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養殖業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其令人欣喜的變遷,為全市畜牧經濟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亦為山西省2008年剛剛啟動實施的“規模健康養殖計劃”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政府搭臺,園區唱戲,規模養殖演繹“風景這邊獨好”
2008年10月17日,筆者在柳林縣采訪,縣畜牧局局長郭海生饒有興致地說,2008年全縣新建規模養殖園區達到8個,投入資金9438萬元,這些上檔次、上規模養殖園區恍惚一夜間的“集體亮相”,成為柳林縣實現由地下到地上、由黑色到綠色轉型發展一個招牌性的“動作”。
“柳林現象”只是呂梁規模養殖“紅杏枝頭春意鬧”的一個縮影。來自呂梁市畜牧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10月,該市新建5000頭以上豬場18個,10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戶達到201戶;新增20萬只以上規模肉鴨養殖戶2個,500只以上規模養羊戶31個,500頭規模養牛戶9個,總投資逾5億元。全市涌現出226個養殖專業合作社及一大批養殖專業村、專業鄉和專業區域,畜禽養殖“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群體”的雛形初步形成。
呂梁市飼草飼料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受傳統觀念的束縛,“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養雞換個油鹽錢”始終是全市畜牧養殖“副業”地位的典型寫照。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后,呂梁市緊緊圍繞建設現代畜牧業,出臺了一系列大力推進規模健康養殖的“硬辦法”和“軟政策”。
2008年2月28日,呂梁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王盛章親自與所轄各縣(市、區)簽訂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和實施規模健康養殖責任狀。5月份,該市又出臺《關于扶持畜牧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把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用地納入鄉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上,允許以地換地創辦規模養殖場;對養殖企業和個人以出租、轉包等合法方式取得的規模化畜禽用地加以保護。對新建入區(養殖小區)戶在20戶以上,年存欄肉牛500頭,年存欄肥豬1000頭,絨山羊存欄2000只,蛋雞存欄10萬只以上的標準化小區(場),新建符合標準的種畜禽場,市級財政均給予政策性補貼。對實施封山禁牧后,加大舍飼圈養、規模養殖推廣力度大的縣(市、區),市政府給予表彰獎勵。
這一系列傾斜政策,打破了“養殖業一潭死水”和“組織化程度低”兩大瓶頸,產生了巨大的“利益磁場”,吸引一大批資源型企業和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戶轉投畜牧業,全市規模養殖得以快速推進。
整合資金,大上項目,多渠道融資為養殖擴張保駕護航
作為現代畜牧業的主要形式,規模健康養殖需要大量的資金作保障。對此,呂梁市的破題之舉是:加大對項目資金的整合,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畜牧和金融部門聯手為養殖場(戶)“雪中送炭”,排憂解難。
具體說來,就是由政府整合扶貧沼氣、農能沼氣、國家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等涉農項目資金,扶持畜禽養殖戶和規模養殖場開展沼氣建設;將農業綜合開發、雁門關生態區開發、扶貧開發、小額信貸扶貧等各類專項資金整合用于發展畜牧業生產;加強信貸扶持,建立農村信用擔保體系,鼓勵金融、擔保和保險機構采取聯戶擔保、專業合作社擔保等形式,為規模養殖企業(場、戶)和龍頭加工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和保險服務。
2008年10月18日,筆者來到臨縣南莊養殖園區。園區負責人張建平介紹,這個占地2萬平方米的養殖園區,按“豬—沼—糧”循環發展模式興建,設計養殖規模1萬頭,吸納27戶進駐,項目總投資750萬元,已投入450萬元。縣里扶持了150萬元,其中50萬元是補貼,100萬元是信貸支持。
2008年8月25日,呂梁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和市畜牧獸醫局聯合制定出臺《關于積極扶持規模養殖信貸工作的意見》,像南莊養殖園區這樣得到重點信貸扶持的規模養殖項目達到30個,覆蓋全市13個縣(市、區),被列入貸款扶持的金額總計9102萬元。這些貼息、擔保、民辦公助等一系列多元化的融資方式,使呂梁規模養殖形成了政府投入為引導、民間資本注入為主體,金融機構護航為補充的融資運營新機制。
培育龍頭,牽動龍尾,農企休戚與共合奏利益分享樂章
