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在平谷召開了第八屆雛雞銷售代理年會,會議期間,記者就我國蛋雞行業現狀及存在問題采訪了公司總經理孫皓。
談到目前我國蛋雞業的發展,孫皓說,從世界范圍來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禽蛋產量在發生一個很顯著的動態變化。發達國家總的產蛋經過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的高速增長,到90年代趨于穩定,現階段處于一個下降的階段;發展中國家蛋雞產業發展很快,尤其是90年代處于一個跨越時期,從1990年的不到2000萬噸,到現在的3500萬噸,超過世界總產量的2/3,其中中國在這里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2003年度中國蛋雞存欄量20億只左右,(包括約5億只后備母雞),其中集約化商品蛋雞約10億只,占世界蛋雞存欄的40%,中國蛋雞產業正逐步由世界養雞大國向養雞強國邁進。
從中國本國的蛋雞產業發展來看,80年代初期,鮮蛋存儲量為280萬噸,年人均占有量僅為4.9千克,到2002年禽蛋產量增加到2000萬噸大關,年入均占有量達到了19.5千克,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2003年家禽業總產值為2415億(禽蛋總產值為1000多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28.56%,家禽及其相關產業為農民提供約7800萬人就業,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
中國禽蛋消費主要以初級產品內銷為主,國內市場消費率占到96.7%,2003年我國禽蛋總產量2452萬噸,鮮蛋出口僅為80.7萬噸,全國有11個省、市鮮蛋人均消費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人均消費居于前五名的省市分別為天津、遼寧、河北、山東和山西。
中國蛋雞產業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第二階段(1985年-1995年),主要以副食基地和農民養殖為主; 第三階段:(1995年以后至今),主要以農戶養殖為主體,農民作為中國蛋雞養殖主體,加速了我國蛋雞產業在農村的普及,推動了中國蛋雞產業的發展,但以農民為主體的養殖方式,通過1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養殖特點,祖代、父母代作為上游產業,發展受其影響,表現出與之匹配的特點。
祖代蛋種雞養殖進口品種成主流
中國祖代蛋種雞品種豐富,主要包括地方禽蛋品種、國內培育品種和引進品種,據2002年度國家家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調查統計,我國81個地方雞類品種,有蛋用型品種5個、偏蛋用型品種4個、兼用型品種31個,這些品種規模極小,主要以保種為主;國內培育蛋雞品種主要有華都系列、新楊系列、農大褐等,市場份額較??;海蘭、羅曼、伊莎、寶萬斯、尼克、海塞克斯等進口品種,占國內祖代份額70%左右。目前全國進口和國產祖代雞存欄數量25萬套-30萬套,全國祖代雞場家26家,存欄在1萬套以上的廠家13個。與歐洲、美洲、日本等養雞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祖代蛋雞存欄規模大,品種雜,缺乏統一質量標準,產品惡性競爭,導致我國良種推廣速度慢,制約了整體產業效益的提高。
父母代蛋種雞養殖企業抗風險能力提高
父母代蛋雞養殖是祖代與商品代的紐帶產業,受雞蛋、雛雞價格影響嚴重,市場形勢好時,優質、劣質雛雞都能賣出,低谷時,優質雛雞不但價格低,而且還會造成嚴重滯銷,轉換不成生產力。
從國內褐、灰、白雞的占有率分析,父母代蛋種雞養殖品種中褐殼蛋雞集中度加強,達到2個”3個;粉殼蛋雞品種呈現多樣化,原因是粉殼蛋雞對飼料和飼養管理的要求高,用戶表現差異大,造成對同一品種的評價不一,另外,提供粉殼蛋雞的種雞場規模較小,質量不穩定;白殼種雞受中國消費者習慣影響,存欄較小。
目前全國有父母代蛋雞場家1850個,合計共存欄1400萬套,平均每個廠家不足1萬套,不同廠家設備、技術、管理、產品缺乏統一標準,不同廠家推廣能力、品種的晶牌認可度差異大,但歷次市場沖擊,增強了父母代廠家承受風險的能力,管理和營銷能力成為不同廠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隨著商品代蛋雞用戶的批量要求增加,對質量、服務、穩定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規模種雞場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大。
商品代蛋雞養殖的六大特點
蛋雞養殖產業高度集中
