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畜牧業遭遇內外風浪沖擊近十幾年來,由于遭遇來自內部或外部的各種風浪沖擊,使我國畜牧業經常處于波動之中,難以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甚至陷于困境。
1.1遭遇動物疫病風浪沖擊我國動物疫病一直比較復雜,疫病多,疫情不斷,流行廣泛,危害嚴重,近十幾年來又呈現出“舊病未除,新病又發”的嚴峻局面,使我國畜牧業經常遭遇動物疫病的沖擊,造成嚴重的損失。據有關資料稱,目前,我國豬、牛、羊、禽的死亡率分別達8%、1%、4%和18%,多數為動物疫病所致。每年因發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250億元,約相當于畜牧業總產值的2.5%~3.1%。由于動物疫病造成的動物生產性能降低、畜產品品質下降、飼料消耗增加、人工浪費、防治費用增加、環境損害及相關產業的經濟損失就更加巨大,估計約為發病死亡造成損失的3~5倍。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不斷發生。據農業部的統計,2005年以來,我國共發生了35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分布14個省、自治區。其中,2006年發生3起。共有19.4萬只家禽發病,死亡18.6萬只,撲殺2284.9萬只。由于發生人感染死亡的病例,導致嚴重的消費恐慌。禽類產品消費量銳減,價格暴跌,使家禽養殖農戶和龍頭企業損失慘重。整個家禽業損失已超過500億元。禽流感不僅嚴重沖擊了我國的家禽業,而且由于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家禽業的產業鏈條岌岌可危。幾年來,我國口蹄疫疫情亦呈多發態勢。2005年,山東、青海、北京、江蘇、新疆等地發生了口蹄疫疫情。2006年又在甘肅、青海、寧夏、湖北等地發生。禽流感、口蹄疫等動物疫病困擾著我國畜牧業發展。
1.2遭遇市場低迷風浪沖擊近幾年來,由于發生人-豬鏈球菌病、禽流感、口蹄疫等動物疫病抑制了消費需求,使我國畜產品市場持續低迷,2005年以來,國內市場禽類產品銷量已經下降了70%,價格下降了30%以上。2006年1~4月份,我國肉禽及其制品價格同比分別下降4.6、6.6、7.8和8.7%。鮮蛋價格分別下降8.6、14.1、11.3和10.4%。家禽業和養豬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家禽業龍頭企業普遍處于禽肉銷量、價格、效益下降和產品庫存猛增、銀行銀根緊縮的狀況。2006年以來生豬價格一落再落。目前大部分地區的豬價已跌至近幾年來的最低點,生豬養殖處境艱難。
1.3遭遇國外傾銷風浪沖擊在國內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我國還遭遇國外畜禽產品低價傾銷的風浪沖擊,出口減少,進口增加。據海關統計,2006年1~4月,我國肉及食用雜碎進口金額2.07億美元,同比增長50.2%;出口2.06億美元,同比下降15.4%。鮮凍豬肉出口數量下降18.7%,金額下降27%;活家禽出口數量下降17.2%,金額下降14.8%;凍雞出口數量和金額分別下降38%和34%。在國內外產品品質沒有較大差別的情況下,低廉的價格是國外肉和禽類產品大量涌入我國的一個主要原因。原來國內市場雞腿的價格每噸在1.18~1.3萬元,而進入我國的國外同類產品卻只賣7000元左右,比國內產品價格要低5000元左右。受禽流感影響,某些國家出口給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禽類產品遇到一定的阻力,所以變相地壓低價格,銷售給中國等暫未對禽類產品進口嚴格設限的國家。不同的消費習慣也是造成國外禽類產品價格低的重要原因。在進口的禽類產品中,雞肉和雞雜碎是主角。許多國外的消費者普遍喜歡食用雞胸肉,而我國的消費者卻比較喜歡食用雞翅、雞腿、雞爪、雞雜碎等雞的副產品。因此,國外廠家便把在本國不被消費者接受的副產品以低價銷售到了我國,不斷蠶食著國內的市場份額。特別是我國為了履行加入WTO的關稅減讓承諾,農產品關稅經過2002~2004年連續三年削減后,已經降到15.35%,遠遠低于62%的世界農產品關稅平均水平,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最低的國家之一,進一步降低了發達國家低價畜產品向我國傾銷的門檻,加大了對我國畜牧業的沖擊和壓力。
1.4遭遇技術壁壘風浪沖擊由于動物疫病和藥物殘留等原因,我國畜禽產品出口經常遭遇國外技術壁壘的封阻。例如,我國禽類產品主要出口日本,但是,在日本日益嚴格的要求面前經常受挫,不是封關就是退貨,每次都給我國的對日出口企業和養殖農戶造成嚴重的損失和沖擊。日本政府于2006年5月29日實施食品和農產品中化學品殘留限量標準“肯定列表制度”后,對我國農產品和動物性食品進入日本市場形成了更高的難以跨越的門檻?!翱隙斜碇贫取笔刮覈鴮θ粘隹诋a品的檢測項目大幅度增加,限量指標更為嚴格,__檢測費用成倍增加,通關速度大大減緩,出口成本大幅度提高。例如,按照“現行標準”,豬肉只檢測25項,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后上升至425項,檢測費用可達到85000元。浙江豬肉的平均出口價格折合人民幣14400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出口10噸豬肉,其中6噸豬肉的收益就要被高昂的檢測費用吃掉了,加上正常的飼養成本和出口關稅,每批豬肉要達到20噸才能保本。
2美國應對養牛業遭遇瘋牛病沖擊時的做法
美國是一個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僅牛肉業總產值估計就可以達到1750億美元,支撐了100多萬個企業、農場和飼養場。每年僅牛肉出口的貿易額就有32億美元,已經成為支撐美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但是,自從2003年12月23日在華盛頓州發現首例瘋牛病病例以來,包括中、日、韓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對美國牛肉關上了大門,使美國養牛業和牛肉出口遭受了嚴重的沖擊。為了降低瘋牛病對美國牛肉出口沖擊的影響,保護美國的養牛業,美國政府立即開始了一系列應對瘋牛病沖擊的活動。剛剛宣布發現瘋牛病病例,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就對外表示,盡管外界對美國出現瘋牛病的擔心不斷增加,但總統布什作為德克薩斯這個養牛大州的前任州長目前沒有停止食用牛肉的打算,總統仍在繼續吃牛肉。麥克萊倫還表示,美國的食品供應非常安全,瘋牛病的發現對于公眾的威脅很小。2004年1月22日,美國農業部長安·維尼曼女士宣布,美政府正在考慮給全國的牛羊“上牌照”,以便日後能夠迅速、準確地辨認那些可能感染上瘋牛病或者其他疾病的牲畜。維尼曼指出,眼下波及全美的瘋牛病恐慌使政府不得不考慮啟動這一“全國牲畜識別系統”,它將詳細地記錄每頭牲畜的出生年月、身體狀況以及交易情況等信息,使美國所有農場都納入該系統的監控之下。美國農業部還為農場主提供一筆經費,讓農場主購買鎮靜劑。這種鎮靜劑可以有效地檢出牛是否感染瘋牛病。在每年屠宰的3600萬頭牛中,有20萬頭牛經過注射鎮靜劑安全檢驗。2月9日,完成了所有調查和撲殺工作,3月15日宣布實施瘋牛病檢測計劃,并將30個月以上的牛腦組織、眼睛、顱骨、脊髓、脊椎骨、背根神經和所有月齡牛的扁桃體、小腸列為特別危險物質,禁止將其用于人類食品。所有不能站立和行走的牛都要在屠宰場銷毀。美國農業部獸醫服務局副局長致信64個國家的農業主管當局,說明發現瘋牛病病例后美國政府所做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呼吁這些國家放棄對美國牛肉的禁令。在極力增強消費者對美國牛肉信心的同時,美國政府還先后派出許多特使到各國進行游說,向世界證明美國的牛肉是安全的,為恢復內國牛肉出口大造輿論。
日本進口牛肉的一半以上來自美國,是美國牛肉的最大進口國,2003年進口美國牛肉的金額高達15億美元,對美國牛肉出口舉足輕重,美國政府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盡快打開日本市場上。2003年12月29日,美國農業部特使戴維·黑格伍德就在東京會晤了日本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動省的官員,敦促日本解除對美國牛肉的進口禁令。2004年9月23日,利用聯大會議的間隙,美國總統布什與日本首相小泉舉行了會晤,就盡快解決美日牛肉貿易爭端問題的重要性達成了一致。兩人都表示,美日已在牛肉貿易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還需作進一步努力。兩國會在隨后舉行一系列會談,促使日本向美國放開其牛肉市場。2005年3月9日晚,布什同小泉舉行了電話會談,強烈敦促小泉發揮領導力,使日本迅速恢復進口美國產的牛肉。國務卿賴斯也親赴日本,為美國產牛肉重新進入日本市場打通渠道,堅稱“美國的牛肉是安全的”,要求日本盡早恢復進口美國牛肉。2005年11月2日,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再次敦促日本盡快恢復進口美國產的牛肉。美國農業州的參議員甚至揚言,如果日本沒有在12月31日之前解除禁令,將考慮動用貿易制裁。在美國各方面的巨大壓力下,2005年12月12日,日本宣布重新進口美國產牛肉。雖然日本大多數民眾反對進口美國牛肉,但是,是否解禁已經成為日美間的政治問題,美國國會對日本的不滿越來越強烈,日本政府急于解決這個影響日美關系的問題,于是以近乎“政治決斷”的方式作出了解禁決定。
韓國是僅次于日本和墨西哥的美國牛肉第三大出口市場。2003年底美國發現瘋牛病病例后,韓國禁止了美國牛肉的進口。2005年12月,日本政府決定解除從美國進口牛肉的禁令后,美方一再要求韓國也取消這一禁令。經過多次磋商,韓國政府宣布從2006年6月7日起,恢復從美國進口牛肉。我國也是美國牛肉的一個重要出口市場,在2003年我國禁止進口美國牛肉之前,每年進口美國牛肉的貿易額都在1億美元左右,一度曾是第七大美國牛肉進口國。我國禁止進口美國牛肉后,美國政府一直要求我國恢復進口美國牛肉。中美官員定于2006年4月11日舉行高層會晤后,美國參議院20位議員致信美國總統布什,要求布什總統利用與中國領導人會晤的機會,推動恢復向中國出口美國牛肉。4月11日,中美第17屆商貿聯委會在華盛頓舉行。雙方在會后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已同意,在技術性細節得到解決之后,有條件恢復進口美國牛肉。接著,我國宣布恢復進口曾因瘋牛病疫情而受禁的美國牛肉。在美國政府的積極工作下,香港特區、泰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也先后決定撤銷美國牛肉的進口禁令。
美國應對瘋牛病風浪沖擊非常清楚地表明,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對畜牧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對于一個畜牧業大國來說,市場就是其發展的生命線。因此,美國政府應對瘋牛病風浪沖擊時采取的主要對策就是,對內加強瘋牛病的防控,對外想方設法盡快打開被關閉的國外市場大門,讓美國牛肉重新進入國際市場。只要將門打開了,剩下主要是企業的事了。美國政府不僅在畜牧業遭遇風浪時盡其所能抗擊風浪的沖擊,而且在平時就有全面、系統、完善的促銷計劃與政策,促進美國畜產品擴大國際市場的份額。目前,美國畜產品的出口量已經占到國內消費量的10%左右,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還不到5%。其中,肉類出口占世界的15%,奶類出口占世界的3%,蛋類出口占世界的8%~9%。美國畜產品產量大,競爭力強,多數年份的出口量大于進口量。這與美國政府大力推動畜產品出口是分不開的。為了促進畜產品的出口,美國制定了專門的出口促進計劃,主要包括市場準入計劃、外國市場發展計劃、奶制品出口激勵計劃等等。“市場準入計劃”(MarketAccessProgram,MAP)的主要目標是鼓勵發展、保持和擴張美國的農產品市場,刺激和增加小公司出口的興趣,打開新的市場,抵消不公平的海外競爭以及增加美國農產品的商業銷售。其中,該項目資助產品包括奶制品、雞蛋、飼料、蜂蜜、肉、寵物食品、禽肉、牛脂、葡萄干、大米、大馬哈魚、大豆、草毒和小麥等。2002年的農場安全和農村發展法(FSRDA)加大了對MAP的資助力度,計劃的資金不斷增長,2003年為1.1億美元,2004年為1.25億美元,2005年為1.4億美元,2006~2007年為2億美元,達到了原有規模的兩倍。其他的如外國市場發展(合作者)計劃(ForeignMarketDevelopment(Cooperator)Program,FMDP)、新興市場計劃(theEmergingMarketsProgram,EMP)、質量樣品計劃(TheQualitySamplesProgram,QSP)中都有涉及畜產品的項目。奶制品出口激勵項目(DairyExportIncentiveProgramDEIP)。該項目的主要目標是為奶制品生產者的發展出口市場,幫助美國奶制品生產者、加工商和出口商進入外國市場,這些出口市場由于目前其他國家的補貼政策而使美國奶制品缺乏競爭力。奶制品出口促進項目為美國出口商建立了相應平臺,幫助美國出口商進入世界市場。美國農業部采取現金支付給出口商,允許他們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一定數量的奶制品。符合條件的產品是奶粉、脫脂奶粉、干酪、意大利干酪、高達(荷蘭干酪)、羊乳酪、乳酪和美國加工干酪。每個出口商通過向美國農業部遞交申請書要求獲得補貼。