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衡陽地區一些雞場相繼發生一種疑似NIB的疫病。經實驗室檢查分離到2株病毒(H1株,W1株),根據分離毒雞胚培養傳代后的雞胚病變、死亡及侏儒胚胎的出現以及生物學特性及幼雞2次攻毒試驗證明,2株分離毒均為NIBV,結合臨床資料綜合診斷為NIB。采集具有典型病變的臟器制成組織滅活苗治療NIB,結合其它的綜合措施,對衡陽地區8群共21500只發病雞進行治療,其死亡率分別為8%~15.8%,對照組死亡率均在32%以上且差異極顯著(P<0.01)。
關鍵詞: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分離;組織滅活苗;治療
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NIB)是由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死亡率可達60%~90%,成雞感染后產蛋量下降10%~50%,給養雞業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本病發病后無特效藥物治療[1]。1999年以來,衡陽縣樟木一養殖戶飼養的1500羽35日齡本地雞以及衡南縣某湘黃種雞場飼養的1200余羽湘黃產蛋母雞突然發生一種疫病,疑似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為了準確診斷并及時控制該病,我們進行了病原分離并用自制組織滅活苗對21500只發病雞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流行病學調查和癥狀及病變觀察 按常規進行。
1.2 病料 采自衡陽縣和衡南縣兩發病雞群。
1.3 SPF雞胚和雞 SPF種蛋和35日齡SPF雞均購自湖南生物藥廠,自行孵化得10~11日齡雞胚,ND LaSota毒株購自中國獸藥監察所。
1.4 病毒分離
1.4.1 病料處理 取衡陽縣(H1株)、衡南縣(W1株)發病雞群病變明顯的肝臟、脾
臟、腎臟、肺臟等組織分別研磨后按1:5加入無菌生理鹽水,再加雙抗(青、鏈霉素),使其終濃度為2000IU/ml,置4℃冰箱過夜,35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于4℃10000r/min 30min離心純化后,無菌取其上清液保存備用。
1.4.2 病毒的培養 取10日齡SPF雞胚經尿囊腔接種0.2ml/胚,接種后24h小時內死亡者廢棄。無菌收集24~48h的死胚及活胚尿囊液,用此液再接種下批雞胚,方法同上,如此連續盲傳至6代。在傳第6代的過程中,取出死胚及部分活胚后,留下3枚雞胚繼續孵育至接種后第8天。在收集各代雞胚尿囊液后,觀察雞胚及絨毛尿囊膜的病變。
1.5 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1.5.1 血凝(HA)試驗 將分離的2個毒株尿囊液與等量2%胰蛋白酶混合,37℃水浴作用4h,其間振搖數次。取出于4℃放置24h,按常規方法對胰蛋白酶處理前后的尿囊液在96孔微量血凝板上進行HA試驗。
1.5.2 對NDV干擾試驗 取9~11日齡無母源抗體活SPF雞胚10只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先接種可疑為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的尿囊液,每只雞胚尿囊腔內接種0.1ml。另一組作為對照,不接種。經10h孵化后,兩個組同時接種ND Lasota毒株,同樣每只雞胚尿囊腔內接種0.1ml。接種后放入孵育箱內繼續孵化。于接種ND Lasota株病毒后36~48h,把兩組所有雞胚從孵育箱中驅除,并置4℃冰箱內冷凍4h 以上,然后逐只收取絨毛尿囊液,并分別測定其紅細胞凝集滴度。
1.6 NIB組織滅活苗的制備 方法按文獻[3]取病死雞具有明顯病變的肝、脾、腎、肺等稱重、剪碎,用滅菌生理鹽水制成1:10的組織懸液,置冰柜內冰凍過液,次日取出融化后用滅菌雙層紗布過濾,然后加入10%的中性福爾馬林至含甲醛量0.4%為止,37℃滅活24h,間隔2h振蕩一次,無菌檢驗,取10只易感雞肌肉注射0.5ml/只,觀察7d無異常后,給雞肌肉注射2ml/只。
1.7 治療試驗 將35日齡的SPF雞隨機分成試驗1、2組和對照組,每組30只,1、2組分別口服、點眼、滴鼻同時接種H1株和W1株,對照組為空白對照組。待發病后第2天肌肉注射組織滅活液0.2ml/只,每組10只,次日給另10只雞注射組織滅活液0.2ml/只,各組剩余的10只雞作為攻毒對照[1]。上述各組在發病當天即給予0.5%碳酸氫鈉液飲水,連用3d,第4天藥量減到2/3,連用7d左右[4],連續觀察20d,記錄各組的死亡雞數。
2結果
2.1 流行病學調查和癥狀及病變觀察 1999年10月18日,衡陽縣樟木一養殖戶1500羽35日齡本地母雞突然發生以咳嗽、噴嚏、氣管羅音,拉白色水樣稀糞,3d內有1000余羽被感染,戶主用病毒靈粉和青霉素飲水,癥狀未見好轉。臨診檢查:病雞呼吸困難,排白色稀糞,消瘦,剖檢腎臟腫大,蒼白。輸尿管擴張,充滿灰白色尿酸鹽沉淀物,卵泡充血出血,其中兩只卵泡萎縮變形,氣管下段有粘液,氣囊混濁。
2000年10月中旬,衡南縣茶市湘黃雞種雞場1200余羽湘黃產蛋母雞突然出現流鼻涕,張口呼吸,咳嗽,氣喘,厭食,排白色稀烘便。發病第三天,產蛋量開始下降,并出現畸形蛋和軟殼蛋,并死亡3只。剖檢可見:病死雞卵泡膜充血、出血、卵破裂,腎腫大褪色,因尿酸鹽沉積而呈白線網狀外觀;輸尿管擴張,也有尿酸鹽沉積,氣囊混濁。有2羽在氣管下段和支氣管處,有一處淡黃色干酪樣物質形成的栓子,上呼吸道變化不大。