在全國范圍內,蛋雞飼養業僅集中在幾個禽蛋大省,2003年度禽蛋產量超過80萬噸以上的有8個,占全國禽蛋總產量的72.9%,主要包括河北(321.58萬噸)、山東(271.05萬噸)、河南<245.73萬噸)、江蘇(141.3萬噸)、遼寧(97.46萬噸)、四川(93.58萬噸)、湖北(85.06萬噸)和安徽(84.5萬噸)。在各省市、縣內,同樣存在局部地區高度集約化生產,高度集中的規模化是保旺產業鏈條穩定的關鍵因素。
目前我國蛋雞產業正由集中型轉向分散型發展,一是由集中在北方數省飼養,逐漸向南發展,包括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向北包括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區;向西包括中夏、新疆等省區。二是專業村、鎮、縣逐漸淡化。
小規模、大群體
蛋雞產業作為畜牧產業短、平、快項目,深受養殖戶青睞,但受農村經濟基礎和抗風險能力制約,中國蛋雞產業主要以小規模、大群體養殖為主,全國10萬只以上規模的現代化禽蛋生產企業不到50家,2002年飼養蛋雞500只以上的農戶(場)占總農戶的1,2%, 蛋雞飼養量占飼養總量的52.9%,產蛋量占總產蛋量的57.9。
但是近兩年來,隨著蛋雞市場整合加劇和外來資金的流人,一大批懂技術、懂管理和信息靈通的養殖蛋雞戶迅速成長起來,新建雞場基本規模達到3000只-5000只,lO%以上養殖戶規模達到1萬只以上,中國的蛋雞養殖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追求眼前利益的盲目性與從眾性,進入和退出迅速
市場經濟運作加速了中國蛋雞產業的市場化速度,但政府的輔助職能、行業協會管理及調控滯后,導致行業進入門檻較低,由于無需太多的資金、技術投入,再加上信息不暢,導致無論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養殖戶(場)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進入行業存在盲目性和從眾性,行業主流受到嚴重沖擊,養雞利潤持續減少,使各生產廠家所占份額都很小,處于自由競爭和充分競爭階段。
供求周期性失衡,資源浪費嚴重
以我們峪口禽業1996年至2004年的雞蛋價格變化數據進行分析,從中可以發現明顯的周期變化規律。
以年分段,三年成一個周期(1996年-1998年為第一個波段,1999年—.2001年為第二個波段,2002年-2004年為第三個波段),每一個波段都是一個由高峰下降到谷底,再由谷底開始回升的過程。影響因素分為兩個方面:一是1年半為一個飼養周期(包括6個月育成期),3年為—個價格周期;二是整個行業的特點是農戶信息閉塞,養殖戶對眼前利益的從眾性,這兩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價格的波動。
以季節分段,每年同樣存在規律,主要受養殖戶小規模,飼養條件和養殖成本制約。
這種周期性失衡,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制約了我國蛋雞業健康發展。商品蛋雞方面,雞蛋價格在90年代中期還處于較高水平,但隨著供給的周期性持續性增長,雞蛋價格近年來持續下滑,由1996年的8.6元/公斤到2001、2004年的3.4元/公斤,大批雞蛋長期積壓,雞蛋價格長時間低于飼養成本,從業企業嚴重虧損,養殖戶、企業不得不提前淘汰雞群,造成雞只生產水平資源的浪費(一只雞一個周期產蛋18kg,低谷時產14Kg就被淘汰),大批規模大、成本較高的企業紛紛倒閉,越來越多的低標準小型養殖場開始在一個水平線上參與競爭,使競爭呈現惡性化、白熱化、無序化。
疾病控制難,控制成本高
因整個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和專業化布局滯后,對環境和疾病的控制缺乏統一的標準,同一地區、村莊養雞高度集中,沒有必需的安全距離,養殖規模、進雞、免疫、消毒、物流和廢物處理缺乏統一管理,導致疾病控制難度大,成本高,一般只雞疾病控制成本都在1:5元以上,烈性傳染病更會帶來毀滅性打擊。2004年度我國發生禽流感的生產場戶中,規模超過1萬只的僅有2家,5000只—10000只的有3家,1000只-5000只的18家,100只—1000只的22家,小于100只的6家。當前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如山東、河南等省相繼制定并出臺了《家禽業養殖布局與監督管理規范(試行)》,進一步規范家禽養殖布局及監督管理;另外由養雞密集區向非密集區轉移,實施專業化生產管理。
國家政策、公共安全成為新的制約因素
我國蛋雞產業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的深入,使其成為中國經濟的有機整體,國家政策和公共安全成為新的制約因素,蛋雞產業受業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大于業內本身。2003與2004年度的國家糧食政策、交通運輸管理和國家間貿易壁壘,使原本復蘇的蛋雞產業存欄減少6%;禽流感、“非典”的暴發導致公共安全引起的恐慌和消費能力的:下降,影響中國蛋雞存欄10%。安全食;品、市場準入和公共環境衛生將會成為蛋雞產業新的挑戰。
