。
比如,水葫蘆對上海的生態就影響很大。水葫蘆是上個世紀初引進的,上個世紀末大家才認識到它的危害。有專門研究水葫蘆的教授告訴我,中國每年打撈水葫蘆花費最少1億元,甚至多達5億元。現在,水葫蘆已經讓有關城市和部門非常撓頭。
李寧:如錢先生提到的,轉基因魚萬一通過洪水蔓延到其他江河,轉基因昆蟲釋放到野外后可能流失,都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但問題永遠會存在。關鍵是,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我要強調,科學家和其他人都很難看到對轉基因生物的長期評估。而且,對其短期評估和長期評估的劃分,也不一定很清楚。因為科學是不斷前進的,也是不斷認識的過程——以前認為無害的地方,未來可能發現是有害的。也許我們現在認為有害的地方,未來看不一定是害處。媒體報道了很多轉基因事件,但和我們每年做的轉基因動植物的安全試驗相比,極少。
要不要積極發展轉基因技術
錢迎倩:前段時間接受了一些采訪,我在媒體上就成了轉基因技術的反對者。有些報紙甚至給了我一頂帽子:轉基因技術的堅決反對派。其實,發展轉基因食品和農作物,我不反對;但是我覺得,要非常重視生物安全。
李寧:很高興媒體報道的最大的“堅決反對派”有這樣的態度。轉基因技術將使農業的概念有所轉變。舉例來說,我們通過轉基因動植物生產一些高附加值的食品、藥品,會使農業生產變成一個工業生產的過程。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最主要標志。
夏友富(對外經貿大學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主任):我不是一個生物學家,但我總體上贊成國家大力支持轉基因技術產業的發展,但要考慮國情,有所選擇;有些地方要有為,有些地方要無為;要考慮我們潛在的競爭優勢。
同時,我們必須正視中國轉基因技術研究、產業化的現實:研究力量是不錯的,某些產品的研究水平堪稱世界一流,但是,大多數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幾乎是零———技術掌握在我們的院士、科學家手中,企業見不著,更談不上產業化。
李寧:中國科學家研究的轉基因魚,可以達到產業化。轉基因動物成果目前已經很多———轉基因牛在美國、中國、加拿大都很成功,轉基因羊可以使羊毛更長…… 這些動物都沒有進行產業化,就是因為科學界對此非常謹慎。但國情和土地決定了我們必須要使用高技術,幾代國家領導人都提到過農業工程,轉基因技術會給我們的農業帶來美好前景。
錢迎倩:發展轉基因食品,應該更多地注意有序地批準、有序地釋放。另外,就是讓農民和公眾知道,轉基因作物是什么、為什么要發展轉基因技術、它可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利益,又可能帶來哪些傷害。
消費者知情權實現艱難?
故事三:2002年3月20日,我國《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等法規正式施行。我國公眾像歐洲等地的消費者一樣,在法律上享有對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
但是,2002年4月至6月,《中國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場上隨機購買12種食品,送至權威機構檢測,結果發現,多種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卻沒有依法進行標識。2002年底,國際綠色和平組織香港辦事處也對國內的多種食品進行了抽檢,同樣發現不少沒有標識的轉基因食品。消息公布,引發了轟動一時的“雀巢轉基因事件”。
2003年“3·15”前夕,北京市農業局依照農業部的部署,開始進行大規模轉基因食品依法標識的執法檢查。7月初,將所有檢測出的轉基因食品公開曝光。當月底,北京以大豆油為主的轉基因食品開始全面標識上市。此后,上海等地也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執法。在國家法規出臺一年之后,公眾被懸空的轉基因知情權慢慢落地。
故事四:本是雀巢產品的忠實消費者,卻把雀巢告上法庭。今年4月份,上海市的朱小姐向法院正式起訴,狀告生產制造“雀巢巧伴伴”產品的雀巢瑞士公司和上海雀巢公司及銷售該產品的上海家樂福超市,要求雀巢公司在其產品上標注含轉基因成分。
朱小姐曾留學瑞士,并到雀巢公司總部參觀過。雀巢嚴格的管理和高超的工藝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沒想到,沒有標注含轉基因成分的雀巢產品,竟然含有轉基因成分。她認為,這是故意隱瞞,屬欺詐行為。
沒有企業主動申請標識
吳建繁:法規正式實施一年多以后,北京市場才首次看到轉基因標識。感覺上,知情權的實現比較艱難。但從政府執法過程來說,并不很艱難。主要是轉基因法規剛剛公布,需要很多準備工作———建立執法機構,建立執法隊伍,確定檢測機構,建立一套可以執行的國家或者行業標準。上述過程,就用了一年。
這一年當中,沒有一家企業主動要求政府審批轉基因標識。他們普遍持一種觀望態度,怕槍打出頭鳥。大家都不標我也不標,我如果首先標了,肯定受損失最大。但是,7月初北京公布檢測結果后,企業就開始行動了,連一些我們沒有抽查到的企業也來了。
丁世和(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助理、消費指導部主任):說到轉基因食品的公眾權利,起碼涉及3個權利———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
我覺得,標識制度告訴消費者的是,“這是轉基因食品”,而不是“小心,這是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主要在于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體現了一種社會進步。