將規模轉化為效益,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最終目的。而將規模真正轉化為效益,產業化經營是最有效的途徑。呂梁市在加速擴張養殖規模的進程中,高度重視孵化和培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對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引導其加大品牌和標準化認證力度。對新建和擴建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年產值創億元以上的,優先安排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省市畜牧產業化、農業結構調整項目。對創新經營模式、雞存欄在100萬只以上、豬存欄在1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500頭以上、肉牛存欄1000頭以上,帶動農民致富的養殖企業給予獎勵。同時在土地、信貸、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路開通“綠燈”……
通過上述行政“推一把”的方法,2008年呂梁市“推”出新建投資500萬元~1000萬元以上的畜產品加工企業10個,涌現出一批在全省乃至華北響當當的畜牧龍頭企業。去年11月4日,華北最大的櫻桃谷鴨產業化項目———山西銘信禽業有限公司肉鴨養殖及深加工生產線在孝義竣工投產,項目集種鴨繁育孵化、商品鴨養殖、屠宰冷凍、熟食加工、飼料生產和羽絨加工于一體,總投資2.12億元,年加工肉鴨能力達到1000萬只,帶動孝義市下柵鄉周邊建起標準化養鴨小區10多個,涉及農戶1000余個。以打造中國禽業典范為目標的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山西大象禽業(集團)有限公司,以養禽、飼料加工、肉雞屠宰加工和分級潔蛋生產為媒與周邊及全省4.3萬個養殖戶共享產業鏈利潤。集活羊育肥、活羊收購、屠宰、分割加工及產品銷售的柳林縣宏遠羊業有限公司,與1300多戶羊農“攀親”,日加工各種高、中、低檔凍品2.3噸,產品暢銷北方各大城市,成為呂梁山區農民養羊致富不倒的靠山。
這些龍頭企業八仙過海,或以“公司+農戶”模式,或以“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形成了與農戶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引領千家萬戶共同應對市場風險,使養殖戶由“單兵作戰”走向“協同作戰”。這些養殖模式既幫助龍頭企業實現了企業擴張和產業升級,同時也為新農村建設注入新鮮血液,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焊接體系,干事創業,社會化服務凸顯畜牧部門新本色
推進規模健康養殖,完善服務體系,加強科技推廣,確保安全生產是有力支撐更是保障。從2007年開始,呂梁市率先在全省啟動畜牧獸醫體制改革,全市12個縣(市、區)成立畜牧獸醫局。與此同時,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科技服務體系、市縣鄉村四級防疫網絡體系和畜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全面鋪開。
2008年,呂梁市將發展規模健康養殖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同時啟動畜牧獸醫技術人員“進場入戶”工程,把畜牧獸醫工作列入各縣(市、區)責任考核范圍。市畜牧獸醫局領導親自包片、包點,副科級、副高職稱以上的干部以及業務技術骨干包縣、包場,分階段、不定期下鄉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對動物重大疫病預防與控制以及畜產品安全工作嚴格實行定點聯系督導制度。全市畜牧部門上下形成了“千斤擔子眾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的干事創業局面。
2008年10月19日,筆者來到臨縣安家莊鄉源洼養豬專業合作社,隨行的臨縣畜牧局副局長李文驊介紹,畜禽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規模養殖、進入養殖小區,在臨縣農村已蔚然成風。為確保這些場(區)開展健康養殖,縣畜牧局防治站為所有畜禽建立“戶口薄”,站長親自下鄉抓防疫。
“我們合作社所用的防疫、消毒藥品及技術服務全部由政府部門無償提供,保證了俺們肉牛的‘健康發展’。2008年在市畜牧局高級工程師魏海生的指導下,合作社還總結出‘三位一體(牛糞—雞飼料—沼氣池)立體養殖’模式,一舉走上了生態養殖的道路。”在汾陽市演武鎮西堡障村,說起畜牧獸醫部門的“幫助”,該市宏源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劉星漢樂得合不攏嘴。
呂梁市畜牧獸醫局局長馮其應對筆者說:“推進規模健康養殖,我們的核心服務宗旨是:科技人員直接進戶,良種良法直接到圈,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每個養殖鏈條上都有專業化服務,使該市90%以上的養殖規模場(區)走上集約化、標準化養殖道路。而生產方式的轉變又推動全市畜牧業實現大跨越。來自畜牧部門的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10月,該市豬、雞、牛、羊存欄分別達到64萬頭、1300萬只、23萬頭和100萬只,在畜牧產業鏈上跳“致富舞”的農戶達到9.2萬戶;畜牧業總產值突破20億元,占到農業產值的30%;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有望達到298元。這些數據均是開創性的,它為呂梁畜牧經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畜牧獸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