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環保組織稱,今年2月到4月期間,分別四次到湖北省進行實地深入調查,并將采得的25份樣本送到德國的實驗室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19個樣本為轉基因水稻,部分樣本為植入了Bt(蘇云金芽孢桿菌,一種土壤細菌)基因的抗蟲轉基因水稻。
報告表明,至少有5種不同包裝的轉基因水稻種子在湖北的種子市場上流通,顯示種子來源可能不止一個;湖北多個地方的種子市場、農技站和種子站已經在非法售賣還沒有通過安全審批的轉基因水稻。
據參與湖北實地調查的該組織項目主任劉海英介紹,綜合估計湖北去年最少有950-1200噸轉基因大米已經流入市場。轉基因大米已經混入了湖北的大米市場,并很可能銷售到湖北以外的市場,影響到了大米、米制品和加工食品。
對于這份報告,農業部昨天發布聲明表示,對“綠色和平”的調查結果,農業部將展開進一步調查。由于“綠色和平”所委托的檢測機構為國外公司,其檢測的標準、方法、數據等,都有待再認可與核查。另外,“綠色和平”所公布的轉基因的種植面積、流向等,應以湖北省農業廳執法結果為準。報告的科學性與真實性還有待證實。
目前,我國對轉基因水稻持審慎態度。農業轉基因作物在進行商業化生產之前必須先向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申請安全證明書,然后按照《種子法》的規定通過品種審定,之后才可以在市場上出售。農業部轉基因辦公室至今仍然沒有對任何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明書。
江蘇省農林廳有關人士上午對記者表示,他們還沒有聽到這個消息。而就記者介紹的情況看,他們也無法判斷這種武漢的“抗蟲汕優63”種子有沒有流入我省。因為如今的種子銷售是“大市場大流通”,即種子銷售公司只要取得了有關部門的銷售許可,其銷售渠道會非常廣泛。但該人士強調,如果在知情的情況下,有人出售或者種植轉基因水稻種子,那就是違法行為,他們違反了《種子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法》。記者還被告知,由于轉基因作物對環境和健康依然存在爭議,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愿意把轉基因技術應用在主糧的生產上。
另據專家介紹,轉基因技術就是通過生物技術,將某個優良基因從生物中分離出來,然后植入另一種生物體內。它在改善食品的營養價值、味道,以及保存期等方面是有其“特效”的。可轉基因的動植物畢竟要算人造的生物,而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種,它們對地球的生態系統來說,都屬于外來品種,所以一旦被釋放到環境中(例如在農田種植),后患莫測;另一方面,人類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究竟有什么影響,目前也仍然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