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含有轉基因成分,去年9月以來,我國米制品出口頻頻碰響歐盟及日本市場的警報。
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益普索(中國)市場研究咨詢有限公司、綠色和平組織聯合撰寫的《國內消費者與海外市場——轉基因水稻面臨雙重阻力》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正式公布。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程大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國米制品在海外市場正遭遇困局。
調查顯示,從2006年9月起,歐盟有包括法國、德國、奧地利、希臘、塞浦路斯和意大利在內的6個國家發出了總共16個涉及中國米制品含轉基因成分的通報,產品主要涉及米粉干、大米蛋白等。
現在,我國已是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在過去的52年里,我國大米的進出口總量為7053萬噸,貿易額約140億美元。
程大為稱,我國對外出口的大米下游產品包括大米發酵飲料、大米粉、米粉干、碎米和大米蛋白等,其中多項年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
“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目前因非法轉基因水稻的污染而引起的出口受阻揭示的僅僅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程大為說,畢竟,在我國生物安全法規的制約下,未經批準的非法轉基因水稻在供應鏈中的出現只是個案,并且可以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