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在2004年4月下旬正式生效的轉基因標識法,要求所有含有生物技術生產成分的食品和飼料必須帶有轉基因標識,并需提交大量文件。歐盟過去的法規只是要求對可以檢測出轉基因DNA或蛋白質含量的最終食品實施標識,這實際上意味著經過精加工的轉基因產品(例如精煉油)無需實施標識。新法規草案則要求,所有的轉基因食品、成分以及飼料,不管是否可以檢測出轉基因DNA或蛋白質的含量,都必須實施標識制度,以便消費者自由選購。
歐盟的態度及其政策規定被其它國家紛紛效仿,最近,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的國家越來越多。3月 31 日,爭議較大的巴西轉基因標識法在推遲一個月后也終于開始生效。該法規規定,食品中轉基因物質含量超過 1% 就要進行標識。美國農業部官員稱這一傾向為“歐盟病”。
目前,很多國家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仍持懷疑或敵對態度。許多國家已明確表示拒絕進口美國的轉基因農作物。美國農業經濟學家 Giannakas 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農業生物技術的命運完全掌握在消費者手里,也就是說,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以及對本國政府決策的影響力對于所有轉基因食品的市場走向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它會影響到農民對農作物品種的選擇,同時也會影響生物技術研究機構的產品定價和新技術開發。
過去對轉基因產品沒有標識要求,或標識要求不高,大量轉基因產品與非轉基因產品在市場上未作區別一起流通,消費者常常沒有選擇余地。一旦實行了嚴格的標識法規,將使消費者自主選擇轉基因產品或是非轉基因產品。從目前歐洲及其它如日本、韓國及某些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對轉基因產品不接受的態度來看,將大大影響轉基因產品的銷售,從而影響轉基因產品的國際貿易。
即使在歐盟新的標識法規出臺前,由于歐洲食品商的長期抵制,美國轉基因農產品出口嚴重下跌。據世界觀察研究所提供的數字,美國對歐盟的大豆出口從 1998 年的 1100 萬噸下跌到近年來的 600 萬噸,玉米出口從 200 萬噸減少到 13.7 萬噸。美國農產品出口損失了將近 10 億美元。那么新標識法規出臺后,影響面將更廣,影響深度也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