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食物,人們總希望它們是安全的。遺憾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絕對安全的食物。例如,野生番茄的果實中,含有相當數量的有害配糖生物堿(番茄素)。經過長年培育,現在食用的番茄已經很少含有這種物質了。即便如此,由于仍然存在微量番茄素,如果僅僅注重"含有番茄素"這一數據,番茄就成了一種不可食用的食物。事實上,從日常食用量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有益性考慮,由于有益性大于危險性,而且即使食用也極少出現問題,因此通常認為這樣的食物是安全的。
除了番茄之外,許多食物都含有各種各樣的有害物質。例如,油菜和卷心菜含有的前致甲狀腺腫素,可引起甲狀腺肥大;許多食品中含有的維生素A,為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須,但是一旦過量攝入,可導致劇烈頭痛和皮炎。幸運的是,作為人們主食的大米、麥子等谷物,除了變應原之外,幾乎不含有有害物質。不過,米糠中的植物鈣鎂,會阻礙人體對鈣和鐵的吸收。
食物中的大多數有害物質,可通過加熱或加工后清除,由于含量甚微,只要適量食用,對人體的直接有害性極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番茄、蘿卜等農作物是安全的,可以放電、食用。由此可見,評價食物的安全性,必須始終考慮危險性與有益性的平衡。總的原則是,只要對人體的有害性降到可忽略的程度,即可認為是安全的。
轉基因食品的"實質同等性"
對每天食用的食品進行安全性評價,除了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之外,還必須同時利用最新科學技術。新出現的食品,必須在與原來的食品(如果是大豆,那么就是以前食用的大豆)進行比較后,才能確認其安全性。這就是所謂"實質同等性"。
實質同等性,也是評價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基本概念。"只有充分了解導入基因的特性,擁有確認該食品與原來的食品在實質上同等無害的科學證據時,該轉基因體的安全性才可認為與原來的食品同等。"這一概念,得到了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的認可,除轉基因食品外,還被用于評價各種新開發的食品。
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具體做法是,對于營養元素的種類及數量、該植物所含有生物堿等有害物質的數量、加工利用方法等,比較并檢查傳統農作物與轉基因作物之間是否出現變化。對于由導入基因新產生的蛋白質,以及來自該蛋白質的產物,也必須進行科學探討。
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除了生產糧食之外,還必須了解地球上各種生物的生存構造,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生產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是讓糧食產量得到飛速增長的所謂"綠色革命",也在一部分地區引發了農田沙漠化等環境問題。因此,在努力抑制人口增長的同時,還必須構筑起能夠適應人口增長的可持續性糧食生產體系。
轉基因農作物,正是一種能夠在保持現有農業體系的同時,有效減少投入于農田的農藥等化學物質的技術。利用轉基因技術,還能夠培育出適合在沙漠地帶、鹽堿地和寒冷地區生長的農作物。可以預料,隨著轉基因技術的不斷成就以及食品安全性評價標準的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將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人們的飲食生活也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