2.2 病毒分離 結果第1~2代,接種后80%~90%(8~9/10)的雞胚均在24~48h死亡,3~5代,雞胚的死亡率為50%~70%(5~7/10),在第6代連續觀察的8d內,每天都有雞胚死亡,但死亡高峰在36~72h之間。死亡的雞胚全身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雞胚發育不全,絨毛尿囊膜增厚,有的有出血斑點,存活的雞胚體表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在第6代接種后8d收集的2枚活胚,蜷成球形,發育嚴重受阻,即呈典型的侏儒胚,剖檢可見胚腎腫大蒼白,充滿尿酸鹽。
2.3 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2.3.1血凝(HA)試驗 結果分離到的(衡陽)H1株、(衡南)W1株雞胚毒均不能凝集1%雞紅細胞,但經胰蛋白酶處理后,各毒株對雞紅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凝集。
2.3.2 對NDN的干擾試驗 結果加分離毒組的HA為6~7log2,不加分離毒組HA為9~11log2,說明兩株分離毒均能抑制NDV-LaSota在雞胚內增殖。
2.4 治療結果 2株病毒接種35日齡幼雞,第2天開始發病,雞表現輕微的咳嗽癥狀,呆立,采食減少,接毒4d后開始死亡。H1株的死亡率為80%(8/10)、W1株為90%(9/10)。在發病后第2天,即接毒后第3天,1~2組隨機取出10只雞,接種組織滅活液(治療1);發病后第3天,即接毒后第4天再自各組隨機取出10只雞,接種組織滅活液(治療2),連續觀察至接毒后20天,記錄結果(表1)。對病死雞進行剖檢,可見腎腫大、蒼白,輸尿管和腎小管內充滿尿酸鹽,肺充血,氣管內有少量粘液。
表1: NIB治療試驗及致病性測定
10 0.2ml 2 20
10 8 80
W1株 10 0.2ml 2 20
10 0.2ml 3 30
10 9 90
2.5區域試驗 將自制的組織滅活苗分別對衡陽縣的4個發病雞群(存欄總數為8400只)和衡南縣的4個發病雞群(存欄總數為13100只)進行治療,每個雞場隨機取100只不進行治療的做對照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表2看出,經組織滅活苗治療后,最高死亡率為15.8%,最低死亡率為8%,而未注射組織滅活苗的鄰近發病雞群的死亡率均高于32% 。
表2: 區域治療結果
(對照) 100 35 35
衡陽縣某雞場(治療) 2800 32 370 13.2
(對照) 100 37 37
衡陽縣某雞場(治療) 1400 28 199 14.2
(對照) 100 38 38
衡陽縣某雞場(治療) 3200 32 406 12.7
(對照) 100 35 35
衡南縣某雞場(治療) 1500 35 193 12.86
(對照) 100 36 36
衡南縣某雞場(治療) 3600 45 288 8
(對照) 100 35 35
衡南縣某雞場(治療) 4000 30 632 15.8
(對照)100 43 43
衡南縣某雞場(治療) 4000 36 530 13.25
(對照)100 39 39
3、小結與討論
3.1本病在臨床診斷上應注意與雞新城疫、傳染性喉氣管炎及傳染性鼻炎、痛風相區別。雞新城疫一般發病比傳染性支氣管炎嚴重,有時可見神經癥狀(雛雞)。傳染性喉氣管炎在雞群中傳播較慢,其呼吸道癥狀比傳染性支氣管嚴重,氣管分泌物有血液,很少發生在幼雛,而傳染性支氣管炎則是各日齡雞均可發生。傳染性鼻炎病雞常見面部腫脹,而傳染性支氣管炎少見。痛風病一般無呼吸道癥狀,無傳染性。
3.2試驗表明,兩群發病雞群腎組織中分離的兩株毒株(H1株、W1株)從雞胚接種變化和生物學特性看與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相符。結合治療試驗、流行病學情況和癥狀及病變情況,確診為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兩株毒株的血清學鑒定及與其它省市的分離毒是否具存在差別有待進一步研究。
3.3兩株分離毒的雞胚囊液,不經胰蛋白酶處理不凝集雞紅細胞,從而排除NDV存在的可能性。
3.4我們試用組織滅活苗對其自然發病雞進行了緊急預防接種結合0.5%碳酸氫鈉溶液飲水,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試驗結果表明,發病后越早注射效果越好。對衡陽地區21500只發病雞經治療后的死亡率為8%~15.8%,而未經治療的雞群死亡率高于32%,其差異極顯著(P<0.01)。關于滅活組織苗的作用機理,一方面可能是病變組織中含有大量病毒,接種后激發機體產生抗體,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及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活性升高和遲發性過敏反應,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機體組織存在一系列免疫物質如干擾素等,對NIBV具有干擾復制或滅活作用[1]。
參考文獻
[1] 崔巖,馬興樹,楊國慶等. 雞腎型傳染型支氣管炎病原分離及治療實驗[J]. 中國畜禽傳染病. 1988,20(2):122~124
[2] 鄺榮祿. 禽病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53~60
[3] 曾元根,劉振湘,唐曉玲. 鴕鳥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的分離鑒定[J]. 中國家禽,2001,23(24):9~10
[4] 甘孟候. 中國禽病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