標識本身就是一種宣傳。如果企業老不貼,老百姓就很難了解這個問題。當有了這個標識,消費者就會發問,去了解這個東西,慢慢地,這個知識就普及了。而不貼標簽,就是一種欺騙和誤導市場的行為,是違反公平貿易原則的。
歐洲消費者是最堅定的轉基因知情權捍衛者。最近美國和歐盟正在打架,歐盟退讓了一步,允許轉基因食品進入,但一定要標識。在知情的前提下選擇,國際消聯也是這個態度。
吳建繁:農業部行政主管部門公布的必須標識的產品目錄,有五大類,包括大豆、番茄、油菜、棉花、玉米。現在轉基因生物進口,獲得農業部審批的,90%是大豆油,而番茄、玉米批得很少。農業部與我們信息互通,其他轉基因產品一旦通過審批,我們會進行跟蹤。
維護知情權困難重重
吳冬(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律師):作為雀巢案中消費者的代理律師,我們認為,本案反映出消費者在轉基因食品方面維權艱難。尤其面對跨國公司時,更是困難重重。首先,立案一波三折,先后輾轉了4個法院。
而且,該案審理進程漫長,進展緩慢。雀巢(中國)有限公司甚至拒絕中國法院對本案的管轄。本案至今尚未正式開庭,仍處于證據交換階段。面對跨國公司,這樣漫長且艱難的訴訟對于消費者來講,維權成本相當高昂。
本案也折射出我國有關轉基因食品管理、標注方面存在諸多法律問題。迄今為止,我國有關轉基因食品的法律性文件,都不屬于人大頒布的基本法律,而僅僅是國務院頒布的行政規章及各部委頒布的部門規章,其法律位階較低。而且,這些法規均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基本法律有沖突之處———
如: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如果未列入目錄的轉基因產品可不標識,這顯然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規定的履行告知義務相沖突;《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第4條規定,衛生部負責轉基因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督管理權,而第7章又沒有賦予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執法、處罰權。
而且,即使是國務院各部門頒布的規章,也互相矛盾。像農業部和衛生部分別出臺的法規,多頭管理,實際上使企業無所適從。最后,農業部頒布的規章本身又有漏洞。《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轉基因直接加工產品應標注為“轉基因加工品(制成品)”,對于轉基因間接加工產品如何標注卻未作規定。而在實踐中,直接加工產品和間接加工產品很難界定。本案中,雀巢公司就向法院提出了其產品不是轉基因產品的直接加工產品,是轉基因產品的間接加工產品,故不需要標識。《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規定自2002年3月20日開始執行;《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自2001年7月1日開始執行。這兩個辦法的實施都被推遲,令法律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楊國勝(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主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合同法》都是全國人大頒布的基本法律。根據這3部法律,轉基因產品或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產品,都應在產品的外包裝或產品說明書上進行標注;生產者和銷售者及合同一方當事人都有履行告知的法定義務;各銷售含轉基因成分商品的經營者都必須依法標注,根本不需要行政機關對企業轉基因標注問題進行各種執法檢查。
我們喪失了部分選擇權?
故事五:我國每年進口大豆已達1500多萬噸,與國產大豆產量基本相當。而進口大豆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初步估算在1000萬噸左右。國內的油脂企業多使用轉基因大豆作為原料,市場上轉基因大豆油占90%以上。
2002年6月,權威機構在北京市場抽檢的5種大豆色拉油全部含轉基因成分。而2003年7月,北京市農業局公布市場抽查結果,14個品牌的大豆油均為轉基因食品。本報刊登轉基因產品名單后,許多讀者打來電話問:哪里可以買到非轉基因大豆油?也有人說,對于大豆油,我們已經失去了選擇權。
施鵬翔(綠色和平組織生物安全項目主任):的確,除了東北等地區,現在中國尤其是沿海地區,已經難以買到非轉基因大豆油了。知情權不等于選擇權,我們應該給中國公眾自由選擇購買轉基因食品或非轉基因食品的權利。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擁有3萬多份品種資源和6萬多份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占全球大豆種質資源的90%。大豆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今天大豆仍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之一,是三四千萬農民賴以生存的農作物。
綠色和平組織并不反對基因技術,我們認為,如果恰當利用,基因技術可以為人類帶來巨大好處,例如在醫學方面的應用。但是消費者有權利知道,更有權利選擇。
夏友富:轉基因大豆有沒有安全問題,我們不知道,但市場上只有轉基因大豆產品,我們就沒法選擇。怎么辦?這恰恰是個非常好的市場機會———我國大豆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