談到目前我國蛋雞業的發展,孫皓說,從世界范圍來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禽蛋產量在發生一個很顯著的動態變化。發達國家總的產蛋經過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的高速增長,到90年代趨于穩定,現階段處于一個下降的階段;發展中國家蛋雞產業發展很快,尤其是90年代處于一個跨越時期,從1990年的不到2000萬噸,到現在的3500萬噸,超過世界總產量的2/3,其中中國在這里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2003年度中國蛋雞存欄量20億只左右,(包括約5億只后備母雞),其中集約化商品蛋雞約10億只,占世界蛋雞存欄的40%,中國蛋雞產業正逐步由世界養雞大國向養雞強國邁進。
從中國本國的蛋雞產業發展來看,80年代初期,鮮蛋存儲量為280萬噸,年人均占有量僅為4.9千克,到2002年禽蛋產量增加到2000萬噸大關,年入均占有量達到了19.5千克,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2003年家禽業總產值為2415億(禽蛋總產值為1000多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28.56%,家禽及其相關產業為農民提供約7800萬人就業,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
中國禽蛋消費主要以初級產品內銷為主,國內市場消費率占到96.7%,2003年我國禽蛋總產量2452萬噸,鮮蛋出口僅為80.7萬噸,全國有11個省、市鮮蛋人均消費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人均消費居于前五名的省市分別為天津、遼寧、河北、山東和山西。
中國蛋雞產業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第二階段(1985年-1995年),主要以副食基地和農民養殖為主; 第三階段:(1995年以后至今),主要以農戶養殖為主體,農民作為中國蛋雞養殖主體,加速了我國蛋雞產業在農村的普及,推動了中國蛋雞產業的發展,但以農民為主體的養殖方式,通過1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養殖特點,祖代、父母代作為上游產業,發展受其影響,表現出與之匹配的特點。
祖代蛋種雞養殖進口品種成主流
中國祖代蛋種雞品種豐富,主要包括地方禽蛋品種、國內培育品種和引進品種,據2002年度國家家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調查統計,我國81個地方雞類品種,有蛋用型品種5個、偏蛋用型品種4個、兼用型品種31個,這些品種規模極小,主要以保種為主;國內培育蛋雞品種主要有華都系列、新楊系列、農大褐等,市場份額較??;海蘭、羅曼、伊莎、寶萬斯、尼克、海塞克斯等進口品種,占國內祖代份額70%左右。目前全國進口和國產祖代雞存欄數量25萬套-30萬套,全國祖代雞場家26家,存欄在1萬套以上的廠家13個。與歐洲、美洲、日本等養雞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祖代蛋雞存欄規模大,品種雜,缺乏統一質量標準,產品惡性競爭,導致我國良種推廣速度慢,制約了整體產業效益的提高。
父母代蛋種雞養殖企業抗風險能力提高
父母代蛋雞養殖是祖代與商品代的紐帶產業,受雞蛋、雛雞價格影響嚴重,市場形勢好時,優質、劣質雛雞都能賣出,低谷時,優質雛雞不但價格低,而且還會造成嚴重滯銷,轉換不成生產力。
從國內褐、灰、白雞的占有率分析,父母代蛋種雞養殖品種中褐殼蛋雞集中度加強,達到2個”3個;粉殼蛋雞品種呈現多樣化,原因是粉殼蛋雞對飼料和飼養管理的要求高,用戶表現差異大,造成對同一品種的評價不一,另外,提供粉殼蛋雞的種雞場規模較小,質量不穩定;白殼種雞受中國消費者習慣影響,存欄較小。
目前全國有父母代蛋雞場家1850個,合計共存欄1400萬套,平均每個廠家不足1萬套,不同廠家設備、技術、管理、產品缺乏統一標準,不同廠家推廣能力、品種的晶牌認可度差異大,但歷次市場沖擊,增強了父母代廠家承受風險的能力,管理和營銷能力成為不同廠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隨著商品代蛋雞用戶的批量要求增加,對質量、服務、穩定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規模種雞場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大。
商品代蛋雞養殖的六大特點
蛋雞養殖產業高度集中
在全國范圍內,蛋雞飼養業僅集中在幾個禽蛋大省,2003年度禽蛋產量超過80萬噸以上的有8個,占全國禽蛋總產量的72.9%,主要包括河北(321.58萬噸)、山東(271.05萬噸)、河南<245.73萬噸)、江蘇(141.3萬噸)、遼寧(97.46萬噸)、四川(93.58萬噸)、湖北(85.06萬噸)和安徽(84.5萬噸)。在各省市、縣內,同樣存在局部地區高度集約化生產,高度集中的規模化是保旺產業鏈條穩定的關鍵因素。
目前我國蛋雞產業正由集中型轉向分散型發展,一是由集中在北方數省飼養,逐漸向南發展,包括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向北包括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區;向西包括中夏、新疆等省區。二是專業村、鎮、縣逐漸淡化。
小規模、大群體
蛋雞產業作為畜牧產業短、平、快項目,深受養殖戶青睞,但受農村經濟基礎和抗風險能力制約,中國蛋雞產業主要以小規模、大群體養殖為主,全國10萬只以上規模的現代化禽蛋生產企業不到50家,2002年飼養蛋雞500只以上的農戶(場)占總農戶的1,2%, 蛋雞飼養量占飼養總量的52.9%,產蛋量占總產蛋量的57.9。
但是近兩年來,隨著蛋雞市場整合加劇和外來資金的流人,一大批懂技術、懂管理和信息靈通的養殖蛋雞戶迅速成長起來,新建雞場基本規模達到3000只-5000只,lO%以上養殖戶規模達到1萬只以上,中國的蛋雞養殖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追求眼前利益的盲目性與從眾性,進入和退出迅速
市場經濟運作加速了中國蛋雞產業的市場化速度,但政府的輔助職能、行業協會管理及調控滯后,導致行業進入門檻較低,由于無需太多的資金、技術投入,再加上信息不暢,導致無論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養殖戶(場)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進入行業存在盲目性和從眾性,行業主流受到嚴重沖擊,養雞利潤持續減少,使各生產廠家所占份額都很小,處于自由競爭和充分競爭階段。
供求周期性失衡,資源浪費嚴重
以我們峪口禽業1996年至2004年的雞蛋價格變化數據進行分析,從中可以發現明顯的周期變化規律。
以年分段,三年成一個周期(1996年-1998年為第一個波段,1999年—.2001年為第二個波段,2002年-2004年為第三個波段),每一個波段都是一個由高峰下降到谷底,再由谷底開始回升的過程。影響因素分為兩個方面:一是1年半為一個飼養周期(包括6個月育成期),3年為—個價格周期;二是整個行業的特點是農戶信息閉塞,養殖戶對眼前利益的從眾性,這兩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價格的波動。
以季節分段,每年同樣存在規律,主要受養殖戶小規模,飼養條件和養殖成本制約。
這種周期性失衡,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制約了我國蛋雞業健康發展。商品蛋雞方面,雞蛋價格在90年代中期還處于較高水平,但隨著供給的周期性持續性增長,雞蛋價格近年來持續下滑,由1996年的8.6元/公斤到2001、2004年的3.4元/公斤,大批雞蛋長期積壓,雞蛋價格長時間低于飼養成本,從業企業嚴重虧損,養殖戶、企業不得不提前淘汰雞群,造成雞只生產水平資源的浪費(一只雞一個周期產蛋18kg,低谷時產14Kg就被淘汰),大批規模大、成本較高的企業紛紛倒閉,越來越多的低標準小型養殖場開始在一個水平線上參與競爭,使競爭呈現惡性化、白熱化、無序化。
疾病控制難,控制成本高
因整個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和專業化布局滯后,對環境和疾病的控制缺乏統一的標準,同一地區、村莊養雞高度集中,沒有必需的安全距離,養殖規模、進雞、免疫、消毒、物流和廢物處理缺乏統一管理,導致疾病控制難度大,成本高,一般只雞疾病控制成本都在1:5元以上,烈性傳染病更會帶來毀滅性打擊。2004年度我國發生禽流感的生產場戶中,規模超過1萬只的僅有2家,5000只—10000只的有3家,1000只-5000只的18家,100只—1000只的22家,小于100只的6家。當前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如山東、河南等省相繼制定并出臺了《家禽業養殖布局與監督管理規范(試行)》,進一步規范家禽養殖布局及監督管理;另外由養雞密集區向非密集區轉移,實施專業化生產管理。
國家政策、公共安全成為新的制約因素
我國蛋雞產業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的深入,使其成為中國經濟的有機整體,國家政策和公共安全成為新的制約因素,蛋雞產業受業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大于業內本身。2003與2004年度的國家糧食政策、交通運輸管理和國家間貿易壁壘,使原本復蘇的蛋雞產業存欄減少6%;禽流感、“非典”的暴發導致公共安全引起的恐慌和消費能力的:下降,影響中國蛋雞存欄10%。安全食;品、市場準入和公共環境衛生將會成為蛋雞